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114节:鲁出圣人,东方之光破拂晓(6)      Liu Xuyi

  由于众多弟子的"炒作",孔子声名大震。当年拒孔子于门外的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他萌生出想见孔子的想法。
  此时的阳虎地位也等同大夫,此人虽为季孙氏家臣,却一心想扫荡"三桓"的势力,只是他这么做,并不是要恢复鲁国国君的权力,而是想取"三桓"而代之,于是他便打起了孔子的主意,目的无非是想借助于孔子的影响力或名人效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
  但是他担心孔子还记得当年的闭门羹事件,害怕自己也吃闭门羹。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阳虎打听到孔子不在家,趁这个时候他给孔子家里送去了一头蒸乳猪。为什么要送他礼物呢?根据当时的礼制,别人送你礼物,你却不在家,那么作为礼尚往来,你应当登门拜谢。正当阳虎坐在家里等着孔子上门答谢的时候,孔子却不理不睬。为什么?孔子不是很讲礼制的吗?原来孔子也自有办法,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也打听到了阳虎不在家的时候,趁此时他去登门拜谢。结果呢,阳虎的妙计落了空。
  那么,孔子为何不愿意接近权势如日中天的阳虎呢?
  前面我们提到,孔子主要是看不惯阳虎的作为。本来,阳虎利用季孙氏对他的信任,在鲁国国内大力专权,发展到后来,竟然逐渐控制了季孙氏,把季孙氏、孟孙氏等权贵玩弄于股掌之中,又勾结一部分人试图驱逐三桓,这些做法颇能为鲁国人解气。因为这"三桓"长期在鲁国横行霸道,毁公室,夺君权,不可一势,只差没有自立了。特别是孔子对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发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慨叹。八佾,即以八人为一佾,八八六十四人,是天子的礼节。
  然而,对鲁国政治有着清醒认识的孔子,却并不看好阳虎。一是他可能看出了作风并不正派的阳虎并不是真心为了鲁国着想,二是可能看出了才识平平的他不能成事。果然,定公八年,阳虎决定驱逐三桓,结果却失败了,不得不于第二年逃奔齐国,后来又奔晋国,投奔赵简子去了。
  浪迹求道
  到了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此时孔子终于做到了鲁国的中都宰(中都县长),第二年又做了司空(建设局副局长之类),并晋升为大司寇(司法部长)。
  孔子出现在鲁国的政治舞台上,也是费了不少劲的。
  先是鲁国季氏家臣公山不狃据费邑公开背叛季氏,请孔子加盟。孔子还真打算去,但被子路所劝止。子路大概不高兴自己的老师到一个背叛主子的家臣那里去做官,他是个直性子,直话直说:老师你没地方去就不去吧,怎么想到公山氏那里去呢?意思是老师你怎么下贱到与这种叛贼为伍啊。孔子被子路说得不好意思,只好解释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现在要是有人用我的话。我就会将文武周公的事业在东方复兴为一个东周出来。
  话是说得很大,难怪老子要劝他不要那么骄傲了,可是,从中也看到孔子从政的想法实在太迫切了。是啊,即使是搁现在,50岁的人都快到退休年龄了,至少某些级别上都不再能提拔了,孔子他能不急吗?
  同样,当晋国的佛肸与赵简子对抗时,也来请孔子去帮忙,孔子也打算去,这一次,性直的子路仍然坚决反对。
  考虑到作为老师的身份,孔子两次都接受了子路的劝谏。鲁定公九年,阳虎反叛三桓,被三桓赶出国去,鲁国希望有人出面支撑危局,这时,鲁定公和季桓子都想到了孔子,于是51岁的孔子终于等来了名正言顺的出仕机会了。
  于是孔子翩然而出现在鲁国的政治舞台上。数十年的等待与奔波,终于有一个用武之地了。圣人孔子做个小小的县长当然是小菜一碟,《史记》说"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于是,由县长而司空,由司空而大司寇,孔子连升三级。
  史载孔子做大司寇,非常漂亮地做了一件光大鲁国的外交事件,那就是夹谷会盟的胜利。
  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国君在夹谷会盟,孔子出任相礼即司仪。会盟前孔子有鉴于当年宋襄公与楚国会盟的教训,要求鲁国提前做好一切准备,特别是作好战争动员,防止齐国混水摸鱼。
  果然,貌似与鲁国强大的齐国,在会盟上极力压制鲁国,想逼迫鲁国乖乖就范。齐国大夫犁弥向齐景公建议,说:孔丘知礼而无勇,如果叫夹谷的士兵武装劫持鲁定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于是,在会盟中,齐国士兵果然鼓噪而出,谋略挟持鲁定公,定公吓得不知所措,这时,担任司仪的孔子从容不迫地站出来,登坛怒斥:
  "你们这些人要干什么?两君合好,却被你们这些裔夷之俘以武力来捣乱,你们的国君还想号令诸侯啊。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你们的国君一定不会这么做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