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傅佩榮 Fu Peirong
所謂“亂”,是就當時社會的黑暗面而言。春秋時代,禮壞樂崩,昏上亂相固然不少,亂臣賊子亦到處可見。換作今天的新聞媒體,可能每天都是聳人聽聞的慘劇,不僅弄得人心惶惶,並且將使人性的負面情緒受到刺激,以為天下都是不正常的人,自己又何必堅持原則?江河决堤,一發不可收拾。孔子高唱“裏仁為美”(《裏仁》),維護及穩定社會秩序都來不及,當然絶口不談“亂”了。
所謂“神”,可以指鬼神,也可以指神秘事跡。孔子不談,因為那是信仰的領域。他從未懷疑鬼神的存在及意義,否則如何說得出大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並且盛贊不已?信仰需要誠敬之心及實踐之志,光靠言談是不夠的。以今日來說,求神拜佛或者燒香算命,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可能使人疏忽自己的責任,無法活出人的尊嚴。
總之,孔子是腳踏實地、理性清明的人文主義者。在人的能力所及的範圍,絶不逃避責任;在人的能力所不及的範圍,則樂天知命,不再徒逞口舌或強為說詞。後生可畏
宗教傢馬丁?路德說過一段與教育有關的軼事,內容大致如下:一位小學老師每天穿着禮服上課,並且上課前,率先嚮學生鞠躬,行之多年,不免使人納悶。終於朋友問他原因,他說:“這些孩子將來都會成為社會各方面的領袖,帶領我們走嚮更理想的世界,因此我從內心裏對他們表示敬意。”
我國諺語也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似乎是客觀的事實,但是,我們因而就認同“後生可畏”的說法嗎?這句話來自《論語》,值得稍作探討。原文是: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這句話有兩大關鍵:一是無法確知後生不如自己;二是“無聞者”不足畏。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首先,像顔淵這麽好學的人,連孔子也承認他是“語之而不惰者”,“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在知識上每天都在進步,持之以恆自然通曉各種道理。在德行上亦然。孔子一再贊嘆:“賢哉回也。”(《雍也》)認為衹有顔淵在出處進退的掌握上,可以與自己並駕齊驅。如果顔淵多活幾年,孔子就不必擔心道統失傳了。這樣的弟子,是值得“畏”的。然而,三千弟子,也衹有顔淵一人合乎此項條件。
其次,到了四、五十歲而“無聞”,就不足畏了。一般人把“無聞”解為“沒有聲名”,似乎值得商榷。因為孔子對於“聲名”有三點看法:第一,聲名可以由偽善而得,如“色取仁而行違”(《顔淵》);第二,君子應該心胸寬大,超越聲名的誘惑,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三,聲名應該建立在仁德上,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裏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