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14節:魯出聖人,東方之光破拂曉(6)
劉緒義 Liu Xuyi
由於衆多弟子的"炒作",孔子聲名大震。當年拒孔子於門外的季孫氏的傢臣陽虎,他萌生出想見孔子的想法。
此時的陽虎地位也等同大夫,此人雖為季孫氏傢臣,卻一心想掃蕩"三桓"的勢力,衹是他這麽做,並不是要恢復魯國國君的權力,而是想取"三桓"而代之,於是他便打起了孔子的主意,目的無非是想藉助於孔子的影響力或名人效應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
但是他擔心孔子還記得當年的閉門羹事件,害怕自己也吃閉門羹。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陽虎打聽到孔子不在傢,趁這個時候他給孔子傢裏送去了一頭蒸乳豬。為什麽要送他禮物呢?根據當時的禮製,別人送你禮物,你卻不在傢,那麽作為禮尚往來,你應當登門拜謝。正當陽虎坐在傢裏等着孔子上門答謝的時候,孔子卻不理不睬。為什麽?孔子不是很講禮製的嗎?原來孔子也自有辦法,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也打聽到了陽虎不在傢的時候,趁此時他去登門拜謝。結果呢,陽虎的妙計落了空。
那麽,孔子為何不願意接近權勢如日中天的陽虎呢?
前面我們提到,孔子主要是看不慣陽虎的作為。本來,陽虎利用季孫氏對他的信任,在魯國國內大力專權,發展到後來,竟然逐漸控製了季孫氏,把季孫氏、孟孫氏等權貴玩弄於股掌之中,又勾結一部分人試圖驅逐三桓,這些做法頗能為魯國人解氣。因為這"三桓"長期在魯國橫行霸道,毀公室,奪君權,不可一勢,衹差沒有自立了。特別是孔子對季孫氏八佾舞於庭,發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慨嘆。八佾,即以八人為一佾,八八六十四人,是天子的禮節。
然而,對魯國政治有着清醒認識的孔子,卻並不看好陽虎。一是他可能看出了作風並不正派的陽虎並不是真心為了魯國着想,二是可能看出了才識平平的他不能成事。果然,定公八年,陽虎决定驅逐三桓,結果卻失敗了,不得不於第二年逃奔齊國,後來又奔晉國,投奔趙簡子去了。
浪跡求道
到了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經五十一歲了,此時孔子終於做到了魯國的中都宰(中都縣長),第二年又做了司空(建設局副局長之類),並晉升為大司寇(司法部長)。
孔子出現在魯國的政治舞臺上,也是費了不少勁的。
先是魯國季氏傢臣公山不狃據費邑公開背叛季氏,請孔子加盟。孔子還真打算去,但被子路所勸止。子路大概不高興自己的老師到一個背叛主子的傢臣那裏去做官,他是個直性子,直話直說:老師你沒地方去就不去吧,怎麽想到公山氏那裏去呢?意思是老師你怎麽下賤到與這種叛賊為伍啊。孔子被子路說得不好意思,衹好解釋道:"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現在要是有人用我的話。我就會將文武周公的事業在東方復興為一個東周出來。
話是說得很大,難怪老子要勸他不要那麽驕傲了,可是,從中也看到孔子從政的想法實在太迫切了。是啊,即使是擱現在,50歲的人都快到退休年齡了,至少某些級別上都不再能提拔了,孔子他能不急嗎?
同樣,當晉國的佛肸與趙簡子對抗時,也來請孔子去幫忙,孔子也打算去,這一次,性直的子路仍然堅决反對。
考慮到作為老師的身份,孔子兩次都接受了子路的勸諫。魯定公九年,陽虎反叛三桓,被三桓趕出國去,魯國希望有人出面支撐危局,這時,魯定公和季桓子都想到了孔子,於是51歲的孔子終於等來了名正言順的出仕機會了。
於是孔子翩然而出現在魯國的政治舞臺上。數十年的等待與奔波,終於有一個用武之地了。聖人孔子做個小小的縣長當然是小菜一碟,《史記》說"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於是,由縣長而司空,由司空而大司寇,孔子連升三級。
史載孔子做大司寇,非常漂亮地做了一件光大魯國的外交事件,那就是夾𠔌會盟的勝利。
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國君在夾𠔌會盟,孔子出任相禮即司儀。會盟前孔子有鑒於當年宋襄公與楚國會盟的教訓,要求魯國提前做好一切準備,特別是作好戰爭動員,防止齊國混水摸魚。
果然,貌似與魯國強大的齊國,在會盟上極力壓製魯國,想逼迫魯國乖乖就範。齊國大夫犁彌嚮齊景公建議,說:孔丘知禮而無勇,如果叫夾𠔌的士兵武裝劫持魯定公,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我們的目的。
於是,在會盟中,齊國士兵果然鼓噪而出,謀略挾持魯定公,定公嚇得不知所措,這時,擔任司儀的孔子從容不迫地站出來,登壇怒斥:
"你們這些人要幹什麽?兩君合好,卻被你們這些裔夷之俘以武力來搗亂,你們的國君還想號令諸侯啊。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你們的國君一定不會這麽做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