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论北大 》
第1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
钱理群 Qian Liqun
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
——以鲁迅与胡适为中心
我们要说的是发生在北京大学的故事。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参加过前年的北大一百周年校庆,那时讲了很多“老北大的故事”:主要讲五四时期,也就是北大最辉煌的那段时间的故事;在我看来,这些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都被神化了。这也很自然:面对现实的北大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们谈论过去的辉煌,也就是对自己心目中的北大理想的一种追寻与坚守。我们今天要继续往下讲——不讲五四这一段,而是讲五四之后的老北大的故事。既然是讲故事,我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作为今天的北大学生,听听当年五四之后北大教授的不同选择,或许是饶有兴味的。
五四时期北大的教师是分为两派的,即所谓“新派”和“旧派”;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指导下,两派相争也相互制约,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我们今天讲的是新派教授内部的不同选择,连蔡元培自己也卷入其中。而北大教授的不同选择,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的分化:北大在五四时期是整个思想文化界的中心,北大教授的分歧,影响自不可低估。我们的讨论以鲁迅和胡适为中心,他们都是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人物,对青年学生都有重要影响,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然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一)
在讲他们的不同选择之前,我想先讲一下五四时期当年他们是怎样相处的;我们先来感受鲁迅与胡适。
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
论北大
先说鲁迅怎么会来到北大,这就需要说说他和蔡元培的关系。他们俩是绍兴的小同乡。据蔡元培回忆,他大概是1907年在德国留学时,第一次从他弟弟的通信中知道了周氏兄弟的名字,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蔡元培当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他就接受了许寿裳的建议,把鲁迅请到教育部在教育司里工作。后来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北京,鲁迅也随之到了北京,后来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曾负责整顿、建设京师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筹办历史博物馆,并且是蔡元培的“美育代替宗教”思想的有力支持者和实践者,在教育部主办的“夏期美术讲习会”里,鲁迅先后四次讲“美术略论”。最后一次讲时,那天下着大雨,鲁迅去了之后,竟没有一个人来听。鲁迅还写有《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这是他早期的美学思想重要部分。鲁迅还筹办了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1917年,蔡元培主掌北大,聘请了一批教授。周作人于1917年4月份先来北大,在鲁迅协助下开设“欧洲文学史”等课程;1917年8月鲁迅应蔡元培之约,为北大设计了校徽,至今还在用:中间是一个人,两边是两个人的侧影。鲁迅是1920年12月24日才来北大担任讲师的。当时有个规定:兼课的教师只能担任讲师,不能聘为教授。鲁迅在北大主要上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小说史”——这在中国大学中文系教育中尚属首创;后来又讲“文艺理论”,以《苦闷的象征》为主要教材。鲁迅上课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据当年的学生回忆,不仅是本系的学生,外系的学生都赶来听课,教室里两人坐的位子经常挤坐着三四个人,没座的或站着,或坐在窗台以至地上。鲁迅有一个习惯,每次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员休息室,往往他一到,等在那里的学生就围拢来,鲁迅打开他那黑底红格的小布包,将许多请校阅、批改的文稿拿出来,一一细细指点,又接受一批新的文稿。等上课钟响,就在学生簇拥下走进教室。一位学生这样回忆他的最初印象——
在青年中间夹着一个身材并不高,穿着一件大概还是民国初年时代“时新”的小袖长衫的中年先生。他的头发很长,脸上刻着很深的认真和艰苦的皱纹。他离开这群青年走到讲台上,把两只虽不发光却似乎在追究什么的微微陷入的眼睛,默默地缓缓地扫视着渐渐静下来的学生群众,这是一个道地中国的平凡而正直的严肃先生,既无名流学者自炫崇高的气息,也无教授绅士自我肥胖的风度。这典型,我们不仅只在《呐喊》这本著作中到处可以看见,即在中国各地似乎也处处都有着他的影子。尚钺:《怀念鲁迅先生》,《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页133—134。
安然地站在北大讲台上的,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绅士风度,也没有名流学者气息的普通中年人,他上课非常自然,既不滔滔不绝,也不大声疾呼,只是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还经常穿插着一些笑话,几句闲话,像春日晴空里的风筝,一丝线似的,随意扯开去,又毫不经意地拉回来。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听,或者不听,也是非常从容的。而且还经常有师生之间的当场对话。比如他讲《红楼梦》,讲完了,顺便提一个问题:“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呀?”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一个调皮的学生反问道:“周先生,你爱不爱?”鲁迅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爱。”学生又问:“你为什么不爱她?”“我嫌她哭哭啼啼。”于是哄堂大笑起来。转引自孙世哲:《鲁迅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页120。讲课中也常常插入一些非常深刻的议论,道他人所不能道,往往让学生终生难忘。当年听他讲过课的冯至到了晚年还记着他“跟传统的说法很不同”的“中肯剀切”之论:“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都是靠不住的。历代王朝,统治时间长的,评论者都是本朝的人,对他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颂德;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里的人了。秦始皇在历史上有贡献,但是吃了秦朝年代太短的亏。”冯至:《笑谈虎尾记犹新》,《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页331—332。这些言论在当时也算惊人之论吧。鲁迅上课中间是不休息的,讲完之后,学生就围着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有一次学生问他:“你是作家,你写作有什么奥秘,怎么写作……”问了一大堆。最后鲁迅一句话没说,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删”。孙席珍:《鲁迅先生怎样教导我们的》,《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页352。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1) | 第2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2) | 第3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3) | 第4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4) | 第5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5) | 第6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 第7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 | 第8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 | 第9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2) | 第10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 | 第1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 | 第1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2) | 第1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3) | 第1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4) | 第15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5) | 第16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6) | 第17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7) | 第18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8) | 第19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9) | 第20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0) | 第2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1) | 第2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2) | 第2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3) | 第2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