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唯識與中觀   》 唯識與中觀(十一)      南懷瑾 Na Huaijin

  ……切實要起恭敬心,對一切衆生都要起恭敬心,你不要看不起,也很難。
   “有義”,另外有一派說法,有一個師父說法:“欲界先修習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另外有一個師父的說法,無想定呀,我們現在活着在欲界裏頭,已經因為自己修持這個功夫、做這個功夫、做這個定境練習得已經到傢了。當然我這個到傢隨便講的,不曉得到上品、中品、下品,還有三等呢!就是說在欲界中已經修到了,等到這個肉體一壞,一靈不昧,往生色界。一生了色界,色界的投生不像人世間,色界的男女的化生從男性頂上一下就出來,不要懷孕很久的。由男人頂上生的,花一樣就開了,就出來了。那麽說欲界是精交媾,笑視交抱觸,搞肉體縱欲,肉體的欲;色界是氣交了,氣味相感,等於說電感一感,已經是達到了欲界的所謂男女媾精的這個境界。再高一點是神交了,沒有像欲界那麽粗了。欲界是很低的,很低級。
   所以呀,生到色界以後,這個果報,色界裏一出生,得到色界天這個身體以後,“能引現前”,天才,色界天的天才兒童,自然自己就在無想定中;就引發在欲界這一生修的種子啊,就在那裏爆發,隨時都在無想定中。但是他的果報,除了在無想天以內,沒有辦法到色界天的最高層——色究竟天。色究竟天那高了,那已經超過無想定的境界了,更高一層了,接近到四空天了。
   所以說修這個定的功夫,“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無想定這個定的境界修持的方法,是由於我們、人們或者一切衆生;衹講人太狹隘了,不一定,你不要看到畜生道中,有些聰明猛利的也會修道。剛纔有位道友來問,真的畜生道會做到嗎?“哎呀!”我說,“人就是畜生道嘛!你不要把畜生……”真的呀!所以人傢就說看密宗的佛像怎麽樣塑的?哎喲,又是牛頭,又是馬面,又是鬼一樣的。我說這很清楚,人性裏頭就有獸性,獸性裏頭也有人性。你不要搞錯了,自己做了人忘記了,以為人高明得很,人有時候不及禽獸哇!所以我們那位道友蔡先生我常常講,我說有個地方叫你去辦個事。他說老師呀,你又叫我衣冠禽獸一番了!因為他要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好好的他覺得很拘束(一笑)。他就說個笑話,這個出去要衣冠禽獸一番了,那就是穿得整齊。笑話歸笑話,你想想看我們人性裏頭就有獸性,獸性裏頭也有人性。密宗裏頭佛像告訴你清清楚楚,但是你看每個密宗的佛菩薩手裏拿着什麽?——骷髏杖。都要以白骨觀為基礎,腳底下大大的骷髏,手裏拿着骷髏、天靈蓋。處處告訴你:欲去不掉,不談這個東西。大傢不會、不懂密宗,看佛像,喔呦!妖魔鬼怪,修功夫我要修到那個樣子,我寧肯不修了,還是我覺得現在還比那個樣子好一點。對不對?但是那個是表法,人性裏頭就有獸性。至於我們覺得這樣很好看,老虎、豹子、狗看我們這個面孔,不漂亮,它還願意找那個狗、找它同類纔覺得漂亮。這個東西呀,懂了唯識一切唯心造,沒有什麽,人也一樣。你覺得他不漂亮,我還覺得他好得很呢!從智法師你看多莊嚴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哎,我跟他有緣嘛!這個沒得辦法,一切唯心造,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無想定呢,是在欲界裏頭的人,厭煩自己的生死、想的痛苦,“欣彼果入”,希望自己做到。打起坐來,我們大傢碰到打坐的人:哎,你坐得怎麽樣?“哎呀,就是討厭啊,思想停不了。”你看這個見解觀念,不是想做到無想定去麽?對不對?就是這個觀念,就是想要做到無想。尤其看了《六祖壇經》“無念為宗”,把無念解釋成無想,是非常錯誤的!不是禪哦!禪不是無想。所以無想定修到了的果報,到達無想天,“故唯有漏”,在佛法裏還是有為法,是有漏之果,非無漏果,不是羅漢。大羅漢證得涅槃是無漏之果。
   “非聖所起。”所以無想定還是凡夫境界,不算是得道的聖人,連羅漢、聲聞緣覺都夠不上,不要說菩薩;不是三賢,不是十地菩薩的境界,都還夠不上,“非聖所起”。無想定講完了,這一段裏頭以後還有。
   “滅盡定者”,進一步講聖人境界,修道的、學佛的,得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八定。過了八定,第九定——滅盡定。怎麽叫做滅盡定呢?所以大傢尤其是出傢同學們學佛的,特別要搞清楚,什麽叫做得滅盡定呢?
