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十六、柳永(1)      Min Zeping

  1.名字
  从某种程度上讲,柳永才是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家气质的词人,他风流、落拓而又饱富才情,很有些现代气息。只是他那个时代,入仕是所有文人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文人唯一的出路,因此艺术才能也要为之服务。那些在文坛执牛耳的领袖都能将两者完美得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虽有令人敬佩的艺术造诣,但也只是用于外在的修饰。柳永领悟了现在艺术的真谛,这不免使他走得太远,最终连皇帝也认为他只是合格的艺术家,而不能成为官僚,于是柳永就成为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作为第一个专业词人,尽管柳永后来还是做出了极大的妥协,但他对词坛的贡献,是任何人不应该否认的。北宋前期词坛至柳永才出现重大改观。柳永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大力创作调长拍缓的慢词,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从创作方向上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把视线转向市井青楼,极力展示都市风情,变俗为雅,使词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情调和人情味,对词体的雅俗分流,对词的普及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相适应,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是中国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了灿烂的前景。不过,他的并不美好的声名,还是让他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和攻击。对一个并不显赫甚至地位底下但又声名甚响的人,大加讨伐以标明自己的高雅和纯真,是没有多大风险的。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来改名为柳永,字耆卿。“三变”这个名字,源于《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给人三种印象:看上去是庄重严肃的,与他接近后发现是温柔敦厚的,听他说话又是严厉不苟的。古人的名与字含义往往相通,“俨然”最常见的是“明显”与“仿佛”的意思,这里是“严肃庄重”与“仪态美好”的意思,如《论语·尧曰》中有“俨然人望而畏之”,《诗经·陈风》里也说“有美一人,硕大且俨”,所以柳三变就字“景庄”了。
  那么他什么时候改名为柳永,又为什么要改名呢?《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说:“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屡试不第,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佑元年(1034)的进士。”这种说法似乎就疏于考证,难免以讹传讹。柳永原名确实是“三变”,但不是字“耆卿”,因为“三变”与“耆卿”没有任何关系,“永”字的涵义才能与“耆卿”联系起来。“永”本来的涵义是水长流,如《诗经·汉广》中说“江之永矣”,后来引申为时间长久,正如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所言“薄雾浓云愁永昼”,长久到极致则是永远了,这就是《诗经·木瓜》里所说的“永以为好也”。用到人身上就是长寿之意,如《尚书·高宗彤日》里说:“降年有永有不永。”《诗·大雅·既醉》也说:“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而所谓“耆”者,老之谓也。《礼·曲礼》:“六十曰耆。”因此所谓“永”即“永年”,“耆”即“耆老”,合在一起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到永远。
  有没有证据呢?王辟之《绳水燕谈录》卷八云:“柳三变,景祐末登进士第。少有俊才,尤精乐章。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王辟之说,柳三变后来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疾病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了能活得更为长久一些,他就改名为永,字耆卿。至于当前有电视剧别出心裁,说柳永改名的动力是希望国家永固,这一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国家永固”与“耆卿”有什么联系,当然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柳永的爱国情怀。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柳永改名的原因,是因为旧名字留给有关官员乃至皇帝的印象不好,为了争取美好的前途,他通过改名字的方式告诉时人他将开始新的生活。这一说法也不是它的臆造,在很多野史那里都可以寻找到出处。如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柳水,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狎邪,善为歌词……永亦善为他文词,而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后改名三变,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叶梦得说,柳永年轻的时候不谨慎,经常到烟花场合去留恋,又写了不少艳词,结果名声很不好,甚至影响到他的仕途,所以他要抛去旧名字,表示要与旧生活彻底决裂。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就说得更清楚明了:“景祐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柳三变中了进士后,朝廷对他很不信任,不任命官职,后来改了名字,才给他一个官去做。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竟然采用野史里较为荒唐说法的举动,我们也不要太惊奇,因为历史上由名字来决定人的前途与命运的荒唐事太多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