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全後魏文 》
捲十一
嚴可均 Yan Kejun
◎ 劉玄
玄,字聖公,舂陵載侯四世孫,光武族兄。莽末起兵,地皇四年為更始將軍,尋即位於氵育水上。建元更始,從宛北都洛陽,遷都長安。在位三年。降於赤眉,封長沙王,尋見殺。光武即位,遙封淮陽王。
◇ 到長安下詔大赦
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後漢·王莽傳下》)
◎ 李淑
淑,豫章人。更始時為博士,以諫忤旨係獄。
◇ 上書諫更始
方今賊寇始誅,王化未行,百官有司,宣慎其任。夫三公,上應臺宿;九卿,下括河海,故天工人其代之。陛下定業,雖因下江、平林之勢,斯蓋臨時濟用,不可施之既安。宜釐改制度,更延英俊,因纔授爵,以匡王國。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陳,尚書顯官,皆出庸伍,資亭長、賊捕之用,而當輔佐綱維之任。唯名與器,聖人所重。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萬分,興化緻理,譬猶緣木求魚,升山采珠。海內望此,有以窺度漢祚。臣非有憎疾以求進也,但為陛下惜此舉厝。敗材傷錦,所宜緻慮。惟割既往謬妄之失,思隆周文濟濟之美。(《後漢·劉玄傳》)
◎ 李軼
軼,字季文,南陽宛人。莽末,與從兄通擁光武起兵。更始即位,以為五威中郎將。明年,封舞陰王,鎮雒陽。後通款馮異,事露,朱鮪使人刺殺之。
◇ 報馮異書
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人。(《後漢·馮異傳》)
◎ 劉盆子
盆子,太山式人,城陽王章之後。更始三年,為樊崇等所擁立,改元建世。建武三年來降,以為趙王郎中。
◇ 下書劉聖公
聖公降者封長沙王,過二十日勿受。(《後漢·劉玄傳》「赤眉下書」)
◎ 王昌
昌,字郎,邯鄲人。詐稱成帝子子輿。更始元年,建號於邯鄲。明年,兵敗伏誅。
◇ 移檄州郡
製詔部刺史、郡太守曰:「朕,孝成皇帝子子輿者也。昔遭趙氏之禍,因以王莽篡殺,賴知命者將護朕躬,解形河濱,削跡趙、魏。王莽竊位,獲罪於天,天命漢,故使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擁兵徵討,出入鬍、漢。普天率圭,知朕隱在人間。南嶽諸劉,為其先驅。朕仰觀天文,乃興於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趙宮。休氣薫蒸,應時獲雨。蓋聞為國,子之襲父,古今不易。劉聖公未知朕,故且持帝號。諸興義兵,鹹以助朕,皆當裂圭,享祚子孫。已詔聖公及翟太守,亟與功臣詣行在所。疑刺史、二千石皆聖公所置,未睹朕之瀋滯,或不識去就,強者負力,弱者惶惑。今元元創痍,已過半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詔書。」(《後漢·王昌傳》)
◎ 盧芳
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詐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莽末起兵,更始入長安,徵為騎都尉,使鎮撫安定以西。更始敗,自為上將軍西平王,匈奴立以為漢帝。建武十二年亡入匈奴,十六年來降,立為代王。後復叛出塞,留匈奴十餘年,病死。
◇ 上疏謝封代王
臣芳過托先帝遺體,棄在邊陲。社稷遭王莽廢絶,以是子孫之憂,所宜共誅,故遂西連羌戎,北懷匈奴。單於不忘舊德,權立救助。是時兵革並起,往往而在。臣非敢有所貪覬,期於奉承宗廟,興立社稷,是以久僭號位,十有餘年,罪宜萬死。陛下聖德高明,躬率衆賢,海內賓服,惠及殊俗。以附之故,赦臣芳罪,加以仁恩,封為代王,使備北藩。無以報塞重責,冀必欲和輯匈奴,不敢遺餘力,負恩貸。謹奉天子玉璽,思望闕庭。(《後漢·盧芳傳》)
◎ 隗囂
囂,字季孟,天水成紀人。少仕州郡。莽篡位,以為騎都尉,遷七公士。地皇末,逃歸,起兵,自稱上將軍,略定隴西。更始二年,徵為右將軍,遷御史大夫。明年,逃歸。建武二年,鄧禹承製以為西州大將軍。六年,勒兵拒命。七年,公孫述以為朔寧王。九年,病死。
◇ 與諸將盟
凡我同盟三十一將,十有六姓,允承天道,興輔劉宗。如懷姦慮,明神殛之。高祖、文皇、武皇,俾墜厥命,厥宗受兵,族類滅亡。(《後漢·隗囂傳》)
◇ 移檄告郡國
