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年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戰國時代 》
公元前三一四年 丁未(1)
柏楊 Bai Yang
(圖略)
1 秦王國 (首都鹹陽【陝西省鹹陽市】)攻擊義渠(甘肅省西峰市),占領二十五個城市。(義渠部落已滅,且成為秦王國一縣,參考前三二七年。此時攻擊,想是義渠部落叛變,引來大軍。)
2 在秦王國境內的魏王國(首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人民,發動叛變。秦王國遂攻擊魏王國,占領麯沃(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南),而把住戶全部驅逐回魏王國。
3 秦王國在岸門(山西省河津縣南)大敗韓王國(首都新鄭【河南省新鄭縣】)軍隊,韓王國無力反擊,把王位合法繼承人太子韓倉,送到秦王國當人質,要求和解。
4 燕王(三任)子之當權三年,全國大亂。高級將領(將軍)市被,跟太子姬平,密謀攻擊子之。齊王(二任宣王)田闢彊派人告訴姬平說:“我聽說你要整頓綱紀,使君臣父子名分,恢復正常。我佩服你的勇氣作為。現在,齊王國就是你的,你教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這是一項典型的外交辭令,聽起來真是悅耳。)姬平受到鼓勵,集結英雄豪傑,由市被率領,進攻皇宮,子之黨羽在皇宮奮力抵抗,不能攻陷。不知道什麽緣故,忽然間,市被改變主意,反過來攻擊他的統帥姬平,混戰幾個月,死難軍民好幾萬人,人民恐慌(市被態度做一百八十度轉變,原因何在,沒有記載。在毫無資料支持下推測,衹有一種解釋是合理的,那就是被子之收買)。齊王國(首都臨淄【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乘機而入,田闢彊任命章子當統帥,集結五個大城市的民兵和北部邊防軍,組成遠征兵團,大舉進攻燕王國(首都薊城)。燕王國軍隊毫不抵抗,也不關閉城門。齊軍遂長驅直入燕王國首都薊城(北京市),生擒子之,剁成肉醬,並順便殺掉姬噲。
田闢彊嚮孟軻徵求意見說:“有人勸我不要吞併燕王國,有人勸我吞併。不過我告訴你,以一個擁有一萬輛戰車的國傢,攻擊另一個也擁有一萬輛戰車的國傢,衹五十天工夫,就完全徵服,純靠人力是不可能的,一定出於上帝的旨意。違背上帝的旨意,就會受到懲罰,你以為如何?”孟軻回答說:“吞併它而燕王國人民快樂,就吞併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像周王朝(首都洛陽)第一任國王(武王)姬發是一個例證。吞併它而燕王國人民不快樂,就不吞併它。古人也有這樣做的,姬發的老爹姬昌(文王)也是一個例證。以一個一萬輛戰車的國傢,徵服另一個一萬輛戰車的國傢,人民夾道歡迎,並不是為了別的,衹是為了拯救他們跳出水深火熱。假定水更深而火更熱,情形就會倒轉過來,人民會嚮別人夾道歡呼。”
此時,各國正在加速會商如何支援燕王國對抗侵略,田闢彊再徵詢孟軻的意見說:“國際情勢緊張,有些國傢可能嚮我發動攻擊,我應該如何反應?”孟軻說:“我聽說過僅有七十裏土地,卻統一了中國的故事,商王朝一任帝(湯)子天乙,就是如此。還沒有聽說過一個擁有一千裏的國傢,卻怕別人怕得要命。《書經》上有句話:‘盼望君王,君王來後,我們平民就可以復蘇。’現在燕王國君王虐待他們的人民,你發兵前往,人民認為你是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夾道歡呼,迎接仁義的軍隊。到了後來,仁義的軍隊忽然變了模樣,屠殺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破壞他們的祭壇、搶奪他們的財寶,那怎麽可以?全世界本來已很畏懼齊王國強大,如今領土又擴張了兩倍,而又不行仁政,你可就成了吸鐵石,吸引天下所有的武器,嚮你集中攻擊。不過,現在還來得及補救,立刻下令釋放被捕的老人和兒童,停止掠奪,跟燕王國有影響力的人士接觸,恢復他們的獨立,為他們設立新的君王,然後光榮撤退。這樣,仍有希望維持齊王國的威信。”田闢彊拒絶接受這項建議。
不久,燕王國到處發生抗暴戰爭。田闢彊後悔說:“我真沒臉再見孟軻。”陳賈說:“大王不必如此,誰能一生永遠不犯錯誤?”於是前往拜訪孟軻,問說:“姬旦(周公)是什麽人?”孟軻說:“古代聖人。”陳賈說:“姬旦曾經命令他老哥姬鮮(管叔),監視商王朝遺民首領子武庚,結果姬鮮卻跟子武庚聯合起來叛變,反抗中央政府(前一一一五年),請問,是不是姬旦知道姬鮮將來會叛變而仍任用他?”孟軻說:“當然不知道。”陳賈說:“好啦,聖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孟軻說:“姬旦是老弟,姬鮮是老哥。老哥有過失,老弟的責任並不嚴重。但主要的還是古代的人,有過失的時候就改正過失。現代的人,有過失的時候反而錯誤到底。古代的人不隱瞞過失,好像日食,人人都看得見。當他改過以後,人民莫不欽敬。現代的人豈止繼續錯誤而已,反而捏造出許多理由,把錯誤說成美德。”
柏楊曰:
原文對燕王國這項大災難的記載,含糊不清。尤其看不出孟軻發表了這段言論之後,田闢彊有什麽反應?司馬光主要的目的不在於報道史實,衹在於介紹孟軻的言論。史實是,田闢彊終於放棄吞併燕王國的雄心壯志,在遍地抗暴的戰火中,倉促撤退,帶走了燕王國的金銀財寶,並種下了兩國之間的深仇大恨。孟軻的言論,說明儒傢學派所以在戰國時代始終被排斥的原因。蘇秦、張儀的身價,比孟軻低得多,蘇秦和張儀不過一介貧苦知識分子,孟軻卻是大富之輩。但蘇秦和張儀提出的是一項可以執行的方案,而孟軻衹能訴諸原則。燕王國人民高興不高興,如何分辨?人民雖然高興,手握殺人大權的統治集團卻不高興,又該怎麽處理?所舉的兩個例子,更混淆視聽,姬發之取代子受辛,全靠一番苦戰。姬昌之沒有取代子受辛,衹因他那時還沒有力量。教條派的學者,往往把復雜的社會現象,強塞進一個預定的模式之中。然而孟軻對於死不認錯的痛心指責,兩千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仍不陌生。孟軻時代,人們死不認錯,不過把過失說成美德。現在,除了把過失說成美德外,如果你逼得緊啦,他會馬上惱羞成怒,張牙舞爪,反撲你的咽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凡 例 | 柏楊序(1) | 柏楊序(2) | 柏楊再序 | 趙頊序 | 司馬光進呈《資治通鑒》表 | 《戰國時代》導讀 | 公元前五世紀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1)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2)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3)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4)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5)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6) | 公元前四○二年 己卯 | 公元前四○一年 庚辰 | 公元前四世紀 | 公元前四○○年 辛巳 | 公元前三九九年 壬午 | 公元前三九七年 甲申 | 公元前三九六年 乙酉 | 公元前三九四年 丁亥 | 公元前三九三年 戊子 | 公元前三九二年 己醜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