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 第四章五藴解脫修證次第      南懷瑾 Na Huaijin

  前面講了五藴以及四禪八定,現在我們講五藴解脫和修證次第。我把《楞嚴經》的重點和秘密抽出來,取個名字<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你們許多人雖然都讀過這個經典,但是怕都沒有註意到這些重點,因此就拿原文,帶領你們讀書。《楞嚴經》講五十種魔境,就是說修持走岔路的境界有五十種。現在人不知道,實際上,像國內氣功、特異功能,包括印度、尼泊爾歐美那些莫名其妙的修法,這些魔境,佛當年都已經講過了。大傢看不懂,因為翻譯用的是古文。其實佛說的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如果把五十種魔境配合現代科學,詳細作個說明,對人類的貢獻應該很大,但是沒有時間去做,這個世界人太多,讓他瘋一下也不錯。
  色陰解脫與楞嚴大定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楞嚴經》捲九---一七九頁。)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道場兩個字翻譯得很有趣。四十年前,一位中國教授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教禪學,他翻譯了很多禪宗典故寄到臺灣,要我給他修改。我看了就頭大。修改還不如自己寫!他是位老先生,怎麽給他改呢?當時我有個學生,年紀比我大,要是現在還活着,已經超過一百歲了。我這位學生曾留學加拿大,我說,你看英文,看完後告訴我內容。他看了就笑:“老師啊,他把禪宗祖師講的道場譯成了墳場。”我說:“他沒有錯啊。”他是沒有錯,他小的時候在中國大陸,一定看到過和尚給死人念經,送到墳上,叫做“作道場”。所以他把道場翻譯成墳場了。他當然是錯了,什麽是道場呢?道場就是修道的場合,密宗叫曼陀羅或壇城。你今天在這個位置上兩腿一盤,或者打坐,或者念佛,這裏就是你的道場。也不一定講打坐不打坐,所以佛告訴你,行住坐臥都行。不過,靜坐是求證道業方法裏面最重要的一個姿勢,尤其是盤腿跏趺坐,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采用的。所以這裏講,你坐在道場。你註意啊,他中文翻譯得太美了,很容易一下就讀過去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不肯用心。“銷落諸念”,一切雜念自己不起了,註意不是你把它壓下去了。“銷落”等於下雪時雪飄下來自己化了,雜念都掉下來,雜念自己清淨了。“其念若盡”如果你所有的雜念都幹淨了,清清楚楚了,註意,我把念都解釋成雜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那麽你就內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可不是雜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間一個雜念都不上來,道傢有一句話,“煩惱無由更上心”,此時,外界對你沒有任何影響,即使是一把槍頂在你頭上,你都沒有生氣和煩惱,來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參禪、念佛、或念咒,開始時雜念非常多,等你製心一處,專心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慢慢雜念沒有了,就連念咒這一念也沒有了,一切離念,離開妄想。“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如三摩地。”一動一靜之間,都一直保持雜念自然清淨的境界,沒有變動。一動一靜是講生活的形態,尤其是在傢人,還要去辦公室工作,還要做事,在動中也要保持這種境界。或者趕快去辦公室一兩個鐘頭,處理完事情回來,再進入這種狀態。“憶忘如一”,不管你是用心去保持這個境界或者不用心去保持都一樣。這裏的“憶忘”兩個字,一個代表用心加上保持,一個不需要用心保持,它反正在這個境界中。“當住此處,入三摩地”,應該這樣入三摩地,這是定境。如果盤起腿打起坐來衹是在禪堂有定境,放掉腿就什麽都沒有了,那不是修定,那是修腿。你們應該提問題啊,你們不提,那好,我幫你們提。世尊,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求得製心一處呢?您老人傢告訴我,達到這個境界氣脈是否通呢?答案是:不用方法。這個《楞嚴經》所講的“楞嚴大定”,等於《華嚴經》裏面講的“法界自性”。以我們中國話來講,要“體任天然”任是一切放下,連放下也不要,很自然就達到那個境界,這裏其實也是講專一,不過這個專一不像小乘,要加一個什麽方法或者念一句佛、咒子或者作一個菩薩本尊的觀想等。這裏是自然就達到的。體任自然,銷落諸念,在智慧裏,這就叫做“法界體性自性智”。當然你也可以走小乘的路綫,那是別的法門了。從現代生理科學的立場告訴你,在這個境界上,氣脈一定寧靜,氣住就達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幾乎沒有了,但是還有一點,心脈也快要打開了,所以講心與物是互相影響的,氣脈不調和,色身四大沒有調好,雜念思想就不會停下來,氣就寧靜不下來,註意,佛對這個一點沒有明說,這是我加進來的,很值錢啊!