   “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解釋了“滅盡”這個文字。那麽怎麽樣叫做滅盡定啊?學佛的人,佛經裏頭分兩種:有學位、無學位。譬如羅漢果位我們分四果:初禪,初果羅漢,初果叫什麽?你們諸位報告看?(須陀洹)好。二果呢?(斯陀含)啊。三果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這四果。初禪可以得初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這些果位、得羅漢果位,都還屬於有學位、有學的地位,就是說還要用功,有些道理都還不懂,所以叫聲聞衆。怎麽叫做聲聞衆啊?就是說必須要跟着佛、跟着諸佛菩薩隨時要聽課,隨時什麽課都要聽,不聽呀慢慢就退步了,就忘記了。所以要聽聽啊又進步一點——聲聞衆。像這是都屬於佛的聲聞衆,常隨衆。聲聞衆等等還是有學位。到達緣覺、獨覺、闢支佛到阿羅漢境界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所以有學、無學,這兩種。
   但是有學位已經證到了初禪,當然沒有到無想定境界,衹要心一境性、定生喜樂,這個果報已經是天人果報了,很了不起。但是你要得定,註意哦,我們修持得到初禪,打坐坐得好纔定,定中以後得到初禪,你們修道也好學佛也好,覺得身體很舒服,氣脈通了,很安樂,身體很清淨。(那麽)這個色身完了,生欲界初天。欲界天還是六欲天哦!這一生非常持戒,又吃素又持戒,生到六欲天,五百個太太,不得瞭瞭。三百個天人、天女,或者什麽。這一生的修持戒律清淨都沒有了,所以註意呦!所以守戒修道的人,你看位置修得再高,生到……沒有到色界,不到究竟,統統往生在欲界了。欲界也有天人境界哦!啊,天人境界,你說這個果報,福報享完了,下去更厲害。所以我們尤其學佛出傢,這些道理要研究清楚哦。戒律守得很好很好,你持到了初禪境界,總是給你戒律清淨吧,定生喜樂呀。就是這一喜樂境界,正是六欲天中,六欲天中的天人。你翻開經典看看六欲天中的天人,變男天人、女天人,飲食男女親愛沒有脫離,而福報更大;福報越大,飲食男女的這個越大,光環越大。你看中國的當帝王也是三十六宮、七十二院,也不過一百多宮女。雖然多到幾百人,有些皇帝還把她送出去出傢了,覺得太不應該了。到天人境界普普通通都五六百人,不得了啊!你說這個福報完了以後,你的果報如何?所以修行呀,你不要看到這些都是最初的佛學,我們大傢中國的學佛的人,最初的佛學統統不研究,一來就《金剛經》大乘;大乘啊,你的肉重一點了要“大秤”,還是值錢一點;小秤!(一笑)不行的啊!要把佛學基礎搞好啊!
   所以,“有學無學,已伏,”已經完全降伏下去,或者沒有降伏,“或離”,比較脫離一點,無所有的貪。什麽叫“無所有貪”呢?與生命俱來的貪欲、貪念,貪欲之念都不動了,貪嗔癡都沒有了。“已伏或離”,解脫了,無所有了。但是有一點,“無所有貪”到達了什麽呢?四禪天,有天人表註意啊,因為我想大傢不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無色界差不多到了頂。但是上面還有個頂高的——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境界大傢不能想象。這個定是什麽定?“非想”,照文字解釋“不是想”;“非非想”不能說沒有想。那是什麽東西呀?嘿,那叫做“一靈不昧”,這個是“一靈不昧”。啊,還有一點,非想非非想。“上貪不定”,到達這個無所有處定了,我執沒有了;不但無身見,連“我”都丟開了。你要曉得,身見……[斷錄]
   所以,到滅盡定的境界,“無所有貪”。不過有一點,“上貪”。非想非非想處定,三界天最高處的這一個,想進步的這個貪啊,還不一定,有時候有、有時候又沒有。但是現在沒有了,“由止息想,作意為先”,因為他已經停止了一切,自然休息了,無妄想了。註意,將來有分別哦!你說那同無想有什麽不同呢?不同!他自然休息了。無想定是我們有意修到把他做到了無想,這是自然休息無想。還是起意,要做到自然使他思想停了。止息,換句話說,也帶着呼吸也停止了。但是現生修到無想、滅盡定的人,我們現在肉身修到滅盡定,呼吸一定停止了。停止怎麽測驗呢?那你拿雞毛、燈草放在鼻子上,動都不動,不會有呼吸往來。毛孔的輕微呼吸還有,不過是很少很少,很微弱很微弱。所以你講科學的研究這就很難講了,他的氧氣是自己在體內內在發生氧氣,還是這個氧氣怎麽保留的?所以現在在美國的太空人,都在拼命研究這個打坐、研究瑜伽術。因為到太空去,萬一氧氣沒有了,能夠一定,可以保留這個氧氣的辦法。所以現在有許多東西不是現在科學所能瞭解的,特別註意啊。
   “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在平常心理行為不常常起動的,以及恆行的、染污的、常常起動的這些心念,“心心所滅”,這個心理行為、心態都沒有了自然滅掉了,所以叫做滅盡定。那叫做無心了,真得到無心了。
   那麽得到了無心定呢,你要曉得有沒有離開七識八識啊?七爺八爺還沒有離開呢,呵!七識、八識還在。所以在這個定中,你要曉得呼吸是沒有,身體還暖和的呦!不但暖和,連骨節都軟了,這個人骨節軟了,就像做包子的面團那個樣子,可以那麽軟的。“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得滅盡定。
   “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由於為什麽呢?滅盡定同無想定,無想指的意識上的無想;滅盡定呢?厭惡了感覺、受、感受,身體什麽感覺呀,定中舒服不舒服啊,氣脈通不通啊,這時感覺境界都討厭了,都不要了。我們這個意識思想滅了,感覺也滅了。“由偏厭(討厭)受(就是感覺)想”,所以叫做滅盡這些,得這個定境。那麽“修習此定”也有三等三樣,“品別有三”。
   “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這個不要解釋了,同那個無想定一樣。“中品修者,現(現在)不必(不會)退(退步)”。“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就是偶然退掉這個定境,退步了;但是一用心一修,就馬上回來,已經到了中品。