漢復元年七月己酉朔己巳,上將軍隗囂、白虎將軍隗崔、左將軍隗義、右將軍楊廣、明威將軍王遵、雲旗將軍周宗等,告州牧、部監、郡卒正、連率、大尹、尹、尉隊大夫、屬正、屬令:故新都侯王莽,慢天地,悖道逆理。鴆殺孝平皇帝,篡奪其位。矯托天命偽作符書,欺惑衆庶,震怒上帝。反戾飾文,以為祥瑞。戲弄神,歌頌禍殃。楚、越之竹,不足以書其惡。天下昭然,所共聞見。今略舉大端,以喻吏民。蓋天為父,地為母,禍福之應,各以事降。莽明知之,而冥昧觸冒,不顧大忌,詭亂天術,援引史傳。昔秦始皇毀壞謚法,以一二數,欲至萬世,而莽下三萬六千歲之歷,言身當盡此度。循亡秦之軌,推無窮之數。是其逆天之大罪也。分裂郡國,斷截地絡。田為王田,賣買不得。規錮山澤,奪民本業。造起九廟,窮極圭作。發塚河東,攻劫丘壟。此其逆地之大罪也。尊任殘賊,信用姦佞,誅戮忠正,覆案口語,赤車奔馳,法冠晨夜,冤係無辜,妄族衆庶。行炮烙之刑,除順時之法,灌以醇醯,裂以五毒。政令日變,官名月異,貨幣歲改,吏民昏亂,不知所從,商旅窮窘,號泣市道。設為六管,增重賦斂,刻剝百姓,厚自奉養,苞苴流行,財入公輔。上下貪賄,莫敢檢考。民衆挾銅炭,沒入鐘官,徒隸殷積,數十萬人,工匠饑死,長安皆臭。既亂諸夏,狂心益悖,北攻強鬍,南擾勁越,西侵羌戎,東摘貊。使四境之外,並入為害,緣邊之郡,江海之瀕,滌地無類。故攻戰之所敗,苛法之所陷,饑饉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萬萬計。其死者則露屍不掩,生者則奔亡流散,幼孤婦女,流離係虜。此其逆人之大罪也。是故上帝哀矜,降罰於莽,妻子顛殞,還自誅刈。大臣反據,亡形已成。大司馬董忠,國師劉歆,衛將軍王涉,皆結謀內潰。司命孔仁,納言嚴尤,秩宗陳茂,舉衆外降。今山東之兵二百餘萬,已平齊、楚,下蜀、漢,定宛、洛,據敖倉,守函𠔌,威命四布,宣風中嶽。興滅繼絶,封定萬國,遵高祖之舊製,修孝文之遺德。有不從命,武軍平之。馳使四夷,復其爵號。然後還師振旅,弓臥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庶無負子之責。(《後漢·隗囂傳》)
◇ 下杜林令
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諸侯所不能友。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今且從師友之位,須道開通,使順所志。(《後漢·杜林傳》)
◇ 上書討蜀
三輔單弱,劉文伯在邊,未宜謀蜀。(《後漢·隗囂傳》)
◇ 復上書止討蜀
蜀道危險,棧閣賤絶,丈尺之地,側不得通。述性嚴酷,上下相患,須其罪惡孰著,大呼響應之勢也。(袁宏《後漢紀》五)
◇ 上疏謝罪
吏人聞大兵卒至,驚恐自救,臣囂不能禁止。兵雖有大利,不敢廢臣子之節,親自追還。昔虞舜事父,大杖則走,小杖則受。臣雖不敏,敢忘斯義?今臣之事,在於本朝,賜死經,加刑則刑。加遂蒙恩,更得洗心,死骨不朽。(《後漢·隗囂傳》,又見袁宏《後漢紀》五,有刪節。)
◎ 方望
望,平陵人。隗囂起兵,聘為軍師。更始二年,囂將應徵,以書辭謝而有年,立前孺子劉嬰為帝,自為丞相,敗死。
◇ 說隗囂
足下欲承天順民,輔漢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陽,王莽尚據長安,雖欲以漢為名,其實無所受命將何以見信於衆乎?宜急立高廟,稱臣奉祠,所謂「神道設教」,求助人神者。且禮有損益,質文無常。削地開兆,茅茨土階,以致其肅敬。雖未備物,神明其捨諸。(《後漢·隗囂傳》)
◇ 辭謝隗囂書
足下將建伊、呂之業,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創,英雄未集,以望異域之人,疵瑕未露,欲先崇郭隗,想望樂毅,故欽承大旨,順風不讓。將軍以至德尊賢,廣其謀慮,動有功,發中權,基業已定,大勳方緝。今俊並會,羽翮比肩,望無耆之德,而猥托賓客之上,誠自愧也。雖懷介然之節,欲潔去就之分,誠終不背其本,貳其志也。何則?范蠡收責句踐,乘偏舟於五湖;咎犯謝罪文公,亦逡巡於河上。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乞身,望之無勞,蓋其宜也。望聞烏氏有竜池之山,微徑南通,與漢相屬,其傍時有奇人,聊及閑暇,廣求其真。願將軍勉之。(《後漢·隗囂傳》,「更始二年,遣使徵囂。囂將行,方望以為更始未可知,固止之,囂不聽。望以書辭謝而去」。又見袁宏《後漢紀》,小異。)
◎ 方陽
陽,望弟。
◇ 說樊崇等
更始荒亂,政令不行,故使將軍得至於此。今將軍擁百萬之衆,西嚮帝城,而無稱號,名為群賊,不可以久。不如立宗室,挾義誅伐。以此號令,誰敢不服?(《後漢·劉盆子傳》,「方望弟陽,怨更始殺其兄,乃逆說崇等」。又見袁宏《後漢紀》三,有刪節。)
◎ 張玄
玄,為隗囂客。建武六年,梁統使人刺殺之。
◇ 為隗囂遊說河西
更始事業已成,尋復亡滅,此一姓不再興之效。今即有所主,便相係屬,一旦拘製,自令失柄,後有危殆,雖悔無及。今豪傑競逐,雌雄未决,當各據其土宇,與隴、蜀合衆,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後漢·竇融傳》,「囂使辯士張玄遊說河西」)