  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佛他老人傢真是很慈悲,又為你作了一個比喻。他說,到了這個境界,就好像是一個眼睛好好的,沒有瞎,沒有近視,也沒有老花的人,被關在一個黑暗的房子裏,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被關到一個極其黑暗的房子裏的經驗?(有人答:“有,停電的時候。”師答:“關那麽一下下不算數。”)密宗有一個方法,叫“閉黑關”衹準七天,房間不大,可以通風,裏面有床鋪,有洗澡的地方,可能還擺一張桌子和椅子,當然還有佛像,你一個人裸體在裏面打坐,一點光都沒有,這是修眼通,也可以說是修天眼用的。處在黑暗久了,慢慢會有亮光了,那個亮光不是太陽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燈光,是真實能看見的光哦!至於這種亮光在物理上叫什麽,我現在不告訴你們,要參考現在的物理學、光學的理論。佛是說你上面的這個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處於黑暗裏,我給它加上褲子啊衣服啊,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它形容得更仔細,你們不要被我的話騙住了。所以現在學佛不懂科學就免談了,佛都知道這些道理,不過,他老人傢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不是現在,如果現在他老人傢再來說法,就會加上科學了。黑暗中那個隱隱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過於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關聯。在黑暗的房子裏,什麽都看不見,可你心裏特別清楚。像我們原來帶兵的時候,最好的處罰就是關禁閉,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關在暗室裏,一點亮光也沒有,一點聲音也聽不見,普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怕哦,當然,如果把我關進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這時你的心孤零零的,衹有個精性,心裏頭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還沒有發出來。“心未發光”是說還沒有發智慧的光芒,無相的,心裏頭還沒有透亮,沒有大徹大悟的那種境界。“如明眼人,處大幽暗”那個黑暗裏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衹能用光字來形容、來代表。
  現在很多學密宗的人,動不動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錯了,有個電影裏演中陰境界時,也用那麽一團光,我告訴大傢,這樣理解中陰光,人就更難得度了。你以為中陰時還真有一片光明來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們常說:這件事情我沒有想通,突然靈光一現,我想出答案來了,這也是心光。佛說到了這個境界叫“色陰區宇”。色陰是身體四大(地水火風)加空大所變化作用範圍,還不是道,憨山大師在盤山頂上經行時,看到整個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變化,也是在色陰區宇。下面佛會講十種魔境,講修行過程中的岔路,十種還衹是講原則而已,許多練氣功的人,也有一點心得,有時也會有清淨的心境,但很容易從這裏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說沒有外魔嗎?也有啊!外魔內魔一起來的。這也是在色陰區宇。如果能把十種陰魔配合現代醫理和物理講出來,是很大的貢獻。這裏補充兩點,要修一個閉黑關的關房很難,需要雙重墻壁,不能透一點光,但是空氣要流通。這是一。第二,其實,我們現在閉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處大幽暗”啊!不過不是在房裏頭,而是在爸爸媽媽藉給你的這個身體的房間裏打坐。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範圍內轉哦,都還是色陰區宇的範圍。
  
  色陰解脫超越劫濁“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佛接着打比方說:如果像白天張開眼睛看東西一樣,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到天空,看到空靈的境界了,這纔叫色陰盡。在生理方面,現在氣脈完全通了,跳出了生理的範圍,這叫色陰盡。這段色陰的討論是講生理的,物理的,不蓋在無明中,發生光明了。到達這個境界的人,不再受這個物理世界及社會環進境的影響了,但是還沒有成佛證得菩提。為什麽呢?因為這還在妄想境界,心念想念還在。但是,也就是靠這個堅固妄想,才能達到這個境界。你若思想不堅定,學學就退道,那你還達不到這個境界呢?雖然這個不是道,不是菩提,可是功夫能做到這一點,那已經不得了啦!通過定的境界再加上般若的開發,你可以到達色陰盡了,不過這裏不用什麽方法,衹是講銷落諸念,一切雜念都放下,一切都銷融掉,進入動靜不移,憶忘如一,這是修大乘菩薩的境界。在這種三摩地的定境裏,自然包含了四禪,至於說用那一個定,到這時,連四定這個念都要放下,四禪八定已經微不足道了。但是四禪定的經歷就在裏面了。所以大可以包小,但小不能包大。從欲界到無色界的三界,四禪八定,乃至小乘的滅盡定,都沒有離開第六意識的範圍。註意第六意識並不是什麽壞東西,轉了就變成妙觀察智,還是那個第六意識,重要的是看你怎麽用。《楞嚴經》裏面講的十種仙,壽可達萬歲,長生不死也都是靠這個堅固妄想,所以從作用的角度來講,堅固妄想作用很大。當然這還不是菩提道。
  為什麽我們有色陰區宇呢?因為自從無始以來我們這個生命都在堅固之中,所以叫“堅固妄想以為本”。我們的色陰區宇就是我們這個肉體色法。包括地水風火,我們一入胎,有了這個地水風火的生命,就有這個色陰區宇了,甚至入胎以前,生死中陰的時候也有,在唯識學中叫“法處所攝色”是在意識境界中,自己有個地水風水空的物質觀念。好比說,在夢中,本來是個夢,我們還是覺得有個身體,那個身體是法處所生的色,換句話說,自無始以來,我們認為這個身就是我,身見很難忘掉。那麽身見又是怎樣來的呢?是堅固妄想來的。所以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牢籠一樣,把我們睏於色陰區宇,就是雲門禪師所講,“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被形體關住了,空不掉。要解釋色陰區宇,達到色陰盡,需要銷落諸念,那時就好比十方世界,一切幽暗都沒有了。但是用什麽方法達到這一點呢?大乘的方法不是四禪八定一步一步做工夫了,而是用智慧的解脫,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一步步做工夫,慢慢進去,那是“生因之所生”,所以永嘉大師的方法是不用方法,等於《楞嚴經》講的無門為法門,這是真正的大秘密。一般人衹是把這些當作是顯教的教理,這些都錯了。了因之所了,“”就是了,放下就是了。換句話說如果用數學公式來表達,“道”就是“”,“了因之所了”的“”是減法,一減一等於零。零就是零。“生因之所生”的“生”是加法。在《圓覺經》上佛說:“一切衆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衆生都錯了。把四大肉身誤認為是自己,“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把六根六塵接觸的反應當成了自己的心,所以身心兩方面都認錯了。我們今天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和六根,都是第二、三重的影子,自性功能本來在那裏,沒有動過,所以《圓覺經》是很高的華嚴境界,本來也是佛境界。如果你真正認識到這個色身不過是四大假合之身,一切放掉,管他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根本不去理它,那就是大乘根器了。