   “上品修者,畢竟不退。”都在滅盡定裏。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他說,要想修到滅盡定,老實講四禪八定的功夫已經到了,到了色界的境界,色界剛纔講到無想定,你們看天人表,色界的有頂天就是色究竟天,色究竟天也就是有頂天。你們查查佛經,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上講過,有頂天上丟一塊石頭,要經過多少百萬億年纔到達這個地球,距離有那麽遠。不過現在如果用太空船啊,不曉得要多少年纔到達有頂天,應該在銀河係統的、或者過兩三個銀河係統的那一面。你要看三界天人表,現在的新的太空科學把釋迦牟尼佛的三界天人表是越來越接近了,越證明對了。這個所以佛了不起就在這裏,許多東西,現在科學的發展反是證明他的對了。
   你們要註意,現在我這一張表,為了大傢製造的方便,所以朱博士再把它修整一下這樣。另外有一個圖表畫得很大,我們自己構想的,沒有辦法印,圓的。那麽它究竟在哪一方、哪一方,你不要光是嚮上面想,做立體的想,你做立體想也可以。
   所以啊,到達色究竟天是有頂天,必須要四禪八定,到色究竟天。這個有頂呢,老實講同身體功夫有關的哦。所以研究唯識你又要研究一個東西嘍!我們經典經常講到,普通講教理的不那麽講了,講唯識也那麽講,我們學佛道有個四加行,必須要註意: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種加行。所以彌勒菩薩說的《現觀莊嚴論》非常註重這四加行。這四種修行,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種定、哪一個境界,都離不開四加行。要得“暖”。所以,有時候你們打坐起來,覺得,哎喲,流汗!熱得不得了!那是太初步啊,那沒有得“暖”。由這個慢慢慢慢正式歸一了,歸一了以後定了以後,光是暖了,那是得暖。所以三昧真火是正在安和的狀態。暖、壽、識連在一起的。有暖,所以氣脈,一般人都講氣脈,氣脈沒有什麽了不起哦;就是奇經八脈、三脈七輪打開了,不過到了有頂境界,暖、頂。“頂”,也可以講,到這個時候,頂輪的脈一定開了的,人的頂輪脈一定打開了。那就是這個肉體同天人境界合一了,頂輪脈打開了。
   這個“頂”也可以做有相的方面扯在一起跟你們解釋。搞清楚這個功夫的境界。也可以講理上的境界。到了色界天,因為頂脈開了,你自己現生這個人肉體坐在這裏入定,如果到達加行“頂”的境界,那麽你坐在這裏已經沒有身體的感覺,衹有一片光了,都在光明中,就是已經現生到了色界的境界。但是你們有時候打起坐來,偶然看到紅光、緑光、黑光、白光,那個不算的哦!那個是身體內部的氣機的變化摩擦發電來的,那個不是的。你要執着那個光,都會神經了,都會着魔了的。道理是什麽?那一些你偶然坐坐有時候發光,眼睛也看到亮,是你眼神經有病、不好,或者裏面身體在變化。身體內部不是“行”嘛?在動嘛?它自己摩擦也發光。所以你的意識寧靜修靜了偶然看到,那個不是色界的光明定,這個裏頭差別很微細的。隨便認為“哎喲,這個光已經得定了,啊,不得瞭瞭!”——入魔境。高一點入到欲界天的定,欲界天還是魔境呀。嚴格地講,沒有跳出三界都還是魔境、外道境界。所以這些順便給你們提到,在平常也許我想不起來就懶得講了。平常你們問我我也懶得講,沒有時間講。現在你聽到的要註意一下啊。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到了有頂天),遊觀無漏。”到了有頂天,再觀察一切無漏法。什麽叫無漏?起心貪嗔癡慢疑,乃至邪見、身見、邊見……五十幾種心所。任何根本煩惱,大煩惱、小煩惱,寂然不動,此身無滲漏,一點滲漏都沒有,等於完備了,心境光明清淨圓滿了。圓滿所以叫做無漏。有一點不圓滿、有瑕疵,就是有漏。就是心、心相到了無漏。
   “為加行入”,由到了色界天的定,“善於遊觀”,觀察自己心理狀況,一點起心動念處,是“止於至善”,沒有一點不對的。那麽這個作加行,才能證入了滅盡定。
   我們再念一道,“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攝”。所以在九次第做功夫的定力的裏頭,它這個屬於九次第定最後一定——滅盡定。所以色界天有頂天的範圍,“而無漏攝”,到達滅盡定已經屬於跳出三界的邊緣了,在無漏果的範圍。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註意,得到滅盡定還不算得涅槃。所以修這個定,得到了滅盡定的人,已經可以得到心已自在了,所以這纔叫做自在,不被煩惱所束縛,沒得煩惱束縛,此心自在了,意識不行了,煩惱意識這個都不相應了,這樣叫做自在。拿現在講這纔叫做真自由真自主了,自由自在。
   “餘地心後”,什麽叫餘地呢?聲聞緣覺這兩種小乘的人、修小乘的人,乃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地位的人,乃至大乘道的菩薩,第七地、第八地以前,“”,這個餘地心。二乘聖人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菩薩道大乘道修到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一地一地算下去,到七地是遠行地,第八地纔是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是法雲地,菩薩十地,都要背來哦,尤其在這個學院的同學,這些背不來你就“糟”字下面加個“糕”了!我想都會背來的。所以到“餘地心後”,到七地菩薩這個境界;修小乘道的到聲聞、緣覺道,修到這個心地法門修到這個樣子還沒有辦法得到滅盡定哦。菩薩道修到七地境界,小乘道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餘地心後”,再得後得智,叫做後得智、智慧。根本智得到,後得智發起,才能夠修到滅盡定。所以“餘地心後”,是後得。這些八地菩薩當然得到了,達到這個程度了,修到這個程度。七地菩薩八地以前,乃至聲聞緣覺這些羅漢果位這個人,得到這個心地法門了,然後由後得智修到了一個程度。所以禪宗開悟,初悟等於根本智,再進一步所謂破重關、破末後牢關,那是後得智啊!到破“末後牢關”獲得一切種智,統統現前,那很厲害了!不是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哎喲!“一輪明月在床前。”“哦,我悟了!”你真誤了,耽誤了!不是的,這要真實功夫。
   所以滅盡定,“雖屬道諦”,四諦法門苦、集、滅、道。雖然算是得道,而並不屬於“非學”,“非無學(所)攝”,不是一般有學位的羅漢、學人或者是已經得到無學位的所攝,已經超過了這個境界。因為滅盡定相近於涅槃境界,可見涅槃這個境界之難。不要把滅盡定當成已經涅槃,“似涅槃”。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
