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 话说唐僧   》 净土寺出家(2)      冯宝善 Feng Baoshan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话说得人多了,似乎也就成了套话。而事实上,也正因为郑善果的慧眼独具、善能识人,玄奘才终于从众多的应考者中间脱颖而出,幸运地成为二十七名剃度僧人中的一员,取法名为玄奘,正式步入了佛门;而中国佛学史,也正因为有了玄奘,才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唐时期,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它辉煌的顶巅。
  既被正式剃度,玄奘也拥有了哥哥所能享有的一切。他可以从此和哥哥随行随止,而不会再如往常那样,因为不是正式的佛门弟子,往往在寺院里举办各种活动时,为资格限制而被拒之门外。
  当时在净土寺,有著名的景法师正在开讲《涅槃经》,玄奘听得着迷,打心眼里敬服,他跟从学习,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接着又听严法师讲《摄大乘论》,他也听得头头是道,饶有兴趣。不断地聆听高僧演讲,几年下来,在不知不觉中,玄奘对佛教理论的浓厚兴趣已然养成。超人的记忆力,加上学习起来专心致志,勤奋异常,有股不要命的劲头,所以凡听过的讲座,一遍下来,玄奘几乎可以做到复述,回头再温习一下原典,更已经是了然于胸,铭记不忘了。同寺的僧众起初一直以为玄奘年幼,并没有太怎么将他放在眼里,很快地,他们都被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实征服了:少年玄奘竟有这样的本事!玄奘的故事也在寺院里很快流传开来,不曾领教过的当然不肯相信,于是在听过法师的演讲后,就有好事者站出,让玄奘登台,进行复述。玄奘逐字逐句讲来,竟真的与法师所讲出入无几。大家遂都感慨道:俗语所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一点不假!对于玄奘,僧人们都刮目相看了。时间不长,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洛阳僧众圈内就尽人皆知,净土寺里有这么一个神童。
  隋炀帝以迷信佛教著称,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他做了皇帝以后,荒淫糜烂、昏庸残暴、好大喜功,置天下苍生死活于不顾。他在位十多年间,修宫殿,开运河,筑长城,西征吐谷浑,东伐高句丽,频繁地征调兵役,兴师动众,兵役员额动辄上百万之数,劳民伤财,天下百姓没有安宁的日子。不在沉寂中灭亡,便在沉寂中爆发。百姓终于举起了反抗的大旗。星星之火,很快也成燎原之势,迅疾燃遍了神州大地。公元611年1月,广东琼山王万昌起兵反隋。同年,山东百姓为反抗兵役,齐郡邹平、平原郡、漳南、清河郡、蓨县等地相继发生起义。公元612年,济北郡韩进洛起义,济阴郡孟海公起义,北海郡郭方预起义,济北郡甄宝车起义,齐郡孟让、王薄起义,黎阳杨玄感、李密起义,淮南杜伏威起义……公元617年5月,在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的策划下,李渊在太原起义。起义的烽火此伏彼起,天下板荡之势已成,隋王朝已经奄奄一息、时日无多了。
  洛阳地处要冲,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古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时更处在战争的漩涡中心。公元618年,瓦冈寨义军攻下洛阳东北的巩义,直逼东都,洛阳城不堪一击,不久城破。兵燹炮火的摧残后,昔日的都市洛阳,“衣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金碧辉煌的都城,转眼间已经变得伤痕累累,千疮百孔。
  这时,李渊已经称帝长安,建元武德,国号大唐。良禽择木而栖,玄奘与哥哥商量:“洛阳虽然为故土,但丧乱如此,守在这里,岂非等死!听说李渊父子已经占有了长安,圣德贤明,天下英雄尽往归依,我们也应该去那里,或许能有一番作为。”长捷点头赞同。弟兄二人当即起行,前往长安。玄奘从此开始了他的游历问学时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西游记
王立群作序(1)王立群作序(2)楔子(1)楔子(2)
楔子(3)楔子(4)华阀裔孙(1)华阀裔孙(2)
华阀裔孙(3)净土寺出家(1)净土寺出家(2)游学大江南北(1)
游学大江南北(2)求法缘起(1)求法缘起(2)求法缘起(3)
求法缘起(4)杖策孤征(1)杖策孤征(2)杖策孤征(3)
杖策孤征(4)杖策孤征(5)杖策孤征(6)穿越西域各国(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