  有人問這時氣脈通了沒有,有兩個答案。第一,你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你堅固妄想的習氣沒有變。第二,告訴你,真的放下了,氣脈當然就轉變了。佛在《楞嚴經》第三捲就告訴你了:“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回轉來看看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若存若亡”,好像有好像沒有,幾十年,或者一百年,隨時都會走掉,我們的身體不過是我們藉住的一個房子,如果你真能明白這個道理,明白自身的體相,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不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一切放下,就對了。問題是大傢就是放不下。比如你們大傢學佛打坐,眼睛一閉,坐在那裏,都是悶在牢籠裏一般,所以禪宗祖師駡人:“黑漆桶一團”,等於一個東西放在桶裏,蓋住了出不來。一般人打起坐來很難跳出色陰的範圍,動不動就在那裏做功夫,可見身體這個牢籠很厲害的,色陰的範圍很嚴重。如果你的心不在身體上搞什麽氣脈了,不為它所轉了,就像《楞嚴經》一開始就告訴你的:“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整個虛空在你心裏,猶如一片浮雲在太空裏一樣,那麽渺小,你的心、本體有這麽大,整個身體,整個世界有多麽渺小啊,為什麽還要管這個身體呢?這樣你認識本來之後,再“返觀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就是這樣的,本來空的。不管你是走大乘還是小乘路子,若真能轉化色陰,銷落到空了,於虛空合一,連虛空也銷落了,就像道傢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時還沒有到傢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打破色陰的牢籠了,算是色陰盡了。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個比喻,已經是虛空了,還粉碎什麽呢?地球都毀滅了,沒有時間空間了,更沒有肉體這些觀念了,都打破了。
  李居士:色陰盡的物理現象或者說標記就是“若目明朗,十方洞開”好像站在高山之頂,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亮的,整個虛空都沒有障礙了,不像“處大幽暗”的時候,什麽都是黑的。
  包卓立:“十方洞開”,這種境界是不是暫時的?不修就沒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記錄,有的大法師曾經有一段時間可以看得很遠很遠,什麽都可以看見,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
  懷師:真的達到“十方洞開”這個境界的時候,所有的脈統統都打開了,而且這種成就不是暫時的,至於你說的那個大法師的情形,他衹是中脈打開了而已,還在色陰範圍。氣、脈、拙火都是色陰範圍。之所以跳不出來,是因為無始以來自已的堅固妄想這個根根沒有破掉。道傢“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也還是在色陰範圍。破這個堅固妄想還是要用第六意識,還是用堅固妄想去破它,這叫以楔出楔。色陰區宇還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講不同的東西了。
  
  受陰解脫超越見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一八二頁)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一八六頁)“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這裏文字用得很妙。講色陰區宇是從“汝坐道場”開始,這裏換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剛經》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薩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薩境界都稱童子,所以文殊菩薩又稱文殊童子。這裏佛說,諸位先生們,諸位兄弟們,修定修止達到色陰盡的境界,你見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們的心一樣,一切衆生心等於一切佛的心一樣,這一點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鏡中的影像一樣。註意啊,這時你還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裏啊,自己的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像影像一樣飄過來飄過去,無所謂,好像是空的,很輕鬆。你們用功有時也會有這個境界啦。這時你自己覺得好像已經懂了,明心了,但還不能起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佛作了一個比方,此時的情形,就等於我們在睡覺做夢,好像被鬼壓在那裏,心裏很明白起心動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聲,手腳都在,也感覺得到,但就是動不了,被它壓得死死的,很害怕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夢呢?因為“心觸客邪”,有靈鬼,或者魔障,或者因為身體裏有病,總之,都是邪氣碰到你的身體,而使你的心起這麽一個反應。這種情形叫受陰範圍。受是怎麽來的呢?無始以來,我們生命多生纍劫,觸受都搞慣了,受苦、受樂、非苦非樂、喜憂,這些都是受陰解脫不了而來的。還沒有離開身見的作用。“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前面講到睡著了,被鬼壓住了,後來一下子醒了,鬼也沒有了,身體也不受壓了,這時身心可以分離,隨時可以把這個身體丟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脫這個身體了,功夫到了這裏,觸受都沒有了。等於道傢講的陽神出竅一樣,不過道傢講的陽神出竅還有一個影子,這裏連影子都沒有了,身心都無所謂了。此時,去住自由,沒有障礙了,要留在身體裏也可以,要走也可以。這是受陰盡。修行到這種境界的人,智慧打開了,觀念思想不會有偏差了,不會被小乘的五見(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縛了。色陰盡的時候是超越劫濁,不再被現實的物質世界所睏住,不像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這批人,被電腦等等這些物質文明所睏。到受陰盡,超越了思想見解,得正見了。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虛明妄想”。色陰的時候,是被堅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陰,是被虛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說你坐在公園裏,思緒飛得好遠好遠,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這就是虛明妄想。受陰境界有觸受兩面,有十種魔境,都是虛明妄想來的。要想妄想不虛明了,還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師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受陰盡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受陰盡了,就好比是人睡覺不受夢魘壓力了,但不是成道,還沒有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無生法忍,念念清靜了叫漏盡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沒有漏盡通。衹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羅漢或者大乘的菩薩纔有漏盡通,尤其是大阿羅漢,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換句話說,不動心了,等於中國孔子講的對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沒有起。佛說,到受陰盡的時候,雖未證得漏盡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經可以離開身體了。此時,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個舒服程度就像小鳥出籠一般,到這個程度,當然比道傢所謂出陽神高明多了。不過這個時候,壽命沒有盡,業力沒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殺戒。這是順便提到的。這時如同經歷了菩薩的六十聖位一般(六十聖位包括三漸次,十信、十住、十回嚮、四加行,十地,妙二覺等),對佛菩薩的境界都能體會了。這就比道傢的陽神高了,天上人間任意寄居,隨便你的意思。寄居,衹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難的人世間需要我來就來一下。
  