   他說滅盡定的境界,不一定,我們人類裏頭很容易到達,尤其學佛的人,佛在世的更容易。佛雖然過世了,經典、像法還在,並不睏難,衹要把理明了,好好修,並不睏難。所以佛以及佛的弟子們,“說力起故”,把佛所說的教理透達了,所以我經常說,佛法是個科學,你理明了,依着理來實驗,不然你去盲修瞎練搞不好的。佛及佛的弟子們,“說力起故”,由於這個理論、道理懂了,這個力量、心力引起,在人中智慧、慧解極為猛利,那麽容易修到滅盡定。“後上二界,亦得現前。”如果有後得智成就,雖然生在色界、無色界,也可以修到這個滅盡定。
   “鄔陀夷經,是此誠證。”《鄔陀夷經》這本經典,一般研究講好像中國沒有翻譯,有!實際上在四阿含經裏頭,一節而已,他說這本經典這個道理佛說得很明白。
   “無色亦名意成天故。於藏識教,未信受者。”
   那麽滅盡定的人呢,得到滅盡定,快要跳出三界哦,沒有跳出三界,快要跳出三界的,還在邊緣上轉,在無色界中,所以無色界天,剛纔我們講色界天,我們欲界天就曉得同我們一樣有肉體,或者肉體比我們不同一點,健康得多。有些欲界天的天人也有肉體,但是,也可以放光。假設你們有緣碰到這樣的天人也沒有什麽稀奇,一看就知道。佛學瞭解了,好,你是欲界天的天人,不要嚇我了。下來有時候神色很難看,但是他身體肉體有光,欲界天的天人。所以同阿修羅有相似之處,沒有什麽稀奇的。有時候你定中,你人中得定了,他在你前面晃兩下,逗你玩玩也有,你當成天母,你完了;當成天人崇拜,也完了;反正是相應不理。至於無色界的下來的天人那很少到這裏,大概現在人研究哇,飛碟、飛碟光有一點相像,呵!這為色界的。無色界的沒得形像了。所以無色界天也名“意成天”,意所成,所以“成心滅色”。但是他們雖然得到滅盡定,生在色界、無色界,對於第八阿賴耶識——藏識,根本還不知道,第八阿賴耶識他不信的,所以佛的小乘弟子們還不相信第八阿賴耶識有這個東西,“於藏識教,未信受者”。
   所以呀,“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
   所以呀,得到這種定的人,生到無色界的時候,很難出這個定。他把這個定境界執着得牢牢的,他不敢動。一動了以後,哎喲這滅盡定再一動我要到哪裏去啊?跳出三界外沒有第四界,我跳到那裏去呀?到哪裏去?這是個問題。哈,所以他牢牢地守住這個清淨境界,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怕得很,他不敢起心動念了。認為怕這個一動念了,這個境界一破掉,滅盡這個境界一破了,又起心動念,我又要變凡夫又墮落了。他對於阿賴耶識的道理根本搞不清楚,所以都還屬於第六識的境界。那麽第七識不談了,因為第七識“我”已經入到滅盡定去了。這個還是第六識境界。還沒有講完,滅盡定、第六意識的境界還沒有說完的。
   這很難辦了,很耽誤時間了。本來我們同學們有一個提議,說我的課太多,尤其是唯識課一個禮拜兩次,他們大傢覺得是有消化不良之感。想做筆記、想實修都很睏難,因此要求變成一次,我想已經講了兩次,等這個月到底了再講。我總覺得時間來不及,要大傢瞭解多一點。
   現在有幾個問題,第一點,為什麽《成唯識論》不從頭開講?哈,這個是小問題,沒有什麽問題,從頭開講你就聽不進去了。尤其配合我們用功夫的,現在求修證的人,所以從這裏開講,慢慢倒轉來纔容易瞭解。
   第二個問題,這些巫師招魂,還都真能夠靈魂來嗎?還是它道的分神而來?人同畜生也能分神?啊,這個問題在唯識的道理、佛法的道理,這個招自己的魂,都是自己的魂起了作用。換句話說是“識變”,自己的心識識變。除非這個巫師或者這個法師,這個作法的人自己定力很高,那可以分神。這個唯識道理正要講到了,識是可以分的,換句話一心可以多用。不過假定一個人投到它道,譬如已經變人了,再招魂的話,這個人當時有昏迷之感,那麽就有分神的作用。可是現生這個人自己還不知道,或者是夢境一樣的、迷迷糊糊的。
   第三個問題,死的時候身體還沒有冷卻,那把眼角膜拿來移植了,這個眼識還存在,此時是否八識未死?八識本來都在的,八識分段生死本來都在的。一切器官、眼睛移植到這個人,八識如何分法?八識沒有多大的分位,衹要他自己一接上新的眼識,八識是一體的,可以起作用。蚯蚓砍斷,各段皆動,這個已經講過的。蚯蚓砍斷了,八識都在動,餘力未斷,那是餘業未斷,所以八識普遍地存在,無所不在。
   第四,色界天是氣交還是什麽?也是三元和合而生麽?如果人死後生在色界天,是直接生。藉緣生,也是藉緣生的。沒有緣不得生,也要藉緣生,那麽也是需要三元和合。現在我們講色界天是氣交,是方便的說法。高一層的色界是神交,神就可以交了。
   現在我們講到無想定同滅盡定,講到了講完了。修滅盡定所到達的色界天境界,那麽這個無色界天的天人,無時而不起此定。不起此定不是說出定,生不起進入滅盡定的功用。道理在哪裏?因為生在無色定的高位的人,就怕自己無色心、無色境界的斷滅,就是上次講到這裏,對不對?對吧?道理等一下再說明。
   “已信生彼,亦得現前。”假定有人見地更高,曉得生在無色界天這個境界,但是他也曉得可以進修滅盡定的人,那麽這個滅盡定的定境也可以現前。
   “知有藏識,不斷滅故。”理由呢,就是曉得一切阿賴耶識無處不在、無時可以斷滅的。阿賴耶識生命的根根還在,所以下面就轉了。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但是生在無色界這個境界的人,知道了阿賴耶識不斷。比方我們現在當然三界裏頭是最低界,三界有九地、九層樓,比方;我們是最低一層叫“五趣雜居地”,就是人、阿修羅……[斷錄]欲界裏頭五趣雜居地。這個趣也就是趨嚮。假定就是我們這些人如果瞭解了阿賴耶識不斷,是不是我們現生可以證得滅盡定呢?當然可以,學佛的人一定可以,不是說我已經信佛了、吃素了、皈依佛了不可以。要斷三界的見所斷惑,方起此定。
   我們現在很重要的幾次跟大傢講過,希望沒有表的人趕快來拿。或者你們派出代表來拿。再不要丟了這些表了,每一次講課都要帶來。尤其講功夫的,修定的功夫,就是八十八結使表。在史老師這邊。你們哪位起來幫忙一下?有了的最好不拿,免得不夠。尤其本院的同學應該不要拿了,應該有。本院的同學還看到就拿一張、看到就拿一張,就第一個犯了“貪”。你不要看到是小事哦!我等一下正講到這裏。而且拿了以後不肯帶,犯了失念。都在犯。沒有的應該拿。學佛啊,這些基本的不是為了名詞佛學啊,自己用功夫,必須要知道的。
   見思惑最難斷了,我們大傢為什麽不能得定?就是這個道理。道理你們大傢聽經啊、研究佛學、聽了又聽的,剛纔跟一位道友倆講一下,好像聽得樣樣都懂,自己都對了、證到了、空了,結果嘛什麽都沒有用,什麽都抵不住事的,那是非常糟糕!就是不用腦筋,不用心思。修是思惟修哦!
