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傅佩榮 Fu Peirong
第六步叫做“無古今”。古今代表時間上的古代和現在。這時候你已經超越了時間的限製,抵達永恆的境界了。
最後一步是“不死不生”。不死不生不是壞事,《莊子》裏面的不死不生是你已經超越了生死,你是一個神人,神人是很美妙的,莊子的描寫令人羨慕,他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莊子?逍遙遊》)好像一個仙女一樣,令人聽了覺得不可思議,其實他講的是精神狀態。到最後不死不生,逍遙於整個天地之間。對他來說,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永遠存在。人怎麽可能永遠存在呢?因為身體總是會消失的。但是不要忘記,人的精神如果與宇宙生命力量相通的話,就不一樣了。所以莊子在最後描寫自己的時候,他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遊,而不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這就是往上跟造物者“道”在一起,與道在一起的話,你還擔什麽心呢?但這個道在什麽地方呢?道是無所不在的。莊子裏面有句話講得最直接了。有一次,東郭子對莊子說:你一天到晚講“道”,“道”在哪裏?能不能為我解釋一下?莊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能不能請你說清楚點?莊子說:“道”在螻蟻。螻蟻就是螞蟻,“道”怎會在螞蟻身上?東郭子以為“道”應該在很高的地方嘛!他便皺眉頭了。莊子說:在瓦片裏面。螞蟻還有生命,瓦片連生命都沒有。東郭子說:怎麽會越來越卑陋、低下呢?莊子說:在稻穀裏面。怎麽又更低了呢?接着就是在屎尿了。東郭子嚇得不敢再講話,再講話,說不定答案更可怕了。莊子說明“道”無所不在,凡存在之物皆有“道”。你有慧根的話,任何地方、任何東西都可以顯示“道”的力量。我們說“道”在這棵樹上,這棵樹衹要存在,它就有“道”。但這棵樹被火燒掉之後,“道”是不是就不見了呢?不是!樹木可以被燒掉,“道”還是存在。這就是“道”的兩面性格,一方面超越在整個宇宙之上;另一方面又存在於萬物之中,而宇宙之間有任何變化,“道”都永遠不變。這就是莊子對“道”的描寫。一個人如果精神到達這個層次,與“道”能夠和諧而遊的話,對他來說,人生還有什麽睏難呢?
道傢思想發展到莊子的時候,就是要化解外在的限製,回到內心思考一下,從人的知,回到人的心,把人的精神狀態掌握住,讓它不受外界的幹擾,然後嚮上提升。提升到達一個高度的時候,就可以跟宇宙化而為一。這時我們前面所講的“天人合一”或是“氣化一元論”都成為大氣,鼓蕩、浮動在你之下。你像衹大鵬鳥一樣,可以飛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這是莊子精神逍遙的境界。否則,一個人在世界上,一天到晚想的是明天該怎麽辦?今天晚上該吃什麽?該做什麽事情?誰欠我錢沒還……生命就完全被睏住了。一點樂趣都沒有!所以,莊子的思想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往往是一劑解藥。因為中國人接受儒傢思想以後,的確是有入世、關懷人群的傾嚮。要把自己的力量貢獻出來,服務別人,這非常好。但是你要註意一點,這種服務永遠做不完。你再怎麽有能力,也做不完,做到最後,你會想:我是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跟孔子一樣,最後纍死呢?還是,我既然做不完,就設法往屬於我個人生活的這一方面去發展。所以,現代人需要透過道傢思想的接引,發展出來一種休閑觀念,讓我們轉化成精神上的逍遙自在。而這逍遙自在很難形容,所謂的“一朵花可以看到天堂,一粒砂可以看到世界”,這不是詩人隨便寫的,而是經過莊子的精神訓練過程,讓自己達到這種境界之後,可以真實感受到的。感受到生命裏有一種活潑的生機,這種活潑的生機絶對不是外在的名利權位或是個人的理想抱負所能顯示的,而是能夠回歸到“道”的本身。所以道傢思想絶對不是單純的一種修養而已!它是要你回到根源、回到整體。一個人衹有回到根源、回到整體的時候,他的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頓。所以莊子特別強調,泉水枯了,魚在泥巴地裏以氣相呴濡,這樣子還不如相忘於江湖。江湖就是“道”的比喻。魚在水裏面完全忘記自己是魚,完全忘記自己跟外物有什麽差別,在裏面悠遊自在,我們人能不能像一條魚一樣在大海裏逍遙自在呢?應該可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