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111节:鲁出圣人,东方之光破拂晓(3)      刘绪义 Liu Xuyi

  一次是孔子南之沛见老聃。有人认为这是寓言故事,因其出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至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五十一"时当为定公九年(公元前499年),这一年鲁定公即"以孔子为中都宰"。孔子结束流浪生涯回到鲁国,因而,孔子这一次见老子,就是在此前应楚国邀请至楚之时。至于因"《庄子》寓言十九,固不可信"(钱穆语),也过于绝对化。不能因为有这样一句"寓言十九"的话,就全盘否定《庄子》中所载的任何史实,细节可以寓言化,而史实是想象不出来的。凭一点而断言其"断不可信"才是真正断不可信。
  一次是孔子西藏书于周室。此事也见诸《庄子》,因而同样被人称之为汉人附会之辞。《庄子·天道篇》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如钱穆先生就说:"此则汉人之语,何者?藏书乃秦人焚书以后乃有此想。十二经乃六经六纬,皆非战国时所有,则明非庄子书。"这种说法当否?其实也未必。十二经也不一定就是六经六纬,凭这一点也不能断定非庄子书。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是显而易见,后世的人们都误以为老子和孔子是两个不同的学派,其实大错。孔子的思想中多方面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孔子向老子主要学习和请教的就是关于"道"。老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孔子也是老子的粉丝。
  其次是子产。
  孔子在洛阳会见老子的同一年,郑国执政大夫子产死了,消息传来,孔子哭了
  孔子为什么哭?他们又不是亲戚,也不是老乡,更不是师生,他哭哪门子丧呢?
  子产(前565-前522年)比孔子年长,一个地位显贵,是郑国的大夫兼执政,一个地位较低,仅仅是一个懂礼的青年后生。但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可谓相当高,他说:子产就是我非常怀念的"古之遗爱"啊。
  那么子产到底哪些方面令孔子佩服呢?
  第一,子产是个懂得道的人。就在昭公十七年冬,有彗星出现,当时有人预言将有火灾发生,郑国大夫裨灶建设祭神禳灾,子产未听。等到昭公十八年,大火星出现,宋、卫、陈郑国相继发生了火灾,裨灶等一些政府官员就纷纷要求子产去祭祀求神,他们担心火灾再次发生。子产不同意,他说了一番著名的话:"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天道遥远,人道切近,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我们还是要多讲与百姓生活有关的人道,求神是免不了火灾的,裨灶哪里知道什么天道呢?这种天道人道相分的思想表现出重人事、轻鬼神的倾向,深得孔子的赞同。
  同时,为了防止邻国趁火打劫,子立"授兵登陴",派军队荷枪实弹守护边境,并告诫大夫:"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
  其次,在《左传》的作者那里,子产不仅知书识礼,善于积德,而且主政有道,治国有方。在后世史学家眼里,子产颇有诸葛孔明之风。子产第一次出现在《左传》中是在襄公八年,十多岁的子产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他的父亲子国与子耳率师侵蔡,想讨好晋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非常高兴,只有子产例外(唯子产不顺)。子产这么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小年纪的子产就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茌是楚国的属国,郑国无故侵蔡,楚国岂可坐视不管?若楚国来问罪,郑国怎么办?是附楚还是抗楚?抗楚,小小郑国根本不是楚国对手,附楚,则晋国必然来伐,这样一来就招致了晋楚的轮流打击,所以子产预言:"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后来事态的发展正如子产所言,郑国就在从楚和从晋之间摇摆不定,楚来从楚,晋来附晋,民不堪命。
  子产的见识和才能很快引起了郑国高层的关注,襄公十九年,郑国任命子展执政,子西听政,拜子产为卿。
  襄公二十九年,郑国执政子展去世,其子子皮继任执政。此时的郑国一方面正发生饥荒,民众多饿死;另一方面,又发生了伯有与公孙黑(即子晳)之乱。正是天灾人祸并致,子皮及众大夫无计可施,便有很多人呼吁请子产出来主政以安定郑国。襄公三十年,子皮让位于子产。子产一上任,即表现出大刀阔斧的改革风范。他采取了先定安大族,逐罪之轻者的办法。昭公元年,公孙黑又与公孙楚争娶徐吾犯之妹,徐氏本来已嫁公孙楚,公孙黑想杀了他压其妻,公孙楚被迫自卫,并打伤了公孙黑,子产明知公孙黑无理,但因为其势大,只判其"幼贱有罪,罪在楚也",这样宽严相济的手段很快起到了应有效果,使得那些兴风作浪、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不敢轻举妄动。但是,等到条件成熟,子产对公孙黑这种大族不再忍让。昭公二年,公孙黑又准备作乱,被众大夫捉住,准备杀他,子产闻讯,立即前往,当即公开了公孙黑"专伐伯有"、"昆弟争室"、"矫君位"三条罪状,这等于给公孙黑算总帐。宣告完毕,子产令其自杀。这种以义逼死大族的做法,换来了人心,使郑国摆脱了祸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