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年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戰國時代 》
公元前三一六年 乙巳
柏楊 Bai Yang
(圖略)
1 巴國(首府巴城【重慶市】)與蜀國(首府成都【四川省成都市】。兩國所轄地區遼闊,巴國治重慶市和四川省東南部,蜀國領土北方直到陝西省秦嶺),發生戰爭,同時嚮秦王國 (首都鹹陽【陝西省鹹陽市】)請求援助。秦王(一任惠王)嬴駟打算乘機南下,徵服蜀國(首府成都)。一則因道路險惡,恐怕難以行軍。二則又怕韓王國(首都新鄭【河南
省新鄭縣】)得到消息後,乘虛攻擊。猶豫不决,難以確定。司馬錯支持嬴駟的主張,但張儀說:“我認為不如攻擊韓王國(首都新鄭)。”嬴駟問他的理由,張儀說:“我們的大戰略是:跟魏王國(首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和楚王國(首都郢都【湖北省江陵縣】)保持親善,而專門對付韓王國。大軍如果深入三川(伊水、洛水、黃河交匯處,即大洛陽地區),攻擊新城(河南省伊川縣)、宜陽(河南省宜陽縣西),推進到分裂的周王國邊境,搶到九鼎(夏、商、周三個王朝用以表示統治權威的一種寶物,鼎不過是古代用來煮飯的巨鍋),取得地圖和戶籍,然後把周王(四十二任慎靚王姬定)高高架空,號令天下,天下各國誰敢反抗?這是統一中國最偉大的事業。俗話說:‘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而今,三川(大洛陽地區)和周王國,就是天下的‘朝’‘市’,大王不去奪取,卻涉足到蠻族部落間的內鬥,距離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可是遙遠得很。”司馬錯說:“不然,想要國傢富有,必須先使領土廣阔。想要軍隊精良,必須先使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想要統一世界,必須繼續不斷為國傢和人民謀取福利。這三項如果做到,偉大的功業,不召自來。現在,秦王國土地既小,人民又窮,我的意思是,先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像蜀國,不過西南地區一個部落,恰恰出現姒履癸(桀)、子受辛(紂)之流的混蛋酋長。我們攻擊它,好像是豺狼攻擊一群綿羊。占領他們的土地,正好開拓我們的領土。奪取他們的財産,正好富足我們的人民。不必經過大的殺傷,他們就會屈服。消滅一個國傢,全世界不認為那是殘暴侵略。取得四海之內最大的利益,全世界不認為我們貪心無厭。這次軍事行動,無論名義和實質,都是堂堂的仁義之師,顯示我們除暴安良的美德。如果進攻韓王國,挾持仍擁有‘天子’名義的周王(四十二任慎靚王姬定),那將是被人詬病的罪行,而未必有實質上的利益。冒‘不義’的惡名,而攻擊天下都不願別人攻擊的小國,我們將面對不能控製的危機。原因很簡單,周王國的國王,幾乎跟各國皇傢都有姻親關係,跟齊王國(首都臨淄)、韓王國之間,更是親密。周王國自知將失去傳國之寶的九鼎,韓王國自知要喪失三川(大洛陽地區),兩國勢將動員全部力量,聯合抵抗。還會嚮齊王國和趙國(首府邯鄲)求援,嚮楚王國和魏王國求和。弄得急了,周王國把九鼎送給楚王國,韓王國把三川割給魏王國。大王啊,你用什麽方法阻止?這正是我所說的不能控製的危機。所以說,攻擊韓王國,不如攻擊蜀國。”嬴駟采納司馬錯的意見,出兵南下。歷時十月,完全徵服,把被稱為“蜀王”的酋長,改封侯爵,派陳莊擔任他的宰相。蜀國既歸屬於秦王國,秦王國更為強盛,財富凌駕各國,也更輕視各國。
2 蘇秦既死,蘇秦的老弟蘇代、蘇厲,也以推銷謀略,受到各國的尊敬。燕王國(首都薊城【北京市】)宰相子之,跟蘇代結成姻親(不知誰傢兒子娶了誰傢的女兒,或誰傢女兒嫁給誰傢兒子),企圖奪取政權。正好,蘇代出使齊王國回來,燕王(二任)姬噲問他:“依你的觀察,田闢彊有沒有成為霸主的可能?”蘇代說:“當然沒有。”姬噲說:“為什麽?”蘇代說:“他不信任他的助手。”姬噲恍然大悟,遂一味信任子之。高級官員鹿毛壽,又嚮姬噲進言說:“人們所以稱贊伊祁放勳(堯)賢明,因為他能夠把政權樂意的轉讓給別人。假如你也能把燕王國政權樂意的轉讓給子之,就可以跟伊祁放勳一樣,名滿天下。”姬噲更加心動,遂把中央政府交給子之,子之的權威陡然上升。但子之的搖尾係統認為仍然不夠,又嚮姬噲報告說:“從前,夏王朝一任帝姒文命(禹),他屬意一個叫‘益’的人,可是他卻用他兒子姒啓的幹部擔任官吏。後來,他認為姒啓沒有能力管理國傢,要把政權轉讓給‘益’時,姒啓的黨羽遂武裝奪取政權。天下人紛紛評論說,是姒文命故意那麽安排,一面假裝禪讓,一面又教兒子姒啓自己出面奪齲現在,你表面上說要把國事交給子之全權處理。可是,所有官吏,仍是太子姬平的黨羽,這是名義上交給子之,心窩裏仍偏嚮兒子,保護姬平掌權。”姬噲此時已經入迷,於是下令中級以上所有官吏,全部免職,把所有印信,繳呈子之,由子之任命效忠於他的人眩子之遂坐上金鑾寶殿,當起國王(三任)。姬噲此時年紀已老,不能再問國事,反而變成臣僚,國事無論大小,都由子之决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凡 例 | 柏楊序(1) | 柏楊序(2) | 柏楊再序 | 趙頊序 | 司馬光進呈《資治通鑒》表 | 《戰國時代》導讀 | 公元前五世紀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1)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2)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3)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4)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5)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6) | 公元前四○二年 己卯 | 公元前四○一年 庚辰 | 公元前四世紀 | 公元前四○○年 辛巳 | 公元前三九九年 壬午 | 公元前三九七年 甲申 | 公元前三九六年 乙酉 | 公元前三九四年 丁亥 | 公元前三九三年 戊子 | 公元前三九二年 己醜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