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人史綱 》
四 土大夫及門第的形成
柏楊 Bai Yang
士大夫,是中國社會特有的産物。某一方面類似印度的剎帝利,某一方面類似歐洲中古世紀的僧侶教士。事實上,士大夫即知識分子,在儒傢學派定於一尊之後的漫長時代中,當然專指儒傢學派的知識分子,有時也籠統稱之為“讀書人”,當然讀的是儒書。在當時環境,他們以作官為唯一的職業,所以更精確地說,土大夫即擔任政府官員的知識分子,包括現職官員、退休官員和正在苦讀儒書,將來有可能擔任官員的人物。
紀元前十二世紀的周王朝中,“士”是武官,“大夫”是文官。紀元前一世紀,西漢王朝為了增加政府的新血液,仿效戰國時代“招賢”辦法,命高級官員和地方政府推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人士,政府中非貴族血統的官員群,遂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士大夫階層。上世紀(一)時,東漢王朝再仿效西漢王朝,命高級官員和地方政府,推薦“茂纔”、“孝廉”人士,於是政府中非貴族血統的官員,即士大夫人數,愈是增加,而終於凝聚成為一種力量。
在這種情形下,“推薦”成為知識分子達到作官目的的唯一手段。而推薦的標準,除了儒書學識外,還在於道德行為。在強烈的競爭下,必須有突破性的聲譽,才能引起有推薦權的人的註意。至於如何才能有突破性的聲譽,那需要出奇製勝。所以每個知識分子,都兢兢業業,追求突破記錄的至善。這使一、二世紀的社會風氣,有很大的特殊之處,為後世所罕見。
我們可把它歸納為下列五類:
一長時期為父母服喪孔丘和孟軻堅决主張的三年之喪,自紀元前二世紀儒傢學派獨霸政權之後,即用政府力量推行。上世紀(一)初葉,新王朝更硬性規定,中級以上政府官員,必須服三年之喪。這個已經被遺忘了的古老僵屍,遂在強大的政治力量下復活。但是,當大傢都服三年之喪時,三年之喪便沒有什麽稀奇了。於是有人加倍的服六年之喪;有人幼年時老爹就翹了辮子,已經服了三年之喪,等長大成人想當官時,硬要再服第二次三年之喪。更有人索性服二十年之喪。跟服喪相連的,有人簡直哭出血來,有人還真的拒絶吃飯,骨瘦如柴。
二辭讓財産和辭讓官爵財産和官爵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目標,儒傢知識分子追求的尤其猛烈,所以在這上面也最容易作出了驚人之舉。如分傢析産時,弟兄們都堅持要最少的一份。父親留下來的爵位,本應是嫡子繼承的,嫡子卻逃入深山,而把它讓給其他庶子兄弟。更有若幹知名度很高的知識分子,對政府徵召他們做官的命令,拒不接受。這種人被美稱為“徵君”——被皇帝徵召而拒絶徵召的君子,表示他們情操清高,有異於流俗。
三尚俠尚義儒傢學派把人類所有行為性質,一分為二,一是義的行為,一是利的行為。士大夫的行為,當然應該衹考慮“義”,不考慮“利”。這方面最多的表現是,寧願犧牲自己,而去為朋友報仇。有些人甚至甘冒被殺的危險,去為被處死刑的朋友收屍,或為已死的朋友送葬千裏。
四廉潔官員的貪污殘暴,是古中國社會最普遍的蛀害和罪惡。兩世紀中,士大夫在這上作尖銳的矯正,他們互相勉勵,以不取非份之財為最大光榮。即令是不違法之財,也不收取,有人曾把朋友送給亡父的奠儀退回,但對於救急解睏,卻毫不吝嗇。
五對恩主絶對效忠政府高級官員的僚屬,大多數由高級官員自行聘任。一個知識分子一旦被聘任,即踏上光明燦爛的仕途。像宰相所聘任的僚屬(三府椽),有的衹幾個月便出任州長(刺史),不數年就擢升為中央級部長。這是知識分子前途最重要的一個契機,在被推薦為“茂纔”、“孝廉”後,還必須再突破被聘任這一關,否則仍衹是在野之身,飛黃騰達不起來。士大夫對於聘任他的恩主,跟日本武士、歐洲騎士對他們的恩主情形一樣,不但要為恩主冒險犯難,還要為恩主犧牲性命。至於為恩主服三年之喪,更平淡無奇。
上述五類行為,並不是每一個士大夫都做得到,但他們都競爭着或真或假的去做,並且往往做的有聲有色。當然有它的流弊,最普通的是有些人把道德行為當作欺詐手段。像服二十年之喪的趙宣,按儒傢規定,在服喪期間絶不許跟妻子同寢,可是他在二十年之中,卻生了五個孩子。又像以廉潔出名的範丹,去探望害病的姐姐,姐姐留他吃飯,他竟然堅持要付飯錢。但即令這種流弊,對社會也沒有什麽大的害處。
士大夫不久就自覺必須維護自己百般經營纔得到的既得利益,於是,推薦和聘任的範圍,遂逐漸縮校最初選擇對象時,還註重聲譽,一個與各方面都沒有關係的平民,衹要有被稱贊的道德行為,就有被推薦被聘任的可能性。後來情形發生變化,必須是士大夫家庭的一員(子弟),這個可能性纔存在。一種堅強的門第觀念,因之産生。社會的縱剖面呈現無數直綫行業,木匠的兒子繼續當木匠;農夫的兒子繼續當農夫;士大夫的兒子繼續當士大夫,也就是說,做官的兒子繼續做官,這就是門第。一個士大夫的門第,以其傢族中做官人數的多寡和官位的大小,作為高低的標準。像楊震,四代中出了三個宰相(四世三公)。像袁紹,四代中出了五個宰相(四世五公)。這種門第,受到社會普遍的羨慕和崇敬。
——註意“門第”這件事,它強固的維持士大夫階層幹不墜,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都在中國歷史上發生普遍的影響。
本世紀(二)中葉後,政治雖然腐敗,但設立在首都洛陽的國立大學(太學)學生(太學生),卻反而增加,老一代的士大夫需要它訓練下一代的士大夫,所以積極支持國立大學的擴充。五十年代時,大學生已多到三萬餘人。這些準士大夫們——未來的官員,跟政府中已成為士大夫的現任官員們,交往密切。除了談論儒傢學派的《五經》外,不可避免的還會談論到現實政治。好像新聞記者或政治評論傢,他們對人物的贊揚或抨擊,形成一種有影響力的輿論。
跟外戚、宦官相比,士大夫有外戚、宦官所沒有的高一層次的情操和抱負。外戚靠女人取得權力,宦官靠諂媚取得權力,而士大夫自稱靠道德學問取得權力,所以士大夫在本質上就對外戚、宦官輕視,再加上外戚、宦官也確實做出太多的罪惡,士大夫遂註定的要跟外戚、宦官,發生衝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 | 第一章歷史舞臺 | 一 空中·馬上 | 二 河流·湖泊 | 三 山 | 四 沙漠·萬裏長城 | 五 城市 | 六 地理區域 | 七 演員 | 第二章神話時代 | 一 開天闢地 | 二 五氏 | 三 東西方世界 | 第三章 傳說時代 | 一 黃帝王朝 | 二 姬軒轅 |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 | 四 東西方世界 |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 | 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 | 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 | 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