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读遍红楼   》 七宝楼台忆旧事      Hu Wenbin

  ——胡大镛《七宝楼诗集》
  胡火镛,安徽休宁人,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著有《七宝楼诗集》(稿本),其卷四载有五律一首,题目是《读红楼赠潇湘妃子》,诗云:
  责报相思泪,潇湘多竹枝。
  长更消病倦,好梦味情痴。
  春雨埋花地,秋风赏菊诗。
  眼前胸内地,祇有两心知。
  这首诗写于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诗中“胸”原作“心”,点去旁添“胸”字;“祗”原作“郜”,点去旁添“祗”字;“有”原作“亦”,点去旁添“有”字;“心”原作“相”,点去旁添“心”字。
  同书卷二十七,载有《雨夜得古香北地书,书柬尾》一诗,因其序中提及访得“大观园故址”,而为红学专家所重视。现将序、诗录于此:
  来书云,访古得(《红楼梦》中大观园故址,晤老衲为赖大子孙,是真闻所未闻。夜雨无聊,拈句略寄相思云耳。
  尺书来日下,问讯到闲鸥。
  有分名功淡,奇情古迹搜。
  残僧感兴废,春梦误温柔。
  未必干卿事,词人惯买愁。
  闲愁消不尽,分贈素心人。
  入画楼台幻,无情草木春。
  三生悭好梦,一宿种前因。
  粉黛余黄土,菇花冢可真。
  仿佛湘裙蝶,清流有断桥。
  故宫悲瓦砾,野史话渔樵。
  命共桃花薄,魂随柳絮消。
  天涯今夜雨,同梦忆迢迢。
  “日下”,指今北京。“故宫悲瓦砾”,是指当时京城遭到异军破坏。如是,此诗当写于清道光庚子(1840)年后。第三首诗第二句末原有自注云:“来札云:“馆舍地仄,如航十里之远,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平桥远树,中间有僧寮与故王宫府一二处,数与老衲话于其间,即所谓赖大孙也。’”其地当在今什刹海一带。所言“大观园故址”、“赖大孙”云云,不过是“残僧感兴废”的耳食之言。试想,“大观园”、“赖大”,不过是作家胸中笔墨,纸上园林,书中人物,那里会有什么“故址”、赖大“遗孙”呢!如以敝见,红学家凭此追踪觅迹,到头来实不过诗中所说“词人惯买愁”了。
  数年前读得二诗,数年后有位专家嘱我再为拍照作证。虽时过数载不敢稍忘,今志数语,亦为“略寄相思云尔”。
  1983年4月15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红楼一春梦
卷首絮语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此书系自愧而成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智而通则悟
难得糊涂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实非别书之可比
《红楼梦》中的一桩难解之谜尤氏心内有什么“病”?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裙钗一二可齐家
万不可奢华过费敏探春“兴利除弊”三人成众,众志成城(1)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2)不过实录其事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娶妻当如薛宝钗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1)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2)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