美英联军发动伊战,推翻了以萨达姆为首的逊尼派政府,给伊拉克的什叶派带来了"福音"。起码,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逊尼派的欺压了。不仅如此,在美军主导下的伊拉克临管会中,什叶派独占13席,逊尼派和库尔德人只各占5席,另外两个席位分别属于基督教徒和土库曼人。这充分表明了什叶派的力量优势。
按理说,什叶派该就此心满意足、扬眉吐气了。然而事实上,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并非铁板一块,特别是什叶派三大宗教领袖的政治主张、宗教理念、个人风格各异,在政治选举方式、宪法制定以及如何对待联军占领伊拉克等关系到伊拉克前途的重大问题上"意见不一",从而决定了他们不会满足于现状。与相对温和的第一大宗教领袖西斯塔尼和比较亲美的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主席哈基姆相比,萨德尔绝对是个激进的反美人物。萨德尔警告美国总统布什尽快从伊拉克撤军,否则将面临"伊拉克革命",并丢掉总统宝座。
与萨德尔的个性张扬相比,伊拉克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西斯塔尼,行事低调,他不经常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很少发表政治言论,但深受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爱戴。西斯塔尼控制着一个由学校、清真寺、诊所等社会福利机构组成的网络,是伊拉克最具影响力的什叶派领导人之一。2004年1月,在他的号召下,伊境内约10万什叶派穆斯林在5个城市举行游行示威,要求举行直接选举,并抗议美国拒绝在伊拉克立即举行直选的要求。而当美国迫于压力,同意作出让步后,西斯塔尼轻而易举地让成千上万的示威者有秩序地回到了家里。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温和"及"非暴力"倾向,招致什叶派激进势力的仇视。2004年2月5日,正当西斯塔尼在纳杰夫市内与民众挥手致敬时,突然遭到枪手袭击。4月7日,西斯塔尼发表声明,对驻伊联军镇压什叶派武装的行径表示谴责,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尽早结束暴力。
伊战前,逊尼派与什叶派矛盾重重。但是,在反抗美军占领方面,他们突然走到了一起,同仇敌忾,并肩作战。这种过去人们想都不敢想的情况,被美军"促成"了。
2004年4月8日,数千名伊拉克人向被美军围困的费卢杰进发,人们高喊着"我们都是伊拉克人"、"穆斯林团结起来"以及"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都不当卖国贼"等口号,呼吁更多人加入他们的队伍。萨德尔城的什叶派甚至主动向逊尼派表示修好意愿,萨德尔的追随者向费卢杰逊尼派抵抗者宣称:"我们在共同的信仰和旗帜下,与兄弟们共同战斗。"当然,逊尼派对什叶派掌权心存芥蒂,并极力阻挠有利于什叶派的选举进程,两派权力斗争在所难免。
与伊南部烽火连天形成鲜明对照,北部的库尔德人却是悄无声息、隔岸观火。其实早在萨达姆统治时期,库尔德人就受到美国的"保护"。伊战后,库尔德人更是受益颇丰,不但在伊临管会中占有5席,而且在"联邦制"的框架下,实现自治的大局已定,并有扩大地盘之势。因此,库尔德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加入武装抗美之列。
在美伊矛盾居主导地位之际,伊各派权力斗争有所收敛,但基于历史积怨及各自政治、经济利益,伊各教派政党组织在伊拉克政权组成过程中,势必进行一番较量。
伊拉克大选前乱象丛生的政治指向。围绕着2005年1月30日的选举,伊拉克境内的各种势力分化成为了拥护选举和反对选举的两股力量。
对各种反美和反阿拉维领导的临时政府的势力来说,千方百计破坏和干扰选举的进行,让伊拉克民众因为恐惧而无法到投票站投票,降低投票率,是他们最直接的目的。同时,通过破坏和干扰选举,一可以进一步孤立美军和临时政府,阻止重建进程;二可以分化伊拉克民众,给伊国内和国外都造成重建计划不得人心的印象;三可以打击美国正在苦心经营的伊拉克新秩序,打击那些愿意与美军和临时政府合作的伊拉克人,继续强化目前伊境内的对立。当然,这种破坏和干扰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美国对在伊拉克的工作产生绝望感,从而迫使白宫宣布从伊拉克撤军。
伊拉克的各种反叛势力的攻击重点是伊拉克安全部队、警察、各地的选举委员会以及地方政府首脑。只要是支持和拥护现有临时政府架构下伊拉克正常运行的政治团体和权力机构,都是他们攻击的对象,以震慑那些和美国当局关系密切的伊拉克人,对大选展开"恐吓心理战"。
据伊情报部门透露,大选前伊境内反美抵抗力量的人数高达20万,大于驻伊美军的规模,其中主力武装人员至少有4万人。反美武装可以"有效地"锁定并刺杀伊拉克官员,而伊安全部队却无法有效地保护政要的生命安全。另外,一些伊反美武装还发表声明,呼吁伊拉克人不要参加大选,并威胁要对投票者、投票站和投票站工作人员发动袭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