   我們第一個特別提出來再講一道,大傢千萬記住啊!我們根本的煩惱:貪、嗔、癡、慢、疑這五種。貪,並不是一定說貪吃、貪財、貪名叫做貪,什麽都是貪吶!譬如我們打坐得定的人,在定中很舒服不肯起定——貪!這就是貪。在菩薩道是犯的更嚴重,你不要認為我衹修道,愛清淨也是貪。愛清淨、愛孤獨,沒有哪樣不是貪,所以心理檢查要搞清楚。你說一個人愛清淨,在定中有沒有瞋心呢?瞋心更重。你看在定中,在初禪欲界的定中,誰要擾亂了你的定,非常煩惱,這是瞋心,這是欲界的。癡,明明知道自己本來是佛,心就是佛,見不到心;習氣斷不了,明知道而斷不了,大癡!慢,當然很慢,尤其修道人我慢更大:我是修道人,外道沒得修持!看人傢都看不起。不得了的哦!這些結使沒有斷,你說你能夠證果?有啊,五十塊錢買一個蘋果那很容易,那叫證果了?那不可能的,初禪的果都證不到的。慢,人人都有我慢。所以第七識的我慢,四惑當中叫做思惑,四惑就是四煩惱。那這個表上都有,你們去找。就是思惑,有一欄很小的,思惑:我貪、我瞋、我癡、我慢,第七、第八阿賴耶識的根本,欲界中間統統俱全。
   你看下去,到色界,上升到了色界,到了三禪定,同無色界四禪定以上的人,那麽瞋念是沒有了。不是斷了根哦,也沒有轉化,(是)伏下去、壓下去,給定力壓下去在那裏,不會起瞋念。但是我貪,貪戀這個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貪戀這個定的境界,自己貪戀果位,我慢就存在,不能更上進,不能回心轉大,所以我癡,就是無明,統統存在。
   所以要知道,見思惑九十八個結使,這個打的結、我們心理上業識上的結扣,是不得解脫的,得解脫就是道。不要認為打坐就是道;打坐是修定,自心證入解脫的一個練習的初步的功夫。千萬註意,不要認為念了個咒子念個佛就行了,那差遠了。你如果一聲佛號,把貪、嗔、癡、慢、疑統統把它滾完,做面粉一樣,一點一點渣子都把它滾來了,一點面粉都不留流了,然後把它連輥輪一同就把它丟掉,那差不多了。
   所以啊,四惑處處存在,越是修道的人,越是貪嗔癡慢疑越大。所以你看,你沒有記住吧?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第七識的偈頌第一首下面兩句怎麽樣講?“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如果第六意識中間貪、嗔、癡、慢、疑這些轉不了,不是淨土境界、不是心淨土境界,都不是的。這是五個,貪嗔癡慢疑在三界中間,即使到了三界的天人,沒有成就、沒有真解脫。到了阿羅漢也沒有解脫,就是降伏下去,斷伏而已。除了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慢慢才能解脫。所以它解脫很不容易。為什麽我那麽多年來拼命給你們講這些,不大肯講大乘的?你們聽了《金剛經》、大乘,一聽理都懂了,好像個個都通了佛——統統在造業!很嚴重!尤其什麽顯教啊、密宗啊、什麽宗啊,把自己都宗到地獄裏頭去了,千萬要註意!
   這是三界這五惑很嚴重哦。再加上我們檢查自己,五見的錯誤、思想的錯誤,“邪見”、“身見”,身見你看誰免得了?邪見,你理解的錯誤都是邪見。身見,誰能夠免得了身見,覺得這個不是我?真證到不是我;不是發瘋的不是我。
   “邊見”,你任何打坐功夫再好都有個邊吶。覺得“哎喲,放光了、空了!”空都有邊,你那個光大概衹有這樣大!哈,那個還不是光啊,不是的,那是色身來的。什麽正定中有光了——那是色身轉化來的,同道業不相幹;有關聯,並不相幹,與定力的功夫有關聯,不是道的境界,不管你哪一種光。無色界就沒有光了嘛,對不對?你要把道理想通哦,研究通哦。你還都是邊見。
   “見取見”更嚴重了,自己有一點理解到,認為我這個就對,這個理就是對——見取見。我所見到的、所理解的抓得很緊。這個觀念去不掉不能成道。就是拿現在哲學來講就是主觀成見,沒有客觀的存在了。所謂“我客觀”也是主觀了。
   “禁戒取見”更麻煩了!你看多少人犯了禁戒取見。他因師傳的錯誤、自己沒有智慧、見解錯誤,哎呀覺得這個戒要這個樣子纔是,乃至有人上香,右手、左手爭了半天。不是這個,你沒有到了。這都是屬於禁戒取見。一切宗教都有戒條、都有規矩,把那個規矩死死抓住當成道。真得道、到空的境界沒有這一套了。而禁戒取見是最後最難解脫的,這都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這些,欲界裏頭的四諦苦集滅道中間,你們看表,所構成苦諦這十個:身見、邊見、邪見、禁戒取見、見取見、貪、嗔、癡、慢、疑,都有。欲界裏頭能夠瞭解一點,苦諦下面集諦邪見、見取見、貪、嗔、癡、慢、疑去了幾個了,你查查看。何以去掉,怎麽樣去掉的?欲界中間,怎麽到了集諦裏頭少了三個?什麽道理?衹有七個。怎麽樣叫滅諦裏頭(這種心理都是歸納的心理狀況)衹剩了七個?道諦下面怎麽樣又有八個?這是什麽理由?不要光看表哦,一般看了,哦這是佛學。所以三界天人表這些東西是最根本的,尤其是作功夫、進修佛法,必須要下進功夫把這個道理參透,你纔一步一步用功起來,上證果之路非常快,非常快的。
