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17節:魯出聖人,東方之光破拂曉(9)
劉緒義 Liu Xuyi
兩種理解都有意思。不過,南懷瑾的理解顯然有漏洞。因為孔子去見南子之前並不瞭解她,他怎麽知道她不是那種不可救藥的人呢?衹能說是孔子見了南子後,發現她不是人們所認為的那種人。
然而,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南子想見孔子,孔子為什麽一開始就不願意見她呢?是男女有別?非也,春秋戰國時期,男女相見是極自然的事,《詩經》裏面有大量的記載表明那個時候,男女關係還是比較自由的。再則南子也說了,四方之君凡是願意與她的丈夫衛靈公結為兄弟的,都要拜見她的。是南子名聲不好?非也,倘若孔子在這之前就聽說南子不好的名聲,那表明南子一定有什麽劣跡,且一定會載於史册,不會如現在這樣簡單的。那麽,到底這裏面什麽奧妙呢?恐懼誰也無法解答了,這衹能是一個千古之謎。
孔子在衛國又住了個多月。一天,衛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
孔子發牢騷說:"完了呀!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像喜歡美色的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當天晚上,衛靈公還興致勃勃地嚮孔子請教行軍打仗方面的事,孔子很不耐煩,回答說:"禮儀方面的事,我還知道一些,行軍打仗方面的事,我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我覺得在這裏,孔子也似乎過於敏感了。先前,齊國使美人計,子路要孔子離開魯國,孔子尚且說要再等等看。這裏,衛靈公和她老婆是僅僅同車,孔子怎麽就受不瞭瞭呢?何晏說:"疾時薄於德,厚於色,故發此言也。"李充曰:"使好德如好色,則棄邪而反正矣。"都是故作清高之說。所以錢穆先生說得好:"此事斷不可信"。
總之,子見南子一事,十有八九是後儒附會所致,根本沒有的事。
但是,孔子總是離開了衛國。離開衛國後,孔子到了宋國,在去宋國的路上,遭遇了司
馬桓魋的刁難。然後又到了鄭國,在鄭國都城因為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個人傻乎乎地等到鄭國東門,因而被人恥笑為喪傢之犬。
後來在陳國呆了比較長的時間。然而在陳國也沒有什麽發展,覺得還是衛國的好,於是又第三次回到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又回來了,非常高興,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孔子。然而,這次回到衛國,衛靈公已經垂垂老矣,對政事不是那麽關心了。一次,孔子與衛靈公一起邊曬太陽邊聊天時,正好一隻大雁從天空中飛過,衛靈公擡頭盯着大雁飛,把孔子擱在了一邊。孔子知道衛靈公不可能再用自己了,非常傷心,感嘆道:"如果用我來主持國傢政事,一年就可以了,三年便可大見成效。"過了不久,衛靈公死了,孔子也第三次離開了衛國。
這一次,孔子到哪裏去呢?老實說,孔子沒有方向,他真的"迷路"了。他想過去晉國,但晉國老是打仗,國內也混亂不堪。他就邊走邊想,這樣走到了陳國,可陳國又總被晉楚兩大國像爭肥肉似的爭來爭去,便想去蔡國。
正在這個時候,南方的大國楚國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之界,便打發人去請他。而陳蔡兩國正恨着楚國,聽說楚國派人來請孔子,便發兵把孔子圍住。這就發生了"孔子睏於陳蔡之間,三經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有饑色,讀書習禮樂不休"這麽一個典故了。
幸好他的弟子中有幾個懂得打仗的,在他們的保護下,孔子雖然幾天沒吃東西了,但還能彈彈琴來解悶,這真是君子也有倒黴的時候啊。
好在沒過幾天,楚國的軍隊到了,把孔子接到楚國。到了楚國地界,孔子接連碰到了許多個奇人怪士。先是長沮、桀溺,孔子以為他們是隱者,打發子路去問津。長沮說,既然是孔丘,他應該知津呀。桀溺則嘆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與其從闢人之士,不如從闢世之士。孔子知道後,發出一聲感嘆:"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接着又遇到一個荷莜丈人。子路嚮他打聽老師的下落,結果被他搶白了一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爾後又碰到了楚狂接輿。《史記》記載道: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去,弗得與之言。
這是典型的楚地歌謠,意思是說:鳳啊鳳啊,你怎麽這麽倒黴啊。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來得及。今天的從政者都差不多要完了。
言下之意是,這個時候你還跑出來幹什麽?
