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隋文帝血染寢宮--賊楊廣弒父奪位(4)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天色微明,隋文帝正在閉目養神。忽見一人搶入門來,定睛看時,原來是陳夫人。隋文帝見她神色有異,頓生疑竇,忙問原因。陳夫人欲言又止,經一再詰問,不禁泣下,嗚嗚咽咽地說出“太子無理”四個字。
  原來這陳夫人本是南朝陳宣帝之女,生得國色天香,且性情聰慧。陳亡,被隋文帝納入後宮。獨孤後性情奇妒,後宮罕得進禦,惟陳夫人有寵。等到獨孤後病逝,陳夫人進位為貴人,專房擅寵,主斷內事,六宮無人能比。楊廣慕她美貌,早已垂涎三尺。陳夫人今晨出去更衣,被楊廣撞見,便欲行姦污。陳夫人極力掙紮,纔得免於受辱。
  隋文帝聽罷,躍然而起,用手捶床道:“畜牲怎麽能托付大事?獨孤誤我1說着,即呼內侍入室,令其速召柳述、元岩。二人奉詔而來,隋文帝一邊喘一邊說:“快召我兒1二人將呼太子,隋文帝道:“不是楊廣,是楊勇1
  柳述、元岩出閣,找來紙筆,草擬詔書,切磋多時,方纔草就。他們正要派人去召楊勇,不料外面跑進許多衛士,不由分說,將二人捆綁起來。不一會兒,衹見宇文述手執詔書趕到。詔書中說柳述、元岩二人侍疾謀變,圖害東宮,應將二人拘係下獄。兩人如同作夢一般,便被關進大理獄中,關押起來。
  原來,隋文帝令柳述、元岩草擬詔書一事,早已為楊素偵知。他趕忙告訴楊廣。楊廣聞言大驚,急忙偽造聖旨,逮捕了柳述和元岩。又派心腹劉刷郭衍率衛士包圍仁壽宮,禁止出入。再派心腹張衡入殿問疾,同時密囑一番。
  張衡進入內殿,將陳夫人、蔡夫人和衆宮女盡行趕出。衆人走不多遠,就聽裏面傳來隋文帝喊痛之聲,一陣高似一陣。過了一會兒,聲息皆無。張衡出來報告太子,說是皇上駕崩。楊廣率衆人入內撿視。果然見隋文帝一命嗚呼,氣息全無,衹是雙眼圓睜,甚是恐怖。屏風上濺有斑斑血跡,不知為何。楊廣派心腹守住殿門,不準宮嬪、內侍等進入。
  陳夫人等聞變,相顧戰慄失色。晚飯後,楊廣派人送來一個小金盒子,賜給陳夫人。陳夫人見了,非常害怕,以為要讓她服毒。經來人再三催促,陳夫人才將盒子打開,衹見裏面有同心結數枚。衆宮女見了,都很高興,說:“這下可以免死了1陳夫人很生氣,不肯拜謝,經衆人催逼,纔叩頭謝恩。當夜,楊廣就前來姦污了她。
  乙卯這一天,為隋文帝發喪,楊廣即皇帝位,是為隋煬帝。不久,他偽造隋文帝遺詔,將楊勇及其十個兒子全部處死。後來,又殺了他剩下的兩個弟弟(另一個弟弟隋文帝時已死)。至於那個為楊廣謀殺親父的張衡,後來也被楊廣藉故處死。臨死前他大聲叫道:“我為人做了何等大逆不道的事情,哪能奢望久活人世?1
  楊廣即位那一年,陳朝的亡國之君陳後主恰好死去。楊廣給他訂了一個惡謚叫“煬”。謚法:好內遠禮曰煬;逆天虐民曰煬。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十四年以後,他被臣下處死,也戴上了他自己製定的“煬帝”的醜名。
  附錄
  1、關於隋文帝之死,捲一八0記載了如下兩條史料:
  趙毅曰:“高祖在仁壽宮,病甚,煬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惟陳蔡而已。帝乃召蔡於別室,既還,面傷而法亂,高祖問之,蔡泣曰:‘皇太子為非禮。’高祖大怒,嗜指出血,召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等令發詔追廢人勇,即令廢立。帝事迫,召左僕射楊素、左庶子張衡進毒藥。帝簡驍健宮奴三十人皆服婦人之服,衣下置杖,立於門巷,以為之衛。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
  馬總《通歷》曰:“上有疾,於仁壽殿與百官辭决,並握手歔欷。是時惟太子及陳宣華夫人侍疾,太子無禮,宣華訴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後事/遽令召勇,楊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張衡入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崩。”
  《大業略記》和《通歷》關於隋文帝被楊廣害死的記載,均不為《隋書》所采用。《隋書》成書於唐貞觀年間,參與撰寫《隋書》的史官是否由於玄武門之變而對《大業略記》等記載有所忌諱,亦未可知。就《隋書》的記載,隋文帝在病重時很可能是楊廣派人害死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
目錄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毒美人禍亂邦國(1)毒美人禍亂邦國(2)
毒美人禍亂邦國(3)毒美人禍亂邦國(4)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