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112节:人才是湖南最大的品牌(1)      王纪卿 Wang Jiqing

  人才是湖南的第一品牌。
  人才是湖南最大的品牌,也是湖南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强烈的人才品牌意识,能使湖南人认识自身价值,构建做人的尊严,懂得如何扬长避短,找到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这种品牌意识,也是湖南人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本钱。
  湖南在近代涌现的人才,曾在清朝末年用武力暂时保住了摇摇欲坠的腐朽皇朝,在戊戌变法中为了唤醒国民而付出了头颅,接着在辛亥革命中与孙中山合作推翻了帝制,捍卫了共和,在北伐中打败了军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地抗击侵华日军,通过解放战争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要干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们不可能窝在湖南一地。他们的主体是一批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和革命家,直接作用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对国家对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湖南人在其他领域没有建树或建树很少。其他领域的湖南人才,也是十分繁盛,只是在影响上无法与上述人才相比而已。
  在和平建设的年代,缺乏军事家、战略家和革命家产生的土壤,湖南的人才继续在其他的领域涌现。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湖南院士共有一百零四名,其中湘籍院士八十二名,其中长沙籍和曾在长沙就学的有五十二名,在长沙工作的院士目前还有二十二名。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相继崛起,正是人才喷涌的标志。文学界出了古华、韩少功、何立伟、唐浩明、王跃文等一批奇才,出版界出了钟书河、朱正等一批著名的学者,广播电视界走出了一条星光大道,体育界在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了许多金牌。
  这些领域里的湖南人,服务于湖南的文化出版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同时也在向外省流动,为外省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例如海南省的文联主席是韩少功,作协主席则是湖南籍的女作家蒋子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文人墨客,海南省不乏本土优秀的文学艺术家,湖南
  人若非有真才实学,怎能坐上外省文联和作协主席的位子上?
  再如笔者比较熟悉的出版界,广东省至少有两家出版社的社长是湖南人。湖南人肖建国先生现任花城出版社社长,另一位湖南人毛士屏任广东经济出版社社长,他是毛泽东五服之内的亲戚。另有两位湖南人刘美贤先生和曾大力先生,分别在广州出版社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任总编辑。还有不少湖南人,如李一安先生和丁放鸣女士等,服务于广东的各家出版社,包括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和珠海出版社。年届
  七旬的湖南籍编审、著名图书策划家郭锷权先生,如今仍在广东经济出版社担负选题策划工作。
  湖南社会上盛行尊重人才的风气,对于那些没有才干的人,哪怕身居高位,湖南人也会看不起。梁启超曾经感叹湖湘之地到处是人杰,老翁小孩都通晓政事。湖南人在社会上有了地位,如果不懂经世致用之道,是会被人耻笑的。
  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有一段故事,流传很广,说的是两个人互相攀比才干。
  曾国藩在京城做了侍郎之后,一年冬天回到湖南,在长沙盘桓几天。昔日岳麓书院的同学们自然要轮流做东,请他吃饭。一次宴请,在座的有左宗棠、郭嵩焘和江忠源等人。左宗棠是个屡试不中的书生,平日里最怕别人点到自己的这个痛处,和曾国藩坐在一起,眼看着他只比自己大一岁,看上去木木讷讷,才华显然不如自己,却已经做了好几年京官了,而自己年近四十还什么都不是,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恃才傲物是文人的通病,更是湖南人的脾气。几个湖南的读书人聚在一起,饭桌上谈到的自然是国家大事。这时候,左宗棠为了表现真才实学,话就多了。他博闻强记,议论时引经据典,观点标新立异,又能自圆其说。他滔滔不绝地讲话,成了聚会的中心人物,身为侍郎的曾国藩只有听的份儿,心中不快。左宗棠一介布衣,湘阴的一个农家子弟,竟然喧宾夺主,狂放不羁,曾国藩有心把他调侃一番。他趁着酒兴出对联,把上联念了出来:
  季子字季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此联中嵌着“左季高”三个字,自然是挖苦左宗棠。
  左宗棠一听,窘得满面通红,心里酸酸的。自尊心使他决定回敬曾国藩的冷嘲热讽。他想:“老子不在官场,无求于你,管你侍郎不侍郎,怕你个屁!”他略一思索,念出更加刻薄的下联:
  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此联中嵌着“曾国藩”三字。曾国藩知道他是报复自己,但不便发作,便转移话题搪塞过去了。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曾国藩还是一介书生,没有创建湘军,自然也没有打过仗。但他后来指挥湘军与太平军对阵,几次被太平军杀得跳水自尽,倒是真应了左宗棠的那副下联。在困难的时候,他确实战不能进,退不能守,好像左宗棠早就预测了他的前程。
  曾国藩与左宗棠不和,世人皆知。除了互相嘲讽,他们之间没有私人恩怨,都是为了对国事意见不同而闹矛盾。准确地说,他们之间没有怨恨,彼此倒是有过一些恩情。曾国藩兵败靖港时,湖南官场没人理睬他,倒是左宗棠这个没有官职的布衣去看望了他。后来当朝廷听信谗言要将左宗棠抓住就地正法时,曾国藩向皇帝保奏,救了左宗棠一命。尽管如此,他们仍不免为了国事而争执,以至于互不理睬。
  但是,湖南人毕竟尊重人才,曾国藩和左宗棠在心里还是互相佩服的。他们到了老年,嫌隙便已冰释。他们和解的契机是曾国藩推荐给左宗棠的将领刘松山在西北战死,左宗棠给曾国藩写信,请他为刘松山在湘乡的墓地写一篇文意俱佳的文章。左宗棠说,刘松山本来就是曾国藩推荐给他的,他对这个人只有使役的交情,而没有赏识提拔的旧恩,他没有资格为死者写墓志铭,只有曾国藩才能安慰忠魂。
  在这封信中,左宗棠破天荒地称赞了曾国藩识人的眼光和对国家的忠心。他还说,他和曾国藩八年不通音信,引得世人多有议论。但那些人并不明白,君子之间发生争执,都是为了国家大事,无关私情的厚薄。他喜欢意气用事,也难怪世人妄猜臆测。刘松山去世了,他深感惭愧。两人已过花甲之年,来日无多,仍然如小孩般意气用事,会让后辈笑话。往事如过眼烟云,何必追究谁对谁错?只有互相勉励,自珍自爱。他送给曾国藩一副对联,总括了两人之间三十多年的交往: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读了这封信,大为感动:这个目空一切的左帅,终于主动道歉了!这副对联,否定了当年他送给我的那个下联。哈哈!八年坚冰,现已融化。同是湖南人,为什么要窝里斗呢?让别人看笑话嘛!人抬人,无价之宝;人踩人,寸步难行。
  曾国藩对手下人说:“当今海内头号人物,就是西北的左季高。他喜欢别人恭维,偏激自负。但他有雄才大略,用兵打仗是第一好手,待人耿直,廉洁自守,不失为一位良友和清官。”
  有人问曾国藩:“先生之后当是谁主中流?”曾国藩答道:“当然是西北左季高与京城的李少荃!”
  左宗棠送给曾国藩的那副对联,不久后成了他送给曾国藩的挽联,堪慰这位湘军的创始人于九泉之下。
  这段故事,说明湖南人把自己和别人的才干,看得十分重要。左宗棠还没有功名时,就自诩“文章西汉两司马,经世南阳一卧龙”,以懂经济而傲立于世。他年届四十科举不中,隐居湘阴,自号“湘上农人”。那时他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但他仍然好学不止,日夜与夫人绘制地图,乐此不疲,日后出将入相驾轻就熟。
  湖南人虽然看重人才,长期以来却没有打出人才的品牌。主要的原因恐怕有三条。一是湖南人缺乏集体的骄傲意识,在外省人面前表现出谦谦君子的风度,不好意思自夸家乡是人才的渊薮;或者是湖南人就个体而言自视颇高,不肯承认自己的邻居或同乡也是人才;或者是湖南人太忙碌,没有积极地研究本省的人才现象,倒是外省人对湖南的人才辈出发出由衷的赞叹。二是因为湖南人才济济,每个湖南人在没有离开本土之前,都是在充满血性的人堆里打滚,四周强手如林,个个恃才傲物,因此无法通过对比来找到别人与自己的反差,而无法自觉具有人才的品质,反而总是觉得自己很平庸。三是因为自古以来强调湖南人才品牌的都是一些大学者,自宋代的朱熹到现代的钱钟书,通过考证和研究,指出湖南是人才之乡,探讨湖南人才辈出的根源。而在这个圈子之外的人,似乎很少涉足这个领域的探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书海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湖南少年歌第3节:欢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节:湖南人的尊严(1)第5节:湖南人的尊严(2)第6节:湖南人的尊严(3)
第7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1)第8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2)第9节:什么是血性?(1)
第10节:什么是血性?(2)第11节:什么是血性?(3)第12节:风水育人才(1)
第13节:风水育人才(2)第14节:风水育人才(3)第15节: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节: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节: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1)
第19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2)第20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1)第21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2)
第22节:霸蛮和灵泛(1)第23节:霸蛮和灵泛(2)第24节:霸蛮和灵泛(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