所以孔子想與他說上幾句,結果他卻跑了。
可以說,孔子一路上碰到的這麽幾個奇人怪纔,心理感慨極了。到了楚國,原本打算封孔子七百裏社地的楚王,聽了令尹子西聳人聽聞的言辭後,也對他冷了下來。孔子見事己如此,决定還是回到衛國去。
這一年,孔子已63歲了。
衛出公請他做大夫,心灰意冷的孔子拒絶了。
就在這個時候,魯國執政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回國。原來,孔子有個弟子叫厓有的在季康子手下做傢臣。剛剛帶兵與齊國打了一仗,打勝了,季康子很高興,便問他的軍事才能是怎麽來的。這個厓有也不忘孔子,便說是從孔子那裏學來的。季康子自然也知道這個名人,聽了他弟子的話便有了興趣:請問孔子到底是個什麽人啊。
有子也不怕牛皮吹破,說:"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
季康子便有了請孔子出仕的打算。於是便派人帶上厚禮到衛國來請孔子。
晚年的孔子也受夠了顛沛流離之苦,有道是:落葉歸根。見季康子誠心來請,便順手推舟,接受了邀請,回到闊別14載的故鄉魯國。14年的經歷告訴孔子,他的這一套治國理念在這個時代是行不通的。這一年,是公元前484年,孔子68歲。
然而,魯哀公和季康子分別和孔子交談之後,發現孔子的主張並不合乎時宜。於是這"面試"最終失敗了。魯國終究沒有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求仕。
孔子從此絶了從政的念頭,一心辦私學,修詩書。
後來發生了著名的西狩獲麟事件。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前往觀看,發現這是一隻麟,便把它帶了回來。
為什麽獲麟為不祥呢?原來在那個時候,麟這一動物一般難以見到,它如果出現就意味着不正常,何休解釋道:"麟者,太平之獸,聖人之類也。"故這一次獲麟,魯人"怪之,以為不祥也"。孔子大嘆:"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古人認為,聖人受命,則河出圖。反之則為不祥。
早先孔子弟子顔淵死的時候,孔子哭:"天喪予!"這一次西狩見麟,孔子說:"吾道窮矣!"因此,魯國的《春秋》也就記到這裏打止。這意味着,春秋這樣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時代宣告結束了。
附:春秋地圖
主要參考文獻視點鏈接
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
老子註譯及評介陳鼓應中華書局1984
孟子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0
十一傢註孫子校理孫武著曹操註楊丙安校理中華書局1999
韓非子集解王先慎中華書局1998
晏子春秋孫星衍黃以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史記司馬遷中華書局1959
西周史楊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春秋史顧德融朱順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春秋史童書業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
春秋左傳人物譜方朝暉齊魯書社2001
春秋左傳研究童書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春秋經傳研究趙生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春秋左傳集解杜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左傳人物論稿何新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先秦史稿李玉潔新華出版社2002
史記春秋十二諸侯史事輯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東周列國志(繡像本)馮夢竜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東周列國故事林漢達文匯出版社2006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許倬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孔子傳錢穆北京三聯書店2002
春秋百國探微牛武成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春秋三傳比義傅隸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中國書店1985
春秋緯黃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國語譯註薛安勤,王連生譯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晁福林北京三聯書店1992
孔子傢語王肅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