◎ 公孫述
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人。哀帝末為太子捨人,稍增秩為郎。後補清水長,兼攝五縣。莽天鳳中,遷導江卒正。更始初,自稱輔漢將軍、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尋稱蜀王。建武元年僭位,國號成,建元竜興。在位十二年,敗死。
◇ 詔李業
業起則授大位,不起則賜鴆。(袁宏《後漢紀》三,「述素聞業名,欲以為博士。辭疾不起。乃遣大鴻臚尹融奉詔持鴆」。)
◎ 李熊
熊,為蜀郡功曹。公孫述建號,德行大司徒。
◇ 說公孫述
方今四海波蕩,匹夫橫議。將軍割據千裏,地什湯、武,若奮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業成矣。宜改名號,以鎮百姓。(《後漢·公孫述傳》,「功曹李熊說述,於是自立為蜀王」。)
◇ 復說公孫述
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兵所屠滅,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裏,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𠔌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關之口地方數千裏,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今君王之聲,聞於天下,而名號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後漢·公孫述傳》,「李熊復說述。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為天子,號成傢,色尚白。建元曰竜興元年」。)
◎ 荊邯
邯,平陵人。仕公孫述為騎都尉。
◇ 說公孫述
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廢也。昔秦失其守,豪傑並起,漢祖無前人之跡,立錐之地,起於行陳之中,躬自奮擊,與項羽戰,大小百餘,兵破身睏者數矣。然猶不止,故軍敗復合,創愈復戰。何則?前死而成功,逾於卻就於滅亡也。隗囂遭遇運會,割有雍州兵強士附,威加山東。遇更始政亂,復失天下,衆庶引領,四方瓦解。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師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今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使西州豪傑鹹居心於山東,發間使西州豪傑鹹居心於山東,發間使,召攜貳,則五分而有其四;若舉兵天水,必至沮潰,是則然矣,天水既定,則九分而有其八。陛下以梁州之地,內奉萬乘,外給三軍,百姓愁睏,不堪上命,將有王氏自潰之變。臣之愚計,以為宜與漢和親。不者,當及天下之望未絶,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袁宏《後漢紀》六,《後漢·公孫述傳》)
昔湯以七十裏王天下,文王方百裏臣諸侯。其次漢祖,敗而復徵,傷瘳復戰,故能擒秦亡楚,以弱為強。況今地方數千,杖戟百萬,天下之心,未有所歸,不東出荊門,北陵關隴,與之進取,則王業不全,子孫不久安也。(《華陽國志》五)
◎ 楊春卿
春卿,廣漢新都人。為公孫述將,述平自殺。(案:《馬援傳》,「楊廣字春卿」。《隗囂傳》,「楊廣,上圭阝人。囂起兵,以為右將軍。更始三年,囂自長安逃歸,以為大將軍,鎮西城。建武八年,死於圍城中」。今據《楊厚傳》,則囂將楊廣與此為兩人。抑範史誤分也?疑莫能明。)
◇ 臨命戒子統
吾綈帙中有先祖所傳秘記,為漢傢用,爾其修之。(《後漢·楊厚傳》)
◎ 楊厚
厚,字仲桓,春卿孫。永初中,除中郎,免歸。永建中。拜議郎,三遷至侍中。及梁冀擅權,謝病歸。歷質帝,桓帝,徵不至。元嘉末卒,年八十二,私謚曰文父。(《華陽國志》十中作「楊序,年八十三,詔謚曰文父」。)
◇ 災異對
諸王子多在京師,容有非常,宜亟發遣,各還本國。(《後漢·楊厚傳》,「安帝永初二年,太白入北斗。洛陽大水,鄧太後使中常侍承製問之,厚對以為」雲雲,「太後從之」。又見《續漢·天文志中》註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捲十六 | 捲十七 | 捲十八 | 捲十九 | 捲二十 | 捲二十一 | 捲二十二 | 捲二十三 | 捲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