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木棉花開血樣紅(2)
梅毅 Mei Yi
見城已破,杜永和衹得登船逃走(此人最後在瓊州降清,沒能善始善終)。
廣州城陷,準確日期為1650年十一月三日。
攻入廣州後,大漢姦尚可喜怒極,下令屠城。根據各種史料和筆記,可推算出清軍在廣州城內殺二十多萬(不是筆記《橡坪詩話》說的六十多萬),血流成渠,積屍成山。廣州方園四十裏,最終被殺得僅剩七人(《廣州城坊志》,黃佛頤)。
當時在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MartinMartini)著有《韃靼戰紀》,他這樣記載廣州大屠殺:“他們(清軍)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殺死,士兵們揮刀高喊:‘殺!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最後,他們在12月6日發出佈告,宣佈封刀。除去攻城期間死掉的人以外,他們已經屠殺了十萬人。”
衛匡國所估之數,衹是他眼見耳聞的一個數字。廣州周圍地區被殺的居民,數目遠遠不止這些。
值得一提的是,浴血奮戰的南明將士中,還有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達官兵”。“達官兵”最早是明初歸附明朝的元朝殘軍,其中包括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數民族。由於其間回回人衆多,明朝官方文件就以“達”或“韃”,稱之為“達人”、“達官兵”、“土達”等。死於廣州城守最有名的三位回族將領,是羽鳳麒、馬承祖和之浮這三個人,他們被稱為“教門三忠”。為此,明朝遣民詩人陳恭尹曾寫詩,專門頌贊為大明死難的羽鳳麟:
天方為教本堅剛,受命先朝衛五羊。生死衹殉城下土,姓名不愧羽林郎。血流大地終成碧,骨化飛塵久亦香。世祿幾傢能矢報,為君歌此問蒼茫。
大漢姦尚可喜攻占廣州後,坐鎮指揮。喘定後,他在廣州舊城為自己和耿繼茂大修藩王府。飽經戰亂的廣東人民,膏血橫流,成為奢豪華麗王府的點綴。後來,有人上書清廷,指出廣東之地不能忍受“二王”坐鎮的盤剝,耿繼茂纔被調鎮四川(後改廣西、福建)。於是,廣東就成為尚可喜一傢的地盤。
珠江流域本來就是富庶之地,兼有市舶之利,尚可喜富甲一方,連王府門前的一對大石獅皆用上好良玉雕成,可謂窮奢極欲。
還沒放下屠刀,尚可喜就想立地成佛。在廣州期間,這個漢姦王爺崇佛多多,廣鑄佛像,大蓋廟宇,現在廣州的華林寺、海幢寺、光孝寺等處廟宇,皆是當時他督民所建。民脂民膏,又因他為自己一傢的“修行”而流入惡僧之手。
《鼎湖山志》中載有尚可喜緻慶雲寺主持的一封信,上面寫道:“……(我)嚮年提師入粵,屠戮稍多。雖雲火焰昆崗,難分玉石,然而血流飄杵,恐幹天和。內返諸心,夙夜自愧……”
老漢姦不打自招,道出他攻占廣東時犯下的殺人罪行。所以,供佛養僧,無非是想為他自己和全家祈福消災罷了。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清。轉年,人在這福建的耿精忠響應。康熙十五年,尚可喜兒子尚之信劫持其父,也和吳三桂一起樹起反旗。三王聯動反清,即清史上的“三藩之亂”。
知道自己兒子參與對清朝的叛亂,七十多歲的老漢姦又氣又惱,上吊後被人救治,但不久即惶急而死。
見吳三桂勢蹙,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反反復復,不久即嚮清軍“投降”。
天下大定後,清廷尋釁,殺掉尚之信及其兄弟數人,充公尚傢王府的全部財産。但是,老賊尚可喜繁殖力強,有子女一百多人,並未被清廷全部殺掉。主要原因是,清廷派人剖棺驗屍時,發現這個老賊一身滿清裝束,深博康熙歡心,覺得他一心忠於大清,就免殺他其餘的親屬。
死罪饒過,活罪不免,尚可喜傢族餘人全被遣返回尚可喜的遼東老傢。
有時候,讀者們可能覺得蒼天無眼。袁崇煥耿耿忠心,被明朝冤殺後,竟無一點血脈傳世;尚可喜民族敗類,大姦大惡,殺人無數,身後竟子孫滿堂。
就在幾年前,東北海城的尚氏後裔還花錢請了一些軟骨學者,給他們的漢姦老祖下結論:“順應潮流,認清大局,與時俱進。”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禮義廉恥,黑白顛倒。尚可喜這個殺人魔王、大漢姦,一下子被蓋棺定論為“支持祖國統一的立下千古大功的‘好人’”。可嘆的是,東莞袁崇煥家乡沒有什麽紀念設施,而在遼寧海城,卻有一座新建的尚可喜紀念館,其“王陵“還被當地政府出資修萁一新。
是非成敗,轉頭皆空。但人間大義,絶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改變。
尚可喜,這位製造廣州大屠殺的漢姦,將會被永遠釘在中華歷史的恥辱柱上!
丹心難為利刃改——瞿式耜桂林殉國
孔有德方面,他的行軍步伐,幾乎與尚可喜同步。
順治六年,孔有德在底定湖南後,提軍進入廣西境內,攻剋要隘竜虎關,又陷全州,直逼桂林城下。
永歷政權的留守大學士瞿式耜,烈士心態,堅决不逃,為中華民族精神傢園添上一樁色彩濃烈的堅貞愛國故事。
有關瞿式耜在桂林的表現,其子瞿元錫所作《庚寅始安事略》記載最詳。
清軍節節逼近之時,桂林城內及附近的南明守軍有數萬之多,特別是趙印癬鬍一青、王永祚的滇軍,具有一定的戰鬥能力。可嘆的是,兵為可戰之兵,將皆庸碌之將。這幾個軍將不僅天天為爭餉奪利搞內哄,他們腦子裏沒有任何忠孝仁義,完全是兵痞頭子觀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