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人史綱   》 三 外戚政治的重演      柏楊 Bai Yang

  羌戰擴大聲中,外戚政治再度在東漢中央政府形成。
  外戚政治於紀元前一世紀,曾導使西漢王朝滅亡。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宣稱西漢王朝的中興,但他卻沒有能力采取有效行動以防止外戚政治的復活,反而走來走去,仍然走到外戚政治的斷橋上。
  東漢王朝執政人物可分別為三種:外戚、士大夫、宦官。外戚是古老力量,士大夫和宦官是新興力量。這三種人物互相鬥爭,構成東漢王朝全部宮廷政治史。”我們用下表說明他們在鬥爭中的關係位置(皇帝下加上者,表示他並非前任皇帝的兒子,因前任皇帝沒有兒子或其他緣故,由旁支坐上寶座。)
  東漢王朝皇族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即皇帝的年齡都很校除了開國皇帝劉秀跟他的兒子劉莊外,其他皇帝,屁股坐上寶座時,最大的衹不過十八歲,最小的還抱在懷裏喂奶,這個現象使外戚政治的重演,不能避免。皇帝既然幼小,當母親的皇太後自然成為權力中心。儒傢學派意識形態和多妻的宮廷制度下,皇后很少跟別的男人接觸,倉促間掌握全國最高的權力,必須面臨着她十分陌生的政治行動,作最後决定,她的能力和心理狀態,都無法適應。猶如赤身露體忽然被拋到街上一樣,她恐慌而孤單,唯一可靠人物不是朝中大臣,因為她根本不認識他們,而是她平日可以常常見到的傢屬,她沒有選擇,衹有這些人她纔相信能夠幫助她解决問題。
  從上世紀(一)末葉,年僅十歲的第四任皇帝劉肇即位時,他的嫡母竇太後就依靠她的兄長竇憲。進入本世紀(二),一連串的娃娃皇帝出現,更加強這種趨嚮。第五任皇帝劉隆登極時衹三個月,他的嫡母鄧太後依靠她的兄長鄧囗。第六任皇帝劉枯登極時衹十三歲,他的伯母鄧太後繼續依靠她的兄長鄧囗。每一外戚,都是如此在政府中冒出來。
  皇帝幼小是外戚政治的唯一基礎,所以外戚自己也盡力排斥年紀較長的繼承人,以造成非實行外戚政治不可的形勢。繼承人如果已經成年,皇太後就無法掌握他,外戚就會失去魔杖,所以沒有一個外戚不堅持擁立幼兒。第六任皇帝劉祐死後,他的妻子閻皇后升為皇太後,她跟她的兄長閻顯决定摒除劉祐的親生兒子劉保,而立劉祐的堂弟劉懿。這是一樁駭人聽聞的反常措施,皇位不傳親子而傳堂弟。但一看年齡便可恍然大悟。劉保那年已十一歲,而劉懿纔八個月,掌握八個月的嬰兒當然比掌握十一歲的少年,時間要久的多。
  外戚中當權時間最長,聲勢最煊赫的,一是以鄧太後和她的兄長鄧囗為首的鄧姓戚族;一是以梁太後和她兄長梁商為首的梁姓戚族。鄧姓戚族當權三十年,封侯爵的二十九人,當宰相的二人,當大元帥的十三人,當部長級高級官員(中二千石)的十四人;將領二十二人,州長(刺史)郡長(太守)四十八人,中下級官員不計其數。梁姓戚族聲勢也很大,當權也三十年,封侯爵的七人,當皇后的二人,當嬪妃的二人,當大元帥的二人,妻子女兒被封為“郡君”(女性王爵)、“縣君”(女性侯爵)的七人,娶公主的三人,將領五十七人。兩大戚族的朋友、部屬,和趨炎附勢的蒼蠅政客,共同組織一個當權集團,迄立在政府之中,盤根錯節,不可動遙
  可是,外戚們大多數不知道珍惜權力,而衹知道濫用權力。衹知道貪污暴虐,一味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梁姓戚族比鄧姓戚族更墮落,尤以梁冀這個惡棍集兇惡愚頑之大成。這當然引起外戚集團以外新興階層士大夫們的抨擊,不過士大夫顯然居於劣勢,因為魔杖握在外戚手中。失敗的士大夫最好的下場是被免職,但大多數都被砍頭或自殺。最傳奇的是杜根,他要求鄧太後把政權歸還皇帝,鄧太後下令把他裝到布袋裏,就在金鑾殿上當場撲殺。想不到杜根跟紀元前三世紀的範睢一樣,有最好的運氣,在被拖到荒野丟棄時,悠悠蘇醒。但他仍假裝死亡,僵臥在那裏三天,眼中都生出蟲蛆,然後纔逃到深山中一傢酒店當夥計,十五年之後,鄧姓戚族失敗,纔敢出面。
  不但士大夫在鬥爭中會失敗,縱令皇帝自己,如果他想收回本應屬於自己的大權,他也同樣面臨危機。第十任皇帝劉纘,他九歲時,受不了梁冀的傲慢態度,說了一句“跋扈將軍”(跋扈,蠻橫之意,大概是二世紀時流行的口語,否則一個孩子不會脫口而出),梁冀立刻就把他毒死。
  政權、軍權全部控製在手,外戚似乎立於永遠不敗之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第一章歷史舞臺
一 空中·馬上二 河流·湖泊
三 山四 沙漠·萬裏長城
五 城市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第二章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二 五氏
三 東西方世界第三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四 東西方世界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