  想陰解脫超越煩惱濁
  譬如有人,熟寐寢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一八七頁)“譬如有人,熟寐寢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這時佛又作了一個比喻。這個情況就好比是一個人睡著了說夢話,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講話,可是他的講話話別人聽起來都能聽懂。達到這個層次的人,可以像菩薩一樣說法了,說的法與大菩薩、佛說的一樣,使沒有睡的人聽了他的話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問:“你怎麽會說出來?”這時他是自然就說出來了。所以,你不要輕視普通弘法的人,他雖然沒有到傢,他講的話卻是菩薩的話。這是想陰的範圍,分析起來又有十條岔路。“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動,任運自在,一切妄想都沒有了,塵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無所謂,死也無所謂,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這叫一倫生死。這時,從頭到尾都是圓滿清靜的。修到這裏,就是想陰盡了。修到這裏,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前面講過,妄想有堅固作用,虛明作用,而我們之所以有想陰,是因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謂融通,就是融會貫通的意思,融會貫通了,則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體現”,平常什麽都明白了,像大明鏡一樣。我們一般人都受想藴的控製,隨時都被控製着。但是平時思想用在對自己身體的堅固妄想方面,很嚴重。有時候也會有虛明妄想來。有時候看佛經修持,忽然有所領悟,似乎很解脫了一樣,那個就是屬於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陰區宇,已經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來去,但還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還沒有看通,還在現在這個身體裏,等到想陰盡的境界,對六道輪回、生生死死都無所謂了,生死涅槃等空花。含光默然不管時間長短,現在大傢打坐至少可以瞭解什麽叫身心(思想的心)分開了。你閉眼打坐,好像被關在黑桶裏一般,身體不動,思想來來往往、昏昏擾擾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體六根和思想往來分清楚了,能隨時清淨自己的思想念頭了。有了這麽一個基礎,即使心仍然被蓋在這個肉體裏面,能夠這樣清靜的人已經很少了,很不錯了。有了這個認識,估計你還聽得進我們這個五藴解脫的課,否則是聽不進了。你們大部分人都是閉眼打坐,照古代嚴格的講,打坐並不完全是閉眼,眼睛應該是微微張開的。後來道傢對這種方法叫“垂簾”,眼睛的上下眼皮,等於窗簾一樣,閉三分之二,留一點縫。根據古時候佛經的翻譯,做白骨觀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門也好,都要眼觀鼻,鼻觀心。就是說眼睛三分之二關閉起來,看着自己的鼻尖,而鼻子與心窩子對成一條直綫,然後不管眼睛,回轉來觀自己的心念。另外嚴格地講,小乘修法是半閉眼睛看前面三步距離的地方,大乘修法是開眼對着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使眼睛去看的這個註意力是意識,我們一般人習慣性的會把眼識和意識配合起來去看。如果是開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識拿掉,眼珠子開着,但沒有看,這種方法與閉眼的感受不同。你們平時閉眼打坐習慣了,讓你開眼你還受不了呢。如果你訓練自己把眼識拿掉,那你對於身心分開,思想與身體分開的體會就會比較清楚了。
  這樣眼睛半睜半閉,用中國字來形容叫“含光默然”,那個樣子就像健康嬰兒睡覺那樣,眼睛有一條虛虛的縫。註意,衹有腦力、神充滿了纔做得到這樣,對現代人來講,我主張閉眼打坐,什麽道理呢?因為現代人用眼用腦太過度,神都不充滿,開眼打坐容易把氣神都提到腦上,算不定搞出毛病來,把神經搞錯亂了。為什麽眼睛要這個樣子?你看佛菩薩塑相都是這樣。我告訴你,比方藉用道傢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來說,神充滿了,你想閉眼都閉不住,自然會開開。但是眼睛開開並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這個路綫,因為普通人會習慣性地往前面看,這就不對了。有人打坐,在那裏規規矩矩地“眼觀鼻,鼻觀心”。我做給你們看,你們註意我的眼睛,它慢慢變成兩個眼珠嚮上去,前面一條白的綫出來,這樣是不對的哦,這還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這樣都會使精神出問題,是一種病態。你們用這個方法很容易這樣出問題,理由等一會兒告訴你們。眼睛巧妙得很,你們身心有時候觀照不清楚,就有這個毛病,所以在講行陰之前補充講一下。
  
  七處徵心八還辨見
  這個是順便帶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廣東韶關六祖道場南華寺,我們有同學從那兒回來跟我講:“哎呀!那真是大祖師!我們拜下去,他的眼睛好像在註意我們一樣,我們換一個地方站,他的眼神好像就會跟着我們換一個方向。”你要曉得他的肉體眼睛是半開半閉的,佛菩薩塑相也是這樣,這可是個大關鍵哦。《楞嚴經》裏佛開頭就講兩個要點,“七處徵心”,跟阿難討論“心”是個什麽東西,心在哪裏?七次往返討論心的問題。佛說心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內外中間,不在虛空,也不是不在虛空。換句話說,心也在內,也在外,也在中間,也在虛空,也不在虛空,無所在也無所不在,全體內外、心物一體都是一個心的作用。所以你若真明白了這個心的道理,就不要守着自己這個肉體、和這個思想意識心,這些都算不了什麽。
  《楞嚴經》已經把這個大秘密告訴大傢了,你們也都讀過《楞嚴經》,衹是就這麽讀過去了,都沒有看懂。一般法師們講《楞嚴經》,也都是像鸚鵡學舌傳聲筒一樣的過去了,我們很多同學在外面講《楞嚴經》也是一樣的情況。不過,即便是傳聲筒,也還是了不起,還是有功德的。
