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事本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八上半捲原闕
楊仲良 Yang Zhongliang
太宗皇帝受位(原闕)
秦王事跡
建隆元年,授廷美嘉州防御使。二年,遷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乾德二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寶六年,加檢校太保、侍中、京兆尹、永興軍節度使。太宗即位,加中書令、開封尹,封齊王,又加檢校太師。從徵太原,進封秦王[1]。
太平興國五年十一月壬寅,契丹寇雄州。丙午,以秦王廷美為東京留守。壬子,發京師[2]。太子太保趙普奉朝請纍年,盧多遜益毀之[3],鬱鬱不得志。普子承宗娶燕國長公主女。承宗適知潭州,受詔歸闕,成婚禮。未逾月,多遜白遣歸任,普由是憤怒。會如京使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詔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姦變。』退復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幸所沮。』因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並發金匱,遂大感悟,即留承宗京師。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4],以普為司徒兼侍中。始,太祖傳位於上,昭憲顧命也。或曰: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上復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上即位,亟命廷美尹開封,德昭授貴州防御使,實稱皇子,皆緣昭憲及太祖意也。德昭既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絶,廷美始不自安,浸有邪謀。他日,上嘗以傳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耶?』於是普復入相,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得罪,則普為之也。
王禹稱《遺事》雲:太祖孝於太後,友愛兄弟,曠古未有。萬機之暇,召晉王、秦王。秦王,上弟也。宣祖第三子名廷美,亦杜後所生。今本傳言王是太祖乳母所生,非也,其有旨哉?及皇子南陽王德昭、東平王德芳,皆上子也。及皇姪、公主等共宴太後閣中。酒酣,上白太後曰:『臣百年後傳位於晉王,令晉王百年後傳位於秦王。』後大喜,曰:『吾久有此意,而不欲言之。吾欲萬世之下,聞一婦人生三天子,不謂天生孝子,成吾之志;令晉王、秦王起謝之。既而後謂二王曰:『陛下自布衣事周室,常以力戰圖功,萬死而遇一生,方緻身為節度使。及受天命,將逾一紀,無日不徵,無月不戰,歷盡艱危,方成帝業。汝輩無勞安坐,而成丕緒,豈不知幸乎?後各不得有負陛下。吾不知秦王百年後將付何人?』秦王曰:『願立南陽王德昭。』後又喜曰:『是矣,是矣。然則陛下有此意,吾料之,亦天意也。他日各不得逾,逾者罪同大逆,天必殛之;上又令皇子德昭謝皇太後。太後又謂上曰:『可與吾呼趙普來,令以今日之約作誓書,與汝兄弟傳而收之。仍令擇日告天地、宗廟。陛下可以行之否?』