   現在,我們再給你找一個資料,現在《成唯識論》我們還衹講到在這裏。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見所斷,修到了貪嗔癡慢疑降伏了。有些境界,你譬如像五見這些錯誤的觀念,要自己的知見到了、慧發了,才能夠斷除無始以來這種偏見的習氣。非常難!所以主要告訴你,因為在這裏大傢剛剛學學打坐了,跑到外面說,以為打坐坐得好、以為是道,都狂了;不是狂啊,狂是客氣話,就進入邪見魔道去了!差一點都不行啊!所以呀,你看禪宗永嘉禪師證道歌告訴你:“差之毫釐失千裏。”什麽叫“差之毫釐失千裏”?譬如我坐在這裏,這個指頭這樣,在這裏衹偏一點點,這一條綫你拉開到那一邊,越拉得遠偏的方向越大。所以見地衹差了一點點,加上時間加上修持的成果,你就走入邪道魔道裏頭去了,自己不知道,有如此的嚴重!所以現在,我們還是像法的時代,佛的經像還在,還沒有真到末法,末法更苦啊!苦得很!真到末法苦得很啊!那麽,經教教理還在,好好努力。
   比方,我現在給你們找一個文學的證據,當然很難懂,文學差一點就懂不進去了。怎麽樣叫要斷三界見思惑,貪嗔癡慢疑有這樣難斷?現在有個文學的東西發給你。本來大傢中國文學程度好一點的,我們講的人就減少了時間。講不要緊的我把時間拖久了,要緊的沒有講,很可惜。萬一不夠哇,我們自己同學們兩三個人一張,先讓給外面的居士們。
   譬如,有一位女的,文學很高,明朝的事。明朝有位大禪師叫泐庵師,泐庵禪師,朱元璋以來他是不得了的哦,最大的外交官。這個在明朝歷史上啊,正史上不大記載他的。這位和尚道行又高,為朱元璋、為明朝國傢做了很大的事,非常有名,學問好。這個文章,吳江,就是江蘇人,這位女的小姐叫做葉瓊章,人長得很漂亮、年輕,詩很好。古代的小姐,要曉得明朝小姐們不出閨房哦,長大了房門都不出來,都是自己在後院。那麽,“從泐師授記”,跟着泐禪師要皈依。泐庵師學問也很好,師雲:“既願皈依,必須受戒。凡受戒者,必先審戒。”你千金小姐要皈依我,好!我要給你授戒,我要問問你犯過戒沒有。“我當一一審汝”,他說我要問問你,你要講坦白哦,正式授戒,你要把心裏頭犯過的罪都要講出來。
   身三惡業:殺盜淫,身上發的行為,他說你犯過殺戒嗎?你要曉得古代千金小姐不下廚房,豬啊雞呀魚呀從來不要自己殺的。他問她有犯過殺戒嗎?這位小姐想了一下,說我犯了,怎麽個犯殺戒呢?“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輕紈壞蝶衣。”文學境界之高!隨口就答出來。小玉是丫頭的名字,唐代的故事。輕紈就是我們用的現在有曼女的扇子,圓圓的,用紅稠子蒙起來。她說我也犯過殺戒,怎麽犯殺戒?閑來無知叫丫頭把花上的小蟲拿刷子給它刷了;看到花園蝴蝶在飛,讓丫頭去拿扇子把蝴蝶打下來。蝴蝶花粉一打掉,蝴蝶就死亡嘛,活不了多久了。說我犯過啊!你看她的文學呀,你看她是真修的,心裏的這一件小事情檢查出來,這等於是色界天、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級天人都會犯這種事。你不殺,談何容易呀?“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輕紈壞蝶衣。”
   他問你犯過盜戒沒有?她說犯過了:“不知新緑誰傢樹,怪底清聲何處簫。”走過路上,看到這個樹啊花很好,偶然叫丫頭去摘一朵;隔壁人傢吹蕭,我聽這個聲音好極了,起來偷偷在聽——犯盜戒。所以,司馬相如、卓文君彈琴一麯,貪嗔癡慢疑都犯了。喏,檢查心理要這個樣子啊!
   他問,那麽你犯過淫戒沒有?小姐嘛,她還沒有結婚。她說有啊!“晚鏡偷窺眉麯麯,春裙親綉鳥雙雙。”有犯意就是犯了,大乘菩薩道就犯了淫戒。所以永明壽禪師說,什麽叫犯淫戒?隔墻聽釵釧聲,聽了,“哎呀,這是女的來了。”他說有這個分別心,菩薩道就犯了淫戒。這個女的也講了:“晚鏡偷窺眉麯麯”,到晚上化妝,鏡子裏看來看去,自己畫得漂亮,口紅打得對沒有,這有犯意嘛,有淫念的犯意,她說我犯了。這個春裙、衣服上綉個鳥雙雙、綉鴛鴦,有這個企圖哇,所以說她犯了。
   那麽這位師父就問她,你口裏頭這四種惡業(嘴巴的業最重的啊,你要曉得。三業中嘴巴業最重的呀!四種惡業。)他說你打過妄語,說過謊話沒有?她說犯了:“自謂前生歡喜地,詭雲今坐辯纔天。”文學家、學問好的、學佛的人,最容易犯這個戒。自己都認為:哼,我同維摩居士一樣辯纔無礙!“詭雲今坐辯纔天。”自己前生是歡喜地中來的,初地歡喜地菩薩轉生,所以文學那麽好。她說自己犯了。寫文章[斷錄]……話,都是犯綺語戒,她有犯。“團香製就夫人字,鏤雪裝成幼婦詞。”作詩作文章,經常容易犯綺語戒,文字越寫得美的越犯。而且文學啊,不犯綺語戒寫不好文學。她說這些東西我都犯過。幼婦詞,“黃娟幼婦”這是三國時候楊修講的絶妙好詞。這每一句都有典故,我懶得說了,你們好好去研究,不要認為大致懂了就行,每一句話都有典故在裏頭。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挑撥離間的兩舌戒呢?她說有啊:“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她說有哇,對文學上的批評就是挑撥離間嘛。譬如我們常常講,有一個人說自己是詩人,講自己呀,像我們連我來講佛法的時候,有時候經常都帶出綺語來,這是文學習氣啊。現在帶一個給你聽。有人說這個人詩作得很好,很傲慢(就是我慢),他看不起白詩人,所以就挂了個招牌——詩醫,同他們這幾位醫師一樣,他們醫人傢病;他是專門醫人傢的詩病。你們詩作不好都拿來我給你們醫。你看這個牛吹得很大!這個犯綺語戒、妄語戒都來了。