  《楞嚴經》開頭講的第二個要點是“八還辨見”。八次辯論“看見”這個“見”字的道理,佛特別用眼睛來講這個道理,我們開眼可以看見光明,那是因為宇宙裏有光,像太陽光、月光、星星的光,還有人造的電燈光等等。佛問阿難:“瞎子能看嗎?”阿難說不能看,佛說:“你錯了,瞎子也能看。看到裏面黑洞洞的,不像我們看到外面這個樣子。”開眼見光,閉眼見暗。這樣來回有八次辯論。佛就告訴阿難,明來暗去,暗來明就去,現象的變化是無常的,但能見明見暗的那個能見的東西,不在明暗上面。有人說,佛說的不如現在詳細,不如現在科學,那是亂說。當今科學雖然很詳盡,但對很多事情也還沒有定論。佛是兩千多年前講的,那真是了不起。你們現在學佛經很容易有主觀成見,不像我們當年看這些經典,那是完全聽他的,然後用自己做試驗,把自己的主觀都拿掉。佛說,你把光明還給太陽、月亮、星星,把障礙還給墻壁(如果是一張紙擋住你了,就把障礙還給那張紙),把一切都還完了,但還有一個東西沒有辦法可以歸還的,也沒有辦法還給虛空,那個東西不就是你那個能見的嗎?這樣分析完了,佛講了四句名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道時,明心見性的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見道的本身不是物質的東西,離開物質的東西,離開現象的東西,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所能達到的,這是談形而上的見。那麽佛為什麽在提出七處徵心以後就提出眼睛談“見”呢?道傢有一個最古老的經典,姜太公的《陰符經》,也有人說是姜太公的師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陰符經》就講“機在目,機在心”(眼心之機也),眼睛是心的開關,當我們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開,做白天一切的活動。等疲勞了,就要走入黑暗狀態,走入陰境界,就閉上眼睛睡眠了。一陰一陽都在眼睛這個機關裏,所以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這兩句話可以用來修道,也可以是世法大政之治,大謀略的哲學。“機在目”,外面要觀察清楚,“機在心”,應用之妙就在於你的思想心了。為什麽講到這裏呢?因為前面講到一念之間有堅固妄想,有虛明妄想,還有融通妄想,大傢平時都沒有看清楚,《楞嚴經》把這些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秘密都告訴你了。眼睛能見色,見一切物理的現象,但是還有無表色,還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現象了,但與眼睛也都有關聯。講這些就是告訴你們,不能光聽色受想陰的理論,要自己試驗。現在要講行陰了。
  
  行陰解脫超越衆生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睛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一九七頁)
  行陰區宇前的想陰盡現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修定修慧到想陰盡的時候,平常就沒有夢與想了,等於《心經》裏講的“遠離顛倒夢想”。夢就是想、想就是夢,夢、想消滅以後就清淨了,而普通人不是在做夢就是在思想。這裏講的“沒有想”是真的一念不生,是自然的一念不生,不是壓下去的,壓下去就是無想定了。到這個時候,“寤寐恆一”,清醒與睡眠一個樣,這就很難懂了,一定要實際修持到那個境界纔瞭解。三祖僧璨禪師的《信心銘》就講:“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如果你瞪着眼不睡覺,自然就沒有夢了,如果你心沒有分別沒有變異,也就萬法如一了。這裏的“夢想消滅,寤寐恆一。”是想陰盡的境界,衹有到了想陰盡的人才曉得行陰,行陰是很難懂的。“覺明虛靜,猶如睛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到這個時候,纔是靈明覺知之境,永遠清楚,永遠清淨。佛作了一個比方,說這個時候就像萬裏無雲,永遠是晴空萬裏那個樣子。用中國文學來形容它,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這時身心沒有粗重的感覺,很輕靈。這時也還能像普通人一樣做事。思想嗎?也可以!但是我們普通人做事都負擔很重,很粗重,而到了這個時候不管是吃飯也好,高興也好,駡人也好,都飄飄的,像做夢一般,又不是做夢。以前的事情也都像影子一樣。“前塵”不是以前的意思,現在所有的也都是前塵,我們睜眼閉眼看的,心裏想的,都是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這個樣子想陰清淨了,就慢慢進步了,看一切世間,整個物質世界,整個地球,山河大地,一切事和物,此心是“心如明鏡臺”“如鏡鑒明”,完全清清楚楚,心不會被黏住,一切用完了就了無蹤跡了,心中還似明鏡一般。我們普通人想陰沒有盡,自己隨時都會被自己的思想騙住。《楞嚴經》不用騙這個字,而是用黏,像漿糊粘住那樣,普通人那個思想的灰塵一來就粘住了,慢慢越積越多,明鏡就不見了。想陰盡的人,一切灰塵來了都無法黏了,一下就溜過去了,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永遠“虛受照應”。那麽這時他還是起作用嗎?沒有想陰的人,作用比我們普通凡夫還要大,智慧還要高,更清明,衹要一來就有反應,所以有時候你一起頭講,下面的結論我就已經很明白了,不用等你講完。所謂“虛受”就是像鏡子照東西一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一切都照應,都有反應。但過去了就過去了,沒有留。“了罔陳習,唯一精真”。這個翻譯太高明了。“”就是明明瞭瞭,“罔”就是恍恍惚惚,一切事情都是不實在的。“陳習”就是無始以來陳舊的習氣,拿這一生來講,從小到大我們這個陳舊的習氣都是想陰的連續作用。想陰過了,習氣就真可以轉了。“了罔陳習”,是說不會被思想騙了,現代人經常講的“理性”也是思想。“唯一精真”的這個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那個精,這個精是形容詞,就是中國人講的精神的精。這裏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唯一那個精,是真的。真正的精就是心中很清明,沒有雜念,沒有昏沉和散亂,什麽都很清楚,那個是精真。色陰境界與醫學、生理學、解剖學,生化都有關係,受陰與神經係統,呼吸係統、五臟六腑、荷爾蒙係統都有關係。講到想陰解脫,“了罔陳習,唯一精真”就完全講到腦裏面去了,腦裏面的細胞都要起變化了,起真空爆炸式的變化。真精可能是間腦這部分起變化,這都是真的哦!我可不是在亂說。講到想陰盡,纔知道行陰之難懂。整個太陽地球月亮的轉動,就是個行陰的作用。像我們思想停不了,感覺停不了,也都是行陰的作用。你今天還活着,還沒有死,這也是行陰的作用。甚至你死了以後進入中陰,再輪回,那也是行陰的作用。再比如我們一生下來就要睡覺,也是行陰的作用。道傢講打通任督二脈,我經常笑大傢,叫你們不要有意去打通,他本身就是通的,它也是行陰的作用。這行陰最難辨,可是佛兩千多年前就講了,但是也還是沒辦法表達,尤其是這本經,翻譯成那麽優美的中文,就更難懂了。
  行陰區的宇的魔障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達到唯一精真以後,你在那個定的三摩地境界裏,對於生與滅的根本就很清楚了,某人要死了,會投胎變豬,或者會升天,對這些物理的變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這個定並不是故意打坐纔有的,你本來就在定中嘛!這時候你能“見諸十方,十二衆生”東南西北、東南角、東北角,西南角、西北角,上下一共是十方。一般我們都講六道,《楞嚴經》是講十二類衆生,若有色(有形有相的),若無色(沒有形象)都包括在裏面了。這時“雖未通其各命由緒”,雖然還不能完全看清一個人生命之來源,但已經能夠“見同生基”,能看到我們一切衆生的共同生命後面有個動力,已經能看清生命輪回轉動的能源。這個生命能源“猶如野馬”野馬是引用《莊子》的,野馬不是一匹馬,是陽焰,虛幻的煙,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所以莊子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拿現代比喻來講,好比說原子彈爆炸那個動力,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但是一旦爆炸了,那個威力就大了,有聲音、有亮光、還有味道,你聞到還會死,色聲香味觸都有。佛經用了這些文學翻譯,現代的人,不把它當成野馬野狗纔怪呢!講到“各命由緒”,給你們講個故事。大阿羅漢可以看到每個人生命八萬劫以前的事。有一次,有一個人嚮佛要求出傢,捨利佛這些佛的大弟子們就在門口把他攔住了,吵了起來,不許他出傢。佛在屋子裏打坐,問他們吵什麽,捨利弗說:“世尊啊,我們看了,這傢夥八萬劫來都沒有結佛緣,不能出傢。”佛就笑了,“你們這些羅漢功夫修養衹能看八萬劫,他八萬零一以前是條狗,同我結了緣。那時我是緣覺佛,已經涅槃了,人傢給我立了塔,供捨利子。這時候,上面有人屙大便掉在這衹狗的尾巴上,它被驚跑了,尾巴一搖就把大便甩到了我的塔上,就是這麽個因緣,它就是可以出傢了。”大便是狗最好吃的東西,所以那也是供養。生命的那個能源猶如陽焰一樣,它“它熠熠清擾”像閃電一樣,閃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擾亂。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嘩嘩閃的意思。這個生命能源是“浮根塵究竟樞穴”。浮根塵就是我們這個生命,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這個生命的中樞有個動力在動,這個動力,或者說這個行陰很厲害,這個東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淨,你身上的任督二脈,十二經脈還在轉動,心髒還在跳動,這個作用就是行陰區宇,就是動能。這個中文翻譯得實在是太美了。翻譯這部經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廣東,就翻譯了般刺密帝帶來的這本經典。
