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六、柳永(1)      閔澤平 Min Zeping

  1.名字
  從某種程度上講,柳永纔是一個真正具有藝術傢氣質的詞人,他風流、落拓而又飽富才情,很有些現代氣息。衹是他那個時代,入仕是所有文人追求的核心目標,也是文人唯一的出路,因此藝術才能也要為之服務。那些在文壇執牛耳的領袖都能將兩者完美得結合在一起,所以他們雖有令人敬佩的藝術造詣,但也衹是用於外在的修飾。柳永領悟了現在藝術的真諦,這不免使他走得太遠,最終連皇帝也認為他衹是合格的藝術傢,而不能成為官僚,於是柳永就成為了中國詞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
  作為第一個專業詞人,儘管柳永後來還是做出了極大的妥協,但他對詞壇的貢獻,是任何人不應該否認的。北宋前期詞壇至柳永纔出現重大改觀。柳永對詞的貢獻首先在於大力創作調長拍緩的慢詞,改變了唐五代以來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同時他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從創作方向上改變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把視綫轉嚮市井青樓,極力展示都市風情,變俗為雅,使詞具有了濃郁的生活情調和人情味,對詞體的雅俗分流,對詞的普及流傳産生了巨大影響。與此相適應,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是中國他的創作為宋詞的發展展示了燦爛的前景。不過,他的並不美好的聲名,還是讓他受到了很多的非議和攻擊。對一個並不顯赫甚至地位底下但又聲名甚響的人,大加討伐以標明自己的高雅和純真,是沒有多大風險的。
  柳永原名柳三變,字景莊,後來改名為柳永,字耆卿。“三變”這個名字,源於《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也就是說,一個君子應該給人三種印象:看上去是莊重嚴肅的,與他接近後發現是溫柔敦厚的,聽他說話又是嚴厲不苟的。古人的名與字含義往往相通,“儼然”最常見的是“明顯”與“仿佛”的意思,這裏是“嚴肅莊重”與“儀態美好”的意思,如《論語·堯曰》中有“儼然人望而畏之”,《詩經·陳風》裏也說“有美一人,碩大且儼”,所以柳三變就字“景莊”了。
  那麽他什麽時候改名為柳永,又為什麽要改名呢?《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說:“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屢試不第,直到他改名為‘永’,纔中了景佑元年(1034)的進士。”這種說法似乎就疏於考證,難免以訛傳訛。柳永原名確實是“三變”,但不是字“耆卿”,因為“三變”與“耆卿”沒有任何關係,“永”字的涵義才能與“耆卿”聯繫起來。“永”本來的涵義是水長流,如《詩經·漢廣》中說“江之永矣”,後來引申為時間長久,正如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所言“薄霧濃雲愁永晝”,長久到極緻則是永遠了,這就是《詩經·木瓜》裏所說的“永以為好也”。用到人身上就是長壽之意,如《尚書·高宗彤日》裏說:“降年有永有不永。”《詩·大雅·既醉》也說:“君子萬年,永錫祚胤”。 而所謂“耆”者,老之謂也。《禮·麯禮》:“六十曰耆。”因此所謂“永”即“永年”,“耆”即“耆老”,合在一起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到永遠。
  有沒有證據呢?王闢之《繩水燕談錄》捲八雲:“柳三變,景祐末登進士第。少有俊纔,尤精樂章。後以疾,更名永,字耆卿。”王闢之說,柳三變後來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虛弱,疾病的威脅越來越大,為了能活得更為長久一些,他就改名為永,字耆卿。至於當前有電視劇別出心裁,說柳永改名的動力是希望國傢永固,這一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落實,因為我們還沒有發現“國傢永固”與“耆卿”有什麽聯繫,當然我們也不能輕易否定柳永的愛國情懷。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柳永改名的原因,是因為舊名字留給有關官員乃至皇帝的印象不好,為了爭取美好的前途,他通過改名字的方式告訴時人他將開始新的生活。這一說法也不是它的臆造,在很多野史那裏都可以尋找到出處。如葉夢得《避暑錄話》捲下云:“柳水,字耆卿。為舉子時,多遊狎邪,善為歌詞……永亦善為他文詞,而先以是得名,始悔為己纍。後改名三變,而終不能救。擇術不可不慎。”葉夢得說,柳永年輕的時候不謹慎,經常到煙花場合去留戀,又寫了不少豔詞,結果名聲很不好,甚至影響到他的仕途,所以他要拋去舊名字,表示要與舊生活徹底决裂。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就說得更清楚明了:“景祐元年方及第。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柳三變中了進士後,朝廷對他很不信任,不任命官職,後來改了名字,纔給他一個官去做。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竟然采用野史裏較為荒唐說法的舉動,我們也不要太驚奇,因為歷史上由名字來决定人的前途與命運的荒唐事太多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