   但是他真有一套,他把古人的詩都醫了。譬如古人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首詩太肥了!要給它吃減肥的藥。“時節雨紛紛”嘛,何必一定清明呢!“路上行人欲斷魂”太肥了,走路的人,“行人欲斷魂”,走路的人當然在路上,“路上”兩個字多餘,說肥了要減瘦。“藉問酒傢何處有”哎又肥了嘛!“酒傢何處有”這一句話當然在“藉問”,所以這兩個字是多的。“牧童遙指杏花村。”又多餘了!“遙指杏花村”,管他牧童也好,老頭子也好,指一下就對了。所以這個詩太肥了,所以要把它減了、把它醫一下。像文學上這些故事很多。
   在佛法裏頭我們心裏要檢查,所以一個文人學佛有時候文字都不敢亂寫了,自知犯了兩舌戒。他這裏頭講,他說你有惡口吧?譬如說國駡三字經啊,女性駡人:“你要死啊,你短命啊”這些話。她說有哇:“生怕簾開譏燕子,為憐花謝駡東風。”她說我駡了,犯了惡口戒。怕花落了,怨天怨地,就是犯了口過。
   好了,這位師父又問:意根裏頭、思想裏頭三種業你犯過沒有?犯有貪念嗎?她說我犯了:“經營湘帙成千軸,”同我一樣喜歡看書、買書,書買了一千部了,還不夠,看到新書就要買,就是貪嘛!“辛苦鶯花滿一庭。”又喜歡想種花,種了這一株了,看到別人那裏聽說有好花,又去弄來,就是貪嘛。她說我犯了。
   他問你犯了瞋念嗎?她說犯了:“怪他道韞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釵。”這是唐代一個女詩人崔徽,把頭上玉釵金釵拿來,卜卦作了一首詞,有名的情詩。她說當時啊,謝道韞,南北朝的謝道韞、女才子,都是文學很高的。崔徽不是才子,她是另外一個身份,但是這首詞都流傳得很廣,她說我看到就不高興,認為呀女性沒有品德,所以發了脾氣、也駡過。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癡戒呢?她說有犯:“勉棄珠環收漢玉,”鈔票不夠,把那金戒子啊、耳環賣掉,要想買一塊玉來帶帶,她說這就是癡。把這個首飾賣了,買那個更好的戴上;金剛鑽一剋拉不夠,要買個三剋拉,就是犯“癡”。她說“戲捐粉盒葬花魂。”落花落下來,把這個像林黛玉葬花一樣,那麽沒有錢買鋤頭啊,也把這個口紅去賣了,買些什麽東西來……這都是貪嗔癡,都有。
   這個師父一聽,好!你都承認了,從此不要犯!給她授戒了。
   我為什麽講到這裏?好細呀,文學又高。你看心理檢查自己好細呀!這個人是再來人哦,這一種叫做再來人,所謂幾果羅漢再生人間的就是這一類,這個女的,你看她下文。結果傢裏給她許配了,許給哪一個呢?也是江蘇人,昆山縣的,姓張的丈夫,快要出嫁的那一天,嗨!對不起!走了,死了。——再來人。
   所以拿初果羅漢七返人間、二果羅漢三返人間、三果羅漢一返人間、四果羅漢不來了,屬於三返七返的這一類人,所以她慧力之高,檢查自己心理之強——再來人。等到出嫁的以前,當然她是不會去結婚了,可是生在這個人傢,吃了人傢十幾年的飯,長大了,父母要給她作主,古代嘛沒有辦法,可是她走了,回去了。放到棺材裏的時候整個身體還是軟的,沒有僵硬,可見是再來人,定力功夫到了。所以呀,一般人都認為是神仙、女仙再來。有詩集留下,叫《返生香》。
   像這一段,那下面你們自己去看,不相幹了,也有相幹的,自己去研究。所以我常說,要研究佛法要把各方面東西弄清楚一點,像這些句子內在,每一句要講起來……好了,都去了一個鐘頭了。每一句裏頭要倒轉來講,什麽叫“道韞”、什麽叫“崔徽”,崔徽要引了半天的東西給人傢,所以,現在講課好痛苦!在我們古代一提這些都曉得了,“道韞”者謝道韞,崔徽是唐代女詩人,作了些什麽句子;什麽叫做“辯纔天”,都曉得了,都很清楚。所以過去在大學裏上課,衹要帶粉筆就夠了,好辦,因為大傢這些都很熟嘛。現在不同了。
   這一段我們引用,你看,這還不是三界的天人啊;普通人,但是再來人。所以在自己心理上斷三界見所斷的惑,那麽立刻可以進入了滅盡定,立刻可以進,現生我們也可以。那麽大傢用功修持,自己覺得那麽用心。有些人打坐一坐坐了五六個鐘頭也可以坐下去,那是坐腿,那沒有入定。定者,這些結使、心理作用一個都沒有去掉,不行,不能得定,永遠不能得定,衹能說你是在靜坐。
   靜坐境界多是在色陰、受陰這兩個境界裏轉,在心理內部在轉。尤其你看大傢你們學佛,尤其念佛的,就是這一句佛號以外、你念十聲佛號裏頭,自己檢查一下,起多少貪嗔癡慢疑的雜念?如果拿十念、念十聲佛號中間裏頭,都沒有任何一個雜念過來,差不多可以談心境的修定了。乃至最後這個佛號也不起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出來了,就是佛號的那一念的境界淨念相繼,永遠就是這一念,不管生理的變化——這個叫念住,可以達到初禪,就有點相像了,千萬註意噢!所以大傢坐在那裏,一天到黑,有些人尤其是我們這裏我們同學們都是在那裏幹靠啊,那裏熬腿啊,真幹靠啊!在那熬腿、硬熬,心理上沒有註意,那就不可以。
   當然我們這裏修持的同學們,在心理上多用一分功,你的色陰、生理馬上就變化、就轉。因為色陰這個身體呀,我們這個身體是心識的“相分”,是它的相分。所以你心理的見解轉了,見分一轉呢相分跟着就轉,你用不着修氣脈。見分轉了,相分當然轉。所以常常同學們問氣脈、問功夫,經常問。這個等到我有空一點嘛,就跟你們談談;沒有空的時候經常幾句話,好像說駡你們、呵斥你們——不是呵斥你們,不要在那裏轉。你不懂,受了呵斥在那裏也不懂:多在心地法門下功夫。我們千萬註意噢!每一堂上課三界天人表同這個九十八結使表都要帶的。