  莊子之所以用野馬這個詞,也是有道理的,野馬這個東西是會亂跑的,塵埃也是用來形容野馬的。講到這裏有兩點需要註意。第一點,“為浮根塵究竟樞穴”,佛在這裏講得很隱晦,但很有道理。我們人類的整個生命在腦部,所以我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書中講,人參就像我們人一樣,它的倆個根根在土裏,兩衹腳從上面長出來,人參一千年會變成人形。對我們人來講,我們的土是頭頂上的虛空,兩個腳就是人參兩個叉子,所以我們一切都在這個腦部。下面男女生殖器是神經末梢,整個中樞神經在頭部。佛講那個動力,“為浮根塵究竟樞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個生命的動力與我們的腦子關係很大。究竟樞穴大概等於我們現在講的間腦,所以道傢講靈魂是從頭頂上出去,但這個並不是肯定的。
  第二點是,對應行陰區宇也有十種魔障。前面講過色受想陰,每一陰都對應有十種岔路,十種魔障。有人說怕打坐,因為怕走火入魔。告訴你們,你不用功的話,魔還不屑來看你呢,這些魔障你不用功還出不來呢。就好像一個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還不容易呢!講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話:“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認為那些境界沒什麽了不起,心裏不執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這四句話是要點,佛講到每種魔境都要重複說一遍。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不管碰到什麽境界,都要記住《金剛經》上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換句話說,你若用得好,對魔境不執着,不被它騙走,魔境是你進步的一種考驗,是一種好事情。等於我們做人、做事業,如果沒有艱難困苦你就不會有進步。受到艱難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脫了。“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這個有動力的行陰很清,可是也很擾亂,它無形無相,可是又有一點形象,有一點影子,好象黑夜裏一點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這個根本源頭的性質不動了,好象沒有波浪的,永遠幹淨,一澄到底的水那樣,就是行陰盡了。這時候沒有呼吸了,很久纔有一下,但不是死了。這時可以超越衆生濁了,他要發願來這個世界就可以來,不發願就可以不來,可以定在那個境界。“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這個念很難懂了,等作結論時再說。“幽”就是看不見的,“隱”就是人世間看不見的,這個妄想有這麽一個功能,看不見也摸不着。在這種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脫了。光理論懂了還不行,還要功夫到,上面講到行陰,其實想陰、行陰,識陰都講了,說到底,五陰就是一念,一個人如果能夠把自己一念五陰檢查出來,那就不得了啦。
  識陰解脫超越命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絶。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二○四頁)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頁)
  識陰區宇前的行陰盡現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絶。於涅槃天,將大明悟。”這裏和前面一樣的,你都還在那個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現在新的翻譯也叫三摩鉢地。現在講到行陰盡了。其實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就知道,也無所謂盡與不盡,行陰也是本體的功能,重點是你要轉化它,就好象一個機器在轉動。所謂轉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實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靜態的意思。慢其實就是很快。好比說以物理學的原理來講,宇宙運行速度很快,可是我們感覺起來卻很慢。所以行陰盡是這麽個意思,當然無所謂盡與不盡,這裏之所以用“”這個字,是為了講話方便。世間萬有生命的就是行陰的作用,“幽清擾動,同分生機”是形容行陰的動性。所謂“幽清”是說它是看不見的,但有個東西在起作用。所謂“同分生機”就是說在沒有成佛以前,大傢都共同有這麽個東西,這就是業力,也叫業氣,也就是投胎、轉胎這個東西。“同分”就是共業。顯教一般叫業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較註重形象,叫業氣。這時,行陰“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開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講的爆炸開了,與虛空合一了。這裏這個倏然用得很好。“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是說,行陰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細,像蠃絲釘釘在那裏,無法轉動,都生銹了。“補特伽羅”就是生命一出來,就有的那個我執,我們入胎覺得有個我,剛生下來的嬰兒也覺得有個我,雙胞胎也會搶奶吃,都是衹管我,不管他人。為什麽叫“酬業深脈”呢?這個我執是天生俱來的,也就是業力形成的第七識這個我,在世界上輪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善不惡有不善不惡報,都是業力,所謂輪回就是還那個業力。這個東西像脈絡一樣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脈”並不是說真的一條脈,是形容它像一條脈。現在倒轉來講,中陰身其實就是業力形成的,中陰身就是幽清擾動,沉細綱紐的那個東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業空掉、切斷的話,死了以後還會反復,還有報應,該投胎你就躲不掉,還是要來,就像磁石吸鐵一樣,一感應就把你吸過來了,你就入胎了。這裏是說你修行到這一步,行陰盡功夫到了,“感應懸絶”,能夠隔離開來,自己作主,不受業力影響了,這時你“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快要開悟了。修行到這裏最難了,行陰難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識就夠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謂功夫到,並不是另外産生個什麽,那個清淨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個境界,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講教理的人說:禪宗有人參話頭開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個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陰不可。當然五藴裏最重要的還是想陰,想陰一念空了,行陰慢慢跟着就上了,所以五藴中想陰在中心,很厲害。想陰與第六意識有關,你要第七識無我,還是要靠第六意識來轉,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說“六轉呼為染淨依”,凡夫叫染依,會染污一切善惡,第六意識想陰轉清淨了,才能轉成淨依,才能進入行陰,把第七意識轉了。
