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117节:鲁出圣人,东方之光破拂晓(9)
刘绪义 Liu Xuyi
两种理解都有意思。不过,南怀瑾的理解显然有漏洞。因为孔子去见南子之前并不了解她,他怎么知道她不是那种不可救药的人呢?只能说是孔子见了南子后,发现她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人。
然而,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南子想见孔子,孔子为什么一开始就不愿意见她呢?是男女有别?非也,春秋战国时期,男女相见是极自然的事,《诗经》里面有大量的记载表明那个时候,男女关系还是比较自由的。再则南子也说了,四方之君凡是愿意与她的丈夫卫灵公结为兄弟的,都要拜见她的。是南子名声不好?非也,倘若孔子在这之前就听说南子不好的名声,那表明南子一定有什么劣迹,且一定会载于史册,不会如现在这样简单的。那么,到底这里面什么奥妙呢?恐惧谁也无法解答了,这只能是一个千古之谜。
孔子在卫国又住了个多月。一天,卫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
孔子发牢骚说:"完了呀!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的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当天晚上,卫灵公还兴致勃勃地向孔子请教行军打仗方面的事,孔子很不耐烦,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还知道一些,行军打仗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我觉得在这里,孔子也似乎过于敏感了。先前,齐国使美人计,子路要孔子离开鲁国,孔子尚且说要再等等看。这里,卫灵公和她老婆是仅仅同车,孔子怎么就受不了了呢?何晏说:"疾时薄于德,厚于色,故发此言也。"李充曰:"使好德如好色,则弃邪而反正矣。"都是故作清高之说。所以钱穆先生说得好:"此事断不可信"。
总之,子见南子一事,十有八九是后儒附会所致,根本没有的事。
但是,孔子总是离开了卫国。离开卫国后,孔子到了宋国,在去宋国的路上,遭遇了司
马桓魋的刁难。然后又到了郑国,在郑国都城因为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傻乎乎地等到郑国东门,因而被人耻笑为丧家之犬。
后来在陈国呆了比较长的时间。然而在陈国也没有什么发展,觉得还是卫国的好,于是又第三次回到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又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孔子。然而,这次回到卫国,卫灵公已经垂垂老矣,对政事不是那么关心了。一次,孔子与卫灵公一起边晒太阳边聊天时,正好一只大雁从天空中飞过,卫灵公抬头盯着大雁飞,把孔子搁在了一边。孔子知道卫灵公不可能再用自己了,非常伤心,感叹道:"如果用我来主持国家政事,一年就可以了,三年便可大见成效。"过了不久,卫灵公死了,孔子也第三次离开了卫国。
这一次,孔子到哪里去呢?老实说,孔子没有方向,他真的"迷路"了。他想过去晋国,但晋国老是打仗,国内也混乱不堪。他就边走边想,这样走到了陈国,可陈国又总被晋楚两大国像争肥肉似的争来争去,便想去蔡国。
正在这个时候,南方的大国楚国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之界,便打发人去请他。而陈蔡两国正恨着楚国,听说楚国派人来请孔子,便发兵把孔子围住。这就发生了"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这么一个典故了。
幸好他的弟子中有几个懂得打仗的,在他们的保护下,孔子虽然几天没吃东西了,但还能弹弹琴来解闷,这真是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啊。
好在没过几天,楚国的军队到了,把孔子接到楚国。到了楚国地界,孔子接连碰到了许多个奇人怪士。先是长沮、桀溺,孔子以为他们是隐者,打发子路去问津。长沮说,既然是孔丘,他应该知津呀。桀溺则叹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与其从辟人之士,不如从辟世之士。孔子知道后,发出一声感叹:"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接着又遇到一个荷莜丈人。子路向他打听老师的下落,结果被他抢白了一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尔后又碰到了楚狂接舆。《史记》记载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这是典型的楚地歌谣,意思是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么倒霉啊。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来得及。今天的从政者都差不多要完了。
言下之意是,这个时候你还跑出来干什么?
所以孔子想与他说上几句,结果他却跑了。
可以说,孔子一路上碰到的这么几个奇人怪才,心理感慨极了。到了楚国,原本打算封孔子七百里社地的楚王,听了令尹子西耸人听闻的言辞后,也对他冷了下来。孔子见事己如此,决定还是回到卫国去。
这一年,孔子已63岁了。
卫出公请他做大夫,心灰意冷的孔子拒绝了。
就在这个时候,鲁国执政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回国。原来,孔子有个弟子叫厓有的在季康子手下做家臣。刚刚带兵与齐国打了一仗,打胜了,季康子很高兴,便问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这个厓有也不忘孔子,便说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自然也知道这个名人,听了他弟子的话便有了兴趣:请问孔子到底是个什么人啊。
有子也不怕牛皮吹破,说:"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
季康子便有了请孔子出仕的打算。于是便派人带上厚礼到卫国来请孔子。
晚年的孔子也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有道是:落叶归根。见季康子诚心来请,便顺手推舟,接受了邀请,回到阔别14载的故乡鲁国。14年的经历告诉孔子,他的这一套治国理念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这一年,是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
然而,鲁哀公和季康子分别和孔子交谈之后,发现孔子的主张并不合乎时宜。于是这"面试"最终失败了。鲁国终究没有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求仕。
孔子从此绝了从政的念头,一心办私学,修诗书。
后来发生了著名的西狩获麟事件。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前往观看,发现这是一只麟,便把它带了回来。
为什么获麟为不祥呢?原来在那个时候,麟这一动物一般难以见到,它如果出现就意味着不正常,何休解释道:"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故这一次获麟,鲁人"怪之,以为不祥也"。孔子大叹:"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古人认为,圣人受命,则河出图。反之则为不祥。
早先孔子弟子颜渊死的时候,孔子哭:"天丧予!"这一次西狩见麟,孔子说:"吾道穷矣!"因此,鲁国的《春秋》也就记到这里打止。这意味着,春秋这样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时代宣告结束了。
附:春秋地图
主要参考文献视点链接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1984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孙武著曹操注杨丙安校理中华书局1999
韩非子集解王先慎中华书局1998
晏子春秋孙星衍黄以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春秋左传人物谱方朝晖齐鲁书社2001
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春秋经传研究赵生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春秋左传集解杜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左传人物论稿何新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先秦史稿李玉洁新华出版社2002
史记春秋十二诸侯史事辑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东周列国志(繡像本)馮夢龍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东周列国故事林汉达文汇出版社2006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孔子传钱穆北京三联书店2002
春秋百国探微牛武成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春秋三传比义傅隶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中国书店1985
春秋纬黄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國語譯注薛安勤,王連生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晁福林北京三聯書店1992
孔子家语王肃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 | 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 | 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 | 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 | 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 | 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 | 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 | 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 | 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 | 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 | 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 | 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 | 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