   現在我們還是講滅盡定的道理。“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他說其他的普通一般的異生,其他的外道或者其他的人,不是正修禪定的,他不能夠把有頂心的,有頂心是什麽呢?就是暖、頂、忍,到了色界天的有頂天。換句話,有頂心在四禪八定裏頭是什麽定呢?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如果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呢,他的心、整個的心王及心所,心理所起思想這些狀態停止不了,所以沒有辦法入到滅盡定。必須要伏滅,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禪八定修到最高的有頂、有頂到了頂巔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修到了這個,還要丟掉,才能證入滅盡定。他說其他的異生、下界的衆生修的,不能夠做到這樣。
   再說滅盡定,“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他說這個定、滅盡定是羅漢果了,非常微妙。要證到“我空、法空”,大乘菩薩們。你要曉得大乘小乘用功禪定的路綫離不開四禪八定,是一樣哦。大乘小乘是用心不同、發心不同,功夫四禪八定是呆板的,這是共法。四禪八定都得不到,連兩個腿都降服不住,坐都坐不下來,然後思想心裏那麽亂,說自己懂了佛法,不犯妄語戒呀?這個妄語戒犯得更厲害哦!你以為自己沒有說過謊話,以為如此認為我在修行,心理上在犯妄語戒,很嚴重哦!
   所以他說大乘菩薩要證到“二空”,二空以後,後得智、“應後得”心所引發,才能夠進入滅盡定——修大乘菩薩道。要七地菩薩以上才能得滅盡定果,要註意。[此時引磬響]那麽快啊?真的啊?好像一下就到了有頂天。(一笑)
   ……下八地不是菩薩八地,也通菩薩八地。就是說,非想非非想處定是最高的定了,無色界到了頂點了。跟着下面四禪八定,這個八定,那麽要把……定境界不算究竟啊,修定是修因哦,你們打坐修定,那是指因,不是果位,得定也不算果位呦!果位是看你心理行為這個貪嗔癡慢疑見思惑等等斷除了多少,那叫果位,千萬註意。不要以為打坐坐得好,有人做到半空中可以坐着了,人可以腿盤起來空中坐着,這算得道得果位沒有?沒有。沒有得道。道在心中,在你這個見思惑、思想雜念、這個貪嗔癡慢疑習氣的轉變。所以我告訴你,善惡是非太分,還是欲界天的天人境界,還是瞋念沒有斷;到色界無色界以上,這個纔滅除了,衹能說滅除了善惡是非之念而已。你以為什麽是瞋心啊?這個都是瞋心,我看得慣、看不慣都是瞋念。這個我看不慣;這個壞人我不要看、不理他——瞋念,這是天人的瞋念,欲界天天人的瞋念。色界、無色界都沒有瞋了。
   所以呀,“下八地修所斷惑”這個貪嗔癡慢疑要怎麽樣轉變呢?不是你打坐就斷得了的,要修,要在行為上修。不在行為上修,斷不了的。修行、修正你心理的行為呀。要“修所斷惑”。
   “(其)中要全斷欲餘伏”,這個三界九地還剩餘下來有一點力量,或者斷了;然後才能夠開始進入滅盡定的境界。就是說從非想非非想以下這些人,要怎麽樣可以進入滅盡定呢?完全斷除了欲界的“餘伏”,欲界的等等的剩餘的習氣——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等等伏下去或者完全斷了,才能夠證入滅盡定的境界。
   他說:“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欲界裏頭見思惑的種性,尤其是兩種、二性,有兩個心理的種性,我們任何人有的,最繁復、最復雜,自己檢查不出來的。哪兩種啊?不善性及有覆性。
   不善,為什麽不直接講成“惡”呢?比惡又不同一點,惡性有時候自己心裏起個惡念,惡念還容易檢查到。好像並不是惡念,是“不善”,並不是善念。
   “有覆”,有蓋覆的心理,譬如昏沉了、散亂了、愛睡覺了,這都屬於蓋覆,蓋覆的心理。
   “不善及有覆二性”,蓋覆就是無明,把你遮住的。譬如我們還不講別的蓋覆,一般人學打坐,一坐起來就是睡眠、昏沉把你蓋覆住,初步的定都做不到,它把你遮住了。就是色身的業力,或者是有風了、或者有病了,體能不夠健康;或者坐得好好的,欲念發動了、各種動了,都給你蓋住了。
   “不善、有覆(的)二性”,這兩種種性——阿賴耶識種子的爆發“繁雜”,障礙了你的滅盡定。
   所以在欲界中的見思惑、無明不斷,說自己能夠已經到了羅漢果,我也常常聽人傢講;我碰到一個人,他說自己得了羅漢了。我說我沒有看見,我衹菜市場看見蘿蔔,沒有看見羅漢。——那麽容易呀?羅漢!要註意哦,不要狂妄啊。修行要老老實實。總而言之給大傢講,記住: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修行!不要狂妄。即使得了聖位的人……(捲十一終,玉樹臨風二校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唯識與中觀(一)唯識與中觀(二)唯識與中觀(三)唯識與中觀(四)唯識與中觀(五)唯識與中觀(六)
唯識與中觀(七)唯識與中觀(八)唯識與中觀(九)唯識與中觀(十)唯識與中觀(十一)唯識與中觀(十二)
唯識與中觀(十三)唯識與中觀(十四)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