  從行陰到識陰“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佛講到這裏給大傢作了一個比方,說修行到這個時候“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我們先看這個文字,現在年輕人翻譯這種經典,一定會錯。這裏為什麽會用“如雞後鳴”呢?雞叫不就天亮了嗎?你們全錯了!因為你們沒有聽過雞叫,雞第一次叫大概是夜裏三四點鐘,天還沒有亮,等最後一次叫快天亮了。修行到這裏就好像被雞最後一聲叫醒那個時候,看看東方已經有一點亮了,這時行陰快要寧靜,快要轉過來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現,快要見道了。這一段是講行陰到識陰境界的過程,下面就要講到識陰了。“六根虛靜,無復馳逸”,這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時隨地都在寧靜定境之中,外界來的事物都知道,但不會跟着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們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見一個影像就會跟着跑了,眼識也跟着轉了。耳朵聽到一個聲音,意識也會跟着跑了,有人喜歡音樂,身體都會跟着搖起來,要跳舞了,像馬一樣奔馳放逸掉了。這時你“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身心內外像水一樣湛清,清到極點,內外似水晶一樣透亮。此時外界境界通過六根進來,等於沒有進來一樣,沒有被黏住。這時你就能夠“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達十方世界,知道十二類衆生的“受命元由”,知道為什麽有的會變人,有的會變狗,變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觀由執元”,我們生命的來源都是因為起心動念來的。“由”就是“因”,“執元”就是本來的源頭,我們把它抓得很牢。“諸類不召”,修行到這個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轉世入胎了,即便是馬上曉得自己一念動可以生在無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會笑自己怎麽會動這麽個念頭。這時,六道輪回、十二類衆生,對你已經沒有那個吸引力了,已經不能感召你了。這時,“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虛空無盡,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靜了,想陰也不起,受陰也無關,色陰變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裏很明白),行陰也寧靜了。此時,你纔會發現有一個東西,叫唯心,那個心意識動了會變成物質的,返本還源,那個物也歸到精神。這時,你纔發現生命那個看不見的秘密,你纔曉得心意識的功能有這樣的厲害,這纔算進到了識陰區宇。識陰區宇也有十個岔路,十個魔境。識陰裏面的魔境就很嚴重了,以這個來講,聲聞、緣覺,羅漢,也都還屬於外道。聲聞緣覺都是佛的親傳弟子,但衹看到了一半,衹看到了“空”,沒看到“有”。其實準確地講,這十個並不是魔,前面的四十個都是魔境,這十個是外道,門外漢,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原。
  識陰盡的境界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這時的定更清淨了。所謂定,就是把混亂的水變得清淨又清淨,等於化學提煉到達清淨的極點。這時的定已經進入慧中,知道一切衆生是共同一個東西來的,一個本體來的。這個東西在凡夫叫阿賴耶識,對大徹大悟的人就叫如來;如來藏就是涅槃,我們現在就叫它本體吧。我們一般人習慣的會用自己的六根(六門),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聞香臭,舌頭會嘗味道,身體會感覺,意識會思想。但到這個時候,“銷磨六門”,無所謂分成六個作用了,就是一個“合開成就”。所以《楞嚴經》上面提到,很多衆生無目而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東西;不用耳朵就可以聽聲音。比如蝙蝠在夜裏飛,它沒有眼睛而是靠感覺(聲覺)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後,“合開成就”六根合攏一起用,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鼻子聞,就不受我們平常習慣約束了;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攏來用,隨便你選擇,這是大神通了。其實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後就可以隨便用了。功夫到了,“見聞通鄰,互用清淨”,眼睛不用開已經看到了,耳朵不用聽已經知道了,這就是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整個空間、法界、無量的虛空,以及我們個體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樣,“內外明澈”裏頭外面通明。這個時候纔到“識陰盡”。所謂“”,是形容,無所謂盡與不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到了識陰盡的人,心意識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濁了。我們的生命很濁,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無法命令他來;孩子來投胎,也沒有辦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裏糊塗就進來了。所以生命很濁,一切無明,而且來的時候,還要靠精蟲卵髒,靠基因的演變。
  據密宗講,蓮花生大士(釋加牟尼佛轉世)再來的時候,不經過男女關係不經過娘胎,是在蓮花苞中間,嘭的一聲,就出來了一個小孩,這就是超越命濁,可以自己作主了。這也等於道傢有兩句話:“散而為氣,聚而成形”。這個“氣”也還是形容,意思是說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裏,它散到虛空之中;但衹要念頭一動,就馬上可以有個形體,要變人或者菩薩,或者癩蛤蟆,衹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識陰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麽個作用。比如我們的思想,一生下來就有了,你說它是個什麽東西呢?現在科學研究都說思想是腦波的反應,過去大傢講是心的作用,都沒有一個定論。你不要以為思想一定是腦的作用,它這個東西是“罔象”沒有現象,沒有個實體,是虛無的,但它有這個作用。思想其實就是心意識的作用。衆生都被這些東西給騙住了,“顛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當真的,不曉得真的是什麽。我們認為現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實的,所以當空真的來的時候就害怕起來了,認為沒有了,所以是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啊!
