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辞典   》 张祜      刘学锴 Liu Xuekai    袁行霈 Yuan Hangpei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诗的起联两句叙事:“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分围浅草”,写出壮阔场面。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朗,色彩鲜丽。
  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何其耀目;“白马迎风”,气宇何等轩昂!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独特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陶慕渊)
  宫词二首(其一)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奖,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
  (陈邦炎)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什么呢?原来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呢?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陈邦炎)
  集灵台二首(其二)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诗共两首,这是第二首。集灵台在骊山之上,为祀神之所。
  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杨氏一门皆受封爵。据《旧唐书·杨贵妃传》所载,其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这首诗通过虢国夫人朝见唐玄宗的描写,讥讽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和杨氏专宠的气焰。
  首句中“承主恩”三字已暗示讽意。因为虢国夫人并非玄宗嫔妃,居然“承主恩”,实为不正常之怪事。第二句“平明骑马入宫门”,是对“承主恩”的具体描绘。“平明”是天已大亮之时,此刻本非朝见皇帝的时辰,虢国夫人却能上朝,不是皇帝特宠,哪得如此;宫门乃是禁地,岂是骑马之所在,虢国夫人却能骑马而入,不是皇帝特准,又哪能如此!因此,“平明骑马入宫门”,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却耐人寻味。平明之时,宫门禁苑的骑马之举,是多么异乎寻常地违背朝廷常规,虢国夫人和玄宗的荒唐也就不言而自明了。第三句“却嫌脂粉污颜色”,笔锋突然转到虢国夫人的容貌上来了。脂粉本是使妇女更增美色的化妆品,而虢国夫人“却嫌脂粉”,岂非又是怪事?一查,据《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衒美艳,常素面朝天。”原来她自信自己天然美色胜似脂粉妆饰,也正是为了在皇帝面前衒耀争宠,这与以浓妆艳抹取悦于君王实为异曲同工。第四句“淡扫蛾眉朝至尊”是“却嫌脂粉污颜色”的结果。“朝至尊”与一、二两句相呼应,又坐实到朝见上来。三、四两句从字面上看,纯系夸耀虢国夫人超乎常人的美色。但是透过“却嫌脂粉”的“淡扫蛾眉”,含而不露地勾画出了虢国夫人那轻佻风骚、刻意承欢的形象。尤其是这一形象与“至尊”这个堂皇的名号相连,使人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唐永德)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这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轻灵妥贴。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毫不费力。“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不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吗?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目前。
  若把“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想象。《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首纯用轻笔,两者也有不同。
  (钱仲联徐永端)
  纵游淮南
  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扬州是一座古代名城,自从隋堤的杨柳开始在东风里垂缕飘绵以后,虽经历兵燹,却无法夺去这芍药之乡的繁荣秀丽。历代有多少才华富赡的诗人和艺术家,在这水木清华的城市,度过了他们艺术上的黄金时代,用生花妙笔把这座艺术城市渲染得彩色缤纷,令人神往。有一个时期,扬州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唐代扬州诗坛,不但有杜牧写扬州的许多名章俊句,还有徐凝的《忆扬州》为之增辉。但有谁知道扬州竟还是人生最好的死所!这是诗人张祜纵游淮南之后的“发现”。这首《纵游淮南》以出语惊人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十里长街市井连”,实际上也就是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但不及杜诗之丰神饱满。“月明桥上看神仙”,所谓神仙,唐人惯以代称妓人。所以,这一句实际也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仿。总的说来,这两句只是笼统地记述扬州城的所谓绿杨城郭、红袖楼台而已。
  第三句忽发奇想:“人生只合扬州死”,以其设想之奇险而出人意外,读之拍案叫绝,惊叹不已。这句诗是全篇中之警策。这句诗如换一种说法:“扬州好得要死”,直是极平常语,淡而寡味。但这里用死事入诗,且又是作者现身说法,所以造成了极为传神的夸张效果。
  第三句为扬州景物传神,第四句则只是第三句的具体补充。“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山,当指当日江都县西的蜀冈(一名昆冈)。这里所产的茶,很象四川有名的“蒙顶”茶,所以叫蜀冈。看来也当因禅智寺得名。据《宝祐志》:禅智寺,“旧在江都县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既是炀帝故宫,其山光水色之秀美,自可想见。故宫遗址而作好墓田,全然诗家口吻。细玩诗意,除极赞扬州风物这层意思外,对隋炀帝亦或略带微讽。
  全诗语言晓畅易懂,而写扬州魅力深入骨髓。“人生只合扬州死”,虽仅七字,足为扬州风姿传神。
  (孙艺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虞世南王绩王梵志寒山
上官仪卢照邻骆宾王杜审言
苏味道王勃杨炯刘希夷
宋之问沈佺期郭震李適之
陈子昂贺知章沈如筠张若虚
张说苏颋张敬忠张九龄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