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友彤异闻录
内容驳杂、篇幅长短不一的《不“文”集》,是林行止的“新书旧作”。据他在序言所说,书中所收文字,原是十年前收集的原始资料,后因种种缘故没有在评论的文稿中用上。这些资料,长者也不过千字,短者只有一两行。有些题目,的确趣味盎然,弃之可惜。
在收集和记录资料之间,林行止正为piles所苦,乃化名“罗友彤”,在《信报》的花边发表了这些原意作为prompters的笔记。“罗友彤”,你读谐音,当知此案“不成文章”的短讯应当别具一格。依所录文字的趣味看,《不“文”集》其实是“异闻录”。阁下旅游泰国多年,可知曼谷有食肆名为Cabbage and Condoms否?对,就是“椰菜与避孕套”餐厅。为什么椰菜与避孕套混为一谈?因为,留学澳洲的餐厅老板Mechai认为,要降低人口增幅,要防止艾滋病蔓延,非把避孕套观念普及化不可。于是,贵客“埋单”时,看到在柜台供奉的,不是薄荷糖,而是盛在碟子上的condoms。罗友彤因此批曰:这是营造“取得避孕套易过食生菜”的环境最佳配搭。
资讯是随时可以update的。果然,在《红芙蓉招展》一条,我们知道老板Mechai已迈出连锁店的第一步,进军北京了。为了适应“国情”,这家泰国餐馆摇身一变,变了Red Hibiscus。名字虽然改了,招徕的点子可未变。因为“红芙蓉的目的在于成为男女约会的地点,饱食之后带着避孕套离去”。
点子说是不错,但对某些人士来说,约会到芙蓉,也得承受相当风险。我仿佛听到一个女生在电话上这样回应男朋友的邀请:“什么?到芙蓉餐厅去吃饭?你!你!你!你心怀鬼胎,把老娘看做是什么样的人!你!你!你!”
集内文字可作“异闻”看的,为数不少。其中有些还颇具“颠覆性”的。这就是说把我们对某些事物假定的看法或联想——推翻。譬如说,有一天你接到问卷调查,问阁下意见,为什么麦当劳汉堡包如此受欢迎,你大概会如实招来,一是“大件夹抵食”(分量足又便宜);二是我家少爷小姐的至爱;三是到处有售,方便快捷。
慢着。且别高兴。老兄的答案,只凭常识与个人经验,却毫无科学根据。根据1994年7月号《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一位读者来信剖析,现代人对汉堡包情有独钟,原来是“返祖现象”(atavistic)的体现。这从何说起呢?说来也简单。我们茹毛饮血时代的祖先,壮丁打猎回来时,先由年富力强、牙齿健全的人丁把肉块咀嚼(masticate)成易于咽下的碎肉,然后喂哺“无齿族类”的老人及小孩子。
嗷嗷待哺者因为肚子饿了,急不可待地抢吃壮丁口中咀嚼着的碎肉。这就是kiss的由来。这个“返祖现象”还可以形象化:汉堡包的两片面包象征两片嘴唇,茄汁则代表动物的鲜血。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汉堡包是老幼咸宜、食之不厌的“快餐”了,因为谁也不讨厌kiss。
“异闻”所录诸子,其奢靡作风直追《世说新语》人物石崇的,有外汇大炒家索罗斯(George Soros)。这位美籍匈牙利犹太人,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金融风暴时大捞了一笔。10月份美国大选如火如荼期间,因为他出钱出力摆明车马替克里助选,誓要推倒布什而大出风头。
跟“异闻”有关的是这一条。洋人煮食,在肉类上或以红酒作料。虽说丰俭由人,但用到Ch?teau Lafite这品种来“调味”的,实闻所未闻。罗友彤所录“索罗斯家事”一条,教人大开眼界。此公用作“炒菜”的红酒,就是1994年市值五百英镑的Lafite。我们怎会知道?因为他炒了男女管家的鱿鱼,被他们告上法庭,这种“家事”因此抖了出来。此轶闻的moral是:善待下属,推己及人。
罗友彤的“真身”是以前写政经短评、现在写“林行止专栏”的林行止。写这类文章,数据和个案的罗列,是论点引人入信的先决条件。英国人据说都是gentleman,自少就有natural justice的观念,因此我们相信他们有队必排,规行矩步。这是我们的“迷信”。要破除这迷信,得有实例,不然口说无凭,真的是书生空论议了。在“绅士‘打尖’”这一条中,罗友彤就引了牛津大学心理学家柯烈特博士(Dr Collett)的一项调查说,英国人也开始参加the queue jumper的行列了。英国人乖乖排队的习惯,原是19世纪中叶开始的,今天居然jump queue,可见英国的世风也在日下了。
谁到英国跑一遍,看到gentleman打尖,都可私下或公开慨叹一番。但如果没有资料引证,任何观感,都是泛泛之言。写文章也好,在“脑震荡”的会议中发言也好,谁掌握了最充分的数据,最有代表性的个案历史,谁就操了一半的胜算。
Anglophilia是“恋英情结”。恋英的人对英国的衣冠文物多有近乎“护短”的偏爱。他们多是在英伦受过教育、在该地居住过多年的读书人。有没有例外?有。有根据没有?有,《不“文”集》就收了“罗德学人美高官”一条:“英国《周日时报》报道,克林顿政府部长级官员中有二十五名罗德学人,这些人大都对英国印象甚劣,认为英国人缺乏同情心、虚伪、种族歧视,他们的牛津经验多数不很愉快。1992年大选期间,克林顿接受母校牛津摩顿书院校刊访问,表示没有一个英国人值得他效法。”
罗德就是Cecil John Rhodes(1852—1902),生前以自己的名字设奖学金,指定美国、英联邦和德国学生才有资格申请,也指定了要去牛津大学就读,真是精英中的精英培训。《不“文”集》既录异闻,也有实例,可说是本书的特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