  這裏為大傢補充說明一點。佛學總稱這個世界為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這是見濁。這個世界的衆生到處都在爭,這是衆生濁;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每天都在痛苦煩惱之中,這是煩惱濁;我們的命本來不好,靠精蟲卵髒,現在甚至用試管嬰兒,都是髒東西做的,所以叫命濁;這個世界幾千年來隨時戰爭,隨時死人,隨時有問題,這是這個時代的劫數,這是劫濁;佛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沒有一樣是好的,到處都是煩惱、痛苦、病痛。學佛修行本來是要解脫這些痛苦,但現在很多人是越學見越濁,煩惱越濁,命越濁,不學佛修道還好一點。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藴講完了,佛接着說:你們要發心啊,抓住我講的佛法道理,五藴解脫法門。當我死了以後,把它傳給後代衆生,讓衆生普遍懂得這個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為有些特別功夫,你們要幫助那些衆生不要見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淪造孽。註意,這裏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業”,業有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壞的。所謂“見魔”是指見解上的錯誤,這裏是說要幫助衆生得到佛的正知見。你們要“保綏哀救”,保護大傢平安,要救他們啊!“綏”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銷息邪緣”,要幫助他們不要走錯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使他們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從始成就”,從一開始就走這條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陰解脫總結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想心計度。(二一一頁)這一段,佛講本體起用,講體與用的關係,很精要,等於密宗裏紅教的《大圓滿》,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他說一切衆生本來自性是最“精”緻最“真”實的。精真是形容詞,不要誤以為真有個什麽東西。這是說衆生本來明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本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衹是他迷糊了。衆生的本來自性是能夠成佛,本覺的,是圓滿清淨的。“非留生死”,生死沒有留痕跡,“及諸塵垢”,一點塵埃都沒有,就像《心經》上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虛空,本覺裏頭也沒有什麽虛空,虛空也是個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虛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些假象都是衆生自己妄想生起的。“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斯”,就是這個,“元”就是根本的。這個根本的本來是佛,是“本覺”的,本來就是覺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來明白,來本就是精緻的,真善美的。“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妄想一動,纔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宇宙。“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唯物是唯心變來的。妄想心怎麽會變成物呢?這就要配合現代科學哲學來研究了,人類正在往這方面走,但還沒有研究通。“如演若多,迷頭認影”演若多是一個人的名字。《楞嚴經》上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城裏有個瘋子叫演若多,他早起來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沒有了,就變瘋了,到處找: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他的這個瘋病等到什麽時候纔會好呢?佛說,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鏡子:我的頭原來就在這裏啊!他就又好了,不瘋了。這裏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說衆生都像演若多一樣,以為真的有個什麽,是迷頭認影。大傢都像那個活寶演若多一樣,自己頭本來就在身上,卻對着鏡子照影子,自己以為頭掉了,就瘋了。也就是說,衆生本性本來就在那裏,卻拼命修行啊,明心見性啊,嚮外找一個東西,所以叫“迷頭認影”。再比如說那些練氣的,你生命中本來就有氣啊!你沒有氣就死了,還要外面的氣做什麽?這也叫“迷頭認影”。講到這裏想到密宗有個修法是對鏡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鏡子,用眼睛盯着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見自己是個影子,慢慢地看見自己沒有頭了,也沒有身子了。這個方法不能隨便修,容易得離魂癥。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靈魂可以自由了。這個不能多講,衹露一點點給你們。“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衆生的這個妄想是沒有原因的,你們常問:“哎呀!我的這個是什麽原因來的?是沒有原因來的,本來就這樣,本來沒有原因,但為了表達給大傢聽,就講一個因緣,說許多因緣湊合攏來就有思想啦!現在心理學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會牽扯到社會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學家說的,其實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佛法認為因緣分兩種:親因緣和疏因緣,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都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構成了一個事物,那把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後,不就沒有個東西了嗎?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個因緣的道理。緣生本空,靠因緣湊攏來的本來就是空的。比如說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頭等等因緣而變成了一個桌子;木頭本身又是靠種子、泥巴等等許多因緣湊攏纔有的。這些都是因緣的現象。其實因緣本身是個方便,佛是為了給你分析問題纔提出來的。從哲學學派的角度來講,有的人不懂因緣,走的是唯物論的路綫,認為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萬物是自然生出來的。宗教傢則認為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這個宇宙、生命、虛空,其實沒有個東西。你說沒有嗎?它也有。好比說電燈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電配合我們的眼睛這個因緣纔有光可以看見,實際上分析起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滅,能生能滅的那個東西是本來清淨,沒有動過的。所謂因緣所生,或者自然來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論。“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都是衆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學問、道理、修道,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裏估計、推測。“度”就是推測,“計”就是計算,佛自己講因緣,又推翻了因緣,也推翻了自然。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頁)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二一二頁)“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佛接着說:“阿難啊!我告訴你啊,因為知道有個妄想起來,你們拚命問妄想是怎麽起來的,我就衹好回答你,說妄想就是因緣所起。但“說妄緣無”妄想本來沒有啊!“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妄想哪有什麽因緣啊?妄想就是因緣,妄想本來空的嘛!我說妄想是因緣所生,那也是為了方便,理論上說說而已啊!“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佛問阿難:現在你懂了嗎?你還是不懂啊!更何況那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呢?他們推測有個自然的作用,以為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又是個什麽東西呢?你說是自然,虛空能掉下個人來嗎?你還不是要經過精子、卵子結合纔變成一個人!其實自然是個假說,因緣也是個假說,都衹是名稱而已。“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訴你,五陰的本原都是妄想來的,你真正懂了這個,就悟道了。“是五陰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五個陰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進一步為我們分析它的“因界淺深”,它的成因與範圍。色與空是色的邊際。觸就是接觸、感覺,離就是分開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觸痛的感覺,分開來觸受就沒有了,所以觸與離是受的邊際。記憶與忘記是想的邊際。所以禪宗祖師講,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丟掉。這個“忘”字加個心不好,應該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丟掉,沒有了,不記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邊際。滅與生是行的邊際。識陰的邊際最難明白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你不動念,本來就清淨,能回到那清淨的本位,就是識陰的邊際了。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一念來的,沒有次序的,他們互為因果,重重疊疊,我們的生命來的時候,就是靠那麽一念動了,阿賴耶識變成中陰身來投胎,然後又和精蟲卵子一起,像攪牛奶一樣這麽一攪,就進去了。但你要解脫的時候,嘿,你還是要從“色除”,還是要從四大身心變化,氣脈,拙火處着手,你還是要轉化色陰。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這個道理就空掉了,就進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並銷”。如果你智慧不夠,道理雖然懂了,但力量還不夠,你還要“因次第盡”一步步,一點點來,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卻就是被生死之流轉動了,跳不出來,這是怎麽回事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其力未充”道理你雖然懂了,但上起座來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漸修,你要一點點做功夫纔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出版說明第一章拙火經驗分析第二章移喜磋嘉與蓮花生大士
第三章密勒日巴與甘波巴的修行第四章死亡禪病修持第五章唯識法相--密宗的基本理論
附錄第一章大乘廣五藴論第二章密宗有關的修行
第三章如何修法報化三身第四章五藴解脫修證次第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