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為政篇第二(3)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①,終日不違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譯文]
(2.9)孔子說:“我與顔回談論,整天他沒有與我不同之見,好像很愚笨。但退席後我觀察他私下言談,他都能有所發揮。顔回啊並不愚笨!”
[註釋]
①回,顔回(公元前521—前481年),孔子最欣賞的學生,魯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
②違:違通謂也,即語。不違,不答語。皇疏:“無所咨問,故曰終日不違。”“顔回終日默識不問,殊以愚魯。”
③省,視也,觀察。退而省其私,皇疏引雲:“察退與二三子私論,亦足以發明聖奧,振起風訓也。”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①。人焉廋哉②?人焉廋哉?”
[譯文]
(2.10)孔子說:“觀察他的動機,觀察他的手段,觀察他的目的。(人的真面目)難道還能隱藏嗎?難道還能掩藏嗎?”
[註釋]
①所以:以,欲也,動機。所由:由,迪也,道路。所安:安,居也,歸宿,目的。《史記·魏世傢》:“李剋對文侯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逸周書·官人》:“考其所為,觀其所由。”並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睏學紀聞》)
②廋:隱也。孔穎達:“廋,匿也。”漢石經“廋”下無“哉”字。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①。”
[譯文]
(2.11)孔子說:“推問過去的東西從而悟知新的道理,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了。”
[註釋]
①舊解溫或讀作“熅”。《集解》引黃氏《後案》:“溫,燂溫也。”
賈公彥疏雲:“溫,《論語》古文皆作‘尋’。”鄭玄:“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人師也。”“溫讀如熱溫之溫。謂故學之熟矣,時復習之,謂之溫熱。”師古訓“溫”作“藴”,積厚也,謂:“溫,厚也,溫故厚,蓄故事也。”
何按:溫,問也。《集註》:“溫,尋繹也。”“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鄭註說可為人師,誤。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①。”
[譯文]
(2.12)孔子說:“君子不是一種專用的器具。”
[註釋]
①《集解》引包註:“器者各周(適)於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
[原文]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①。”
[譯文]
(2.13)子貢問關於君子。
孔子說:“先實行其所說,然後追隨他。”
[註釋]
①程樹德《集解》引魯申公言:“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②。”
[譯文]
(2.14)孔子說:“君子周到而不偏執,小人偏執而不周到。”
[註釋]
①周,周圓。比,讀為鄙,邊也,蔽也。偏執片面。舊註多解“周”為“宗”,又解“比”作阿黨。孔疏:“忠信為周,阿黨為比。”說皆牽強。
②小人:與君子對言。在上古語中,“小人”本指同親族而輩分低下者(《尚書》)。後指社會身份低下的人。孔子將其用為價值觀,指無知者及道德水平低下者。又“小人”不同於“野人”。“野人”指社會地位低賤者,常指農夫(因其住於城邦之外而稱野人),無貶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