上即時如太後旨,召趙普入宮,令製文。普辭以素不能為文,遂召陶𠔌為文。別日,令普告天地、宗廟,而以誓書宣付晉王收之。上崩,興國初,今上立書付秦王收之。後秦王謀不軌,王幽死。書後入禁中,不知所之。上子南陽王尋亦坐事,逼令自殺,傳襲之約絶矣。按:禹稱《遺事》既與國史不同,要不可信。然廷美尹開封,德昭授貴州防御使,頗與太祖傳位之跡略同。恐昭憲及太祖意或如此,故司馬《記聞》亦云太後欲傳位二弟。蓋當時多有是說也。今兩存之。所云趙普請使陶𠔌草誓書,轉以相付,則必不然,今不取之。秦王既幽死,誓書收入禁中,南陽王尋亦坐事,令自殺,此尤誤。不知德昭自殺乃太平興國四年八月,德芳死乃六年三月,而廷美七年三月始罷開封尹也。大抵《遺事》言多鄙近,不似禹稱,故不可據信,然亦不可全棄也。兩存其說,則祖宗盛德,自著後世,必知其誣矣。又云:廷美乃祖宗母弟,則於昭憲顧命時已辨之。江休復《嘉祐雜志》雲:祖宗□□各相去十數歲生。與《遺事》略同,定明當時多有是說也。
壬子,秦王廷美乞班趙普下。從之。
七年三月,或告秦王廷美與左右謀,欲以此時竊發,若不果,則詐稱病於府弟,候車駕臨省,因作亂。上不忍暴其事。癸卯,罷廷美開封尹,授西京留守。壬子,賜秦王廷美襲衣、通犀帶,錢千萬緡[5],絹、采各萬匹,銀萬兩,西京甲第一區。又賜留守判官閻矩、河南府判官王通錢一百萬。
四月壬戌,詔樞密使曹彬餞秦王廷美於瓊林苑,始赴西京。以如京使柴禹錫為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翰林副使楊守一為東上閤門使,充樞密都承旨。守一,即守素也,與禹錫同告秦王廷美陰謀事,故賞之。乙醜,左衛將軍、樞密承旨陳從信罷為左衛將軍,皇城使劉知信為右衛將軍,弓箭庫使惠延真為商州長史,禁軍列校皇甫繼明責為汝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定人王榮責為濮州教練使,皆坐交通秦王廷美及受其燕犒也。榮未行,或又告榮常與廷美親吏狂言『我不久當得節帥』[6],遂削籍流海島。趙普既復相,盧多遜益不自安。普屢諷多遜令引退,多遜貪權固位,不能自决。會普廉得多遜與秦王廷美交通事,遂以聞。上怒。戊辰,責授多遜兵部尚書,下御史獄。捕係中書守當官趙白、秦府孔目官閻密、小吏王繼勳、樊德明、趙懷祿、閻懷忠等,命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學士扈蒙、衛尉卿崔仁冀、膳部郎中知雜事滕中正雜治之。多遜自言:纍遣趙白以中書機事密告廷美。去年九月中[7],又令趙白言於廷美雲:『願宮車晏駕,盡力事大王。』廷美又遣樊德明報□多遜受之[8]。閻密初給事廷美左右,上即位,補殿直,仍隸秦王府,恣橫不法,言多指斥。王繼勳,廷美尤親信之,嘗使求訪聲妓。繼勳怙勢取貨,贓污狼籍。樊德明素與趙白遊處,多遜因之以結廷美,廷美又纍遣趙懷祿私召同母弟軍器庫副使趙廷俊與語。閻懷忠嘗為廷美遣詣淮海王俶求犀玉帶、金酒器。懷忠受俶私遺白金百兩、金器、絹扇等。廷美又嘗遣懷忠賫銀碗、錦采、羊酒詣其妻父御前忠佐馬軍都軍頭開封潘潾營燕軍校,至是皆伏罪。丙子,詔文武常參官集議朝堂。太子太師王溥等七十四人奏多遜及廷美顧望咒咀,大逆不道,宜行誅滅,以正刑章。趙白等請處斬。丁醜,詔削奪多遜官爵,並傢屬流崖州;廷美勒歸私第;趙白、閻密、王繼勳、樊德明、趙懷祿、閻懷忠皆斬於都門之外,籍入其傢財。詔秦王廷美男女等宜正名,呼貴州防御使;德恭等仍為皇姪;皇姪女適韓氏,去雲陽宮主之號;右監門將軍韓崇業降為右千牛衛率府率、分司西京,仍去駙馬都尉之號,並發遣往西京,就廷美安泊。中書捨人李穆與盧多遜雅相親厚,秦王廷美之為西京留守,其朝辭笏記,又穆所草也。言事者劾奏之。壬午,責授司封員外郎。著作佐郎劉錫知糧料院,擅以米數十斛藉秦王廷美。丁亥,上召錫詰之,錫頓首稱死罪。上怒,命左右批數千,委頓而止。
