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 “赤英回来了!”      赵嘉麟 Zhao Jialin    葛万青 Ge Moqing

  1946年1月30日,战后第一列从波兰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抵达了终点站。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的朱敏终于回到了第二祖国——苏联。她走出火车站,来到了红场。
  信步踱到列宁墓前,朱敏从大衣口袋中掏出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纪念章:纪念章外罩有机玻璃,里面图案是大红底色上金灿灿的列宁头像——这就是她在进入法西斯集中营前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那枚纪念章。看着它,朱敏觉得一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漫步在红场,望着克里姆林宫圆顶上高高飘扬的苏联国旗、克里姆林宫城墙塔楼尖顶上熠熠生辉的红星,朱敏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她觉得仿佛脚下的这片土地从来没有受到过硝烟的侵袭,自己也从来没有去过德军的集中营。
  朱敏还不禁想起了在延安的窑洞里,父亲朱德和自己的对话:
  “你给爹爹说说,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和你一样,当八路军!”
  “你知道打完仗以后还要干什么?”
  “打完仗以后……我没想过。”
  “我们还要建设新中国。那时候,我们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专业人才。
  ”
  “什么是专业人才?”
  “那就是要经过专门学校学习,比如有人会造汽车,会造飞机,那是专门懂技术的人研制的,我想让你去学习。”
  “那太好啦?去哪儿呀?”
  “苏联。”
  ……
  在莫斯科稍作停留后,朱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一进大门,往日的一幕幕又回到眼前——教室、宿舍和那令人陶醉的大草坪。记得有些好斗的男生常在这块大草坪上摔跤,而女生最喜欢的游戏是过家家,被选出扮“新娘”的女孩总是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
  “赤英回来了!赤英回来了!”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儿童院。大家听到后,说出的第一句话都是“她居然还活着!”
  不过,朱敏暂时还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因为按照规定,她必须先在儿童院的隔离室呆一阵子,接受身体检查。
  在隔离室,朱敏收到了院长马卡洛夫交给她的一封信。
  看到牛皮纸信封上毛笔写的汉字——“女儿朱敏收”,朱敏顿时泪如雨下——在集中营的四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亲,多希望能得到关于父亲的消息啊。
  朱敏颤抖地撕开信封,展开信纸,看了起来。父亲在信中请求女儿的原谅:苏联四年卫国战争也是中国国内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而没有及时打听你的下落,让你受了苦,爹爹对不起你!全苏联都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我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苏联政府,想必女儿能谅解爹爹的……
  看着父亲的笔迹,朱敏眼眶里涌出的晶莹的泪珠,一滴一滴落在信纸上。她现在想的是立刻插上翅膀,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到父亲身边去。
  事实上,这并不是朱德写给女儿的第一封信。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朱德曾在1943年10月24日向朱敏寄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道:
  “朱敏女儿:
  我们身体都好。朱齐①已在做事,高洁②还在科学院,前送来今年上半年的相片两张。你在战争中应当一面服务、一面读书,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中日战争要比苏德战争更迟一些结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作些建国的事业为是。”
  然而,这封信在国际邮路上遭受战火的阻挡,无法到达国际儿童院,在边境线停留了一个多月后,最后以“邮路中断,无法投递”的理由退回了延安。直到1951年夏天,朱敏从莫斯科放暑假回到北京爹爹的身边,才看到这封尘封8年之久的信。
  另一件让朱敏高兴万分的事,是她一回到莫斯科便找到了集中营的难友米拉。原来米拉同朱敏失散后,便搭乘红军的运煤卡车回到了莫斯科。两位经过生离死别的朋友在一起真有说不完的话。不久,米拉就跟随母亲回她的祖国捷克斯洛伐克去了,朱敏则继续住在国际儿童院,和张兰③、林莉④、伍绍云⑤、王达娅⑥等中国孩子成为了同班同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刘少奇挥别子女(1)刘少奇挥别子女(2)蒋介石派来了大飞机(1)
蒋介石派来了大飞机(2)与周恩来夫妇同行(1)与周恩来夫妇同行(2)
迪化巧遇小伙伴(1)迪化巧遇小伙伴(2)任弼时“赔不是”
贺子珍的遭遇(1)贺子珍的遭遇(2)毛氏兄弟(1)
毛氏兄弟(2)“沉睡”的列宁(1)“沉睡”的列宁(2)
革命后代的“避难所”(1)革命后代的“避难所”(2)革命后代齐聚一堂(1)
革命后代齐聚一堂(2)天堂般的生活(1)天堂般的生活(2)
难学的俄语毛岸英的疑惑邓颖超“打前站”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