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曾有一位傢境貧睏的大學生,堅持求學,這本是好事;然而當家庭出現變故,父親去世,弟妹年幼,他卻依然堅持要繼續深造讀研究生,母親無奈衹好去賣血。這位自私的學子遭到了許多人的鄙夷。求學的路如此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又何必係於一紙文憑,自己的深造卻要用母親的鮮血來灌溉,他卻能無動於衷,實在讓人不齒。
當兒女到了能夠自立的年齡便要開始回報父母,最起碼不要因為自己而加重父母的負擔。想要繼續學習,考慮一下自己的家庭狀況;要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先將父母安置好。父母或許會對你說,衹要對你好,我們願意付出我們的一切,不必為我們考慮太多。如果你用父母對你的愛給他們套枷鎖,又情何以堪? 當父母重病在床而斷然離去,在老人行將就木之時,將他對人世間最後的期冀扼殺,讓其以絶望之心離人生越來越遠,是對生命的大不敬。你可以離開父母,你可以奔赴遠方,但在離開傢之前一定要對年邁的雙親有個交代。
離開了父母,雖然對父母有所安頓,讓父母衣食無憂,但仍然要時時刻刻牽挂着父母,將對父母的愛心與孝心深係於懷,這纔是孝子。父母的衣食、起居、心情都應該是兒女牽挂在心的,不要讓牽挂成為父母對兒女的單相思。
隨着父母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兒女的依賴感也越來越強,失去了年輕力壯時的信心與豪氣,眼花了,腿腳不靈便了,甚至一些簡單的小事都會覺得自己做不好,此時兒女便成了他們可以依靠的大樹。
其實,當兒女懂得牽挂父母,當父母習慣依靠兒女,便是天地間最美麗的幸福。衹是,漂泊的我們牽挂父母遠不及留守的父母牽挂我們的多!
第二講 朋友之道:別奢求改變對方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嚮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
總有一點強過你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南先生說,“無友不如己者”並非指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你身邊的每一位朋友都有他的過人之處。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用其長而捨其短,便會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之處。
許多儒學典籍中將“無友不如己者”理解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未免有失偏頗;如此解釋,後面一句“過則勿憚改”則意義不連貫了。做人應謙遜自省,如果交友時衹關註他人哪裏不如自己而不自省,又怎能不斷完善自己?衹有將朋友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較,發現自身缺陷並及時改過,才能使自身的學問修養不斷完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