五月癸巳,貶西京留守判官閻矩為涪州司戶參軍,前開封府推官孫嶼為融州司戶參軍,皆秦王廷美官屬,坐輔導無狀也。趙普以秦王廷美謫居西洛非便,教知開封府李符上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丙辰,降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命崇儀副使閻彥進知房州,監察御史袁廓通判州事,各賜白金三百兩。
八年正月壬戌,上乳母陳國夫人耿氏卒,涪陵縣公廷美之母也。
雍熙元年,涪陵縣公廷美至房州,頗自咎責,因憂悸成疾而卒。正月丁卯,房州以聞。上嗚咽流涕,謂宰相曰:『廷美自少剛愎,長益兇惡。朕以同氣至親,不忍寘之於法,俾居房陵,冀其思過。中心念之,未始暫忘。方欲推恩復舊,遽茲殞逝,痛傷奈何?』因悲泣,感動左右。乃詔追封廷美為涪王,賜謚曰悼,為發哀成服。其後從容謂宰相曰[9]:『廷美母陳國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後出嫁趙氏,生軍器庫副使廷瀎朕以廷美故,令廷俊屬鞬左右,廷俊泄禁中事於廷美。日者西池竊發之謀,若命有司窮究,則廷美罪不容誅。朕止令居守西洛,而廷美不悔過,益怨望,出不遜語,始命遷房陵,以全宥之。至於廷俊,亦不加深罪,但從貶黜。朕於廷美,蓋無負矣;言訖,為之惻然。李昉對曰:『涪陵悖逆,天下共聞。西池禁中事,若非陛下委麯宣示,臣等何由知之?』
四月癸未,以涪悼王子德恭為峰州刺史,德隆為瀼州刺史,優其供贍,令勿失所。宋琪曰:『悖逆子孫,前代罕有存者。陛下睦親推慈,捨罪恤孤,足以感動天地矣;
雍熙二年正月[10],以峰州刺史德恭為左武衛大將軍、判濟州,封安定侯;瀼州刺史德隆為右武衛大將軍、判沂州[11],封長寧侯,諸弟皆隨赴治所,令高品衛紹欽送往常俸外,歲給錢三百萬,以充公費。命起居捨人韓檢、右補闕劉蒙叟分為二州通判。上臨遣之,曰:『德恭等始歷郡政,善裨贊之。苟有闕失而不力正,止罪爾等;
至道三年三月,真宗即位。五月戊戌[12],追復皇叔涪王廷美西京留守兼中書令、秦王。鹹平二年閏三月[13],詔擇汝、鄧間地改葬秦悼王。
校勘記
[1]自『建隆元年』至『進封秦王』共八十六字原本闕一頁,為空白。為便於讀者參閱,茲榷宋史﹒宗室﹒趙廷美傳》略作補充。
[2]『太平興國五年』至『發京師』共三十三字原本闕,據《長編》捲二十一補。
[3]『太子太保』至『盧多遜』共十四字原本闕,據《長編》捲二十三補。
[4]辛亥按:此承上文之闕,為太平興國六年九月之辛亥。
[5]千萬《長編》捲二十三作『十萬』。
[6]當得原本脫『得』字,據《長編》捲二十三補。
[7]去年九月中原本作『去年廷美九月中』,『廷美』二字為衍文,茲據《長編》捲二十三刪。
[8]廷美又遣樊德明報□多遜受之按:此句脫誤甚多,故文意不通。《長編》捲二十三作『廷美又遣樊德明報多遜雲:「承旨言正會我意,我亦願宮車早晏駕。」私遺多遜弓箭等。多遜受之。』
[9]從容謂宰相原本『從』與『謂』間標註:『下闕六字』,與《長編》對照,實僅闕一『容』字,今據《長編》捲二十五補。
[10]雍熙二年正月《宋史》捲二四四《趙德恭傳》,德恭知濟州在雍熙元年十二月。
[11]沂州《長編》捲二十七:『雍熙三年春正月戊寅,德彝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判沂州。』與此說不同。
[12]五月戊戌此條未見《長編》有載。按:《長編》四月戊戌,始見群臣於崇政殿西序。戊戌為四月初四,則本年五月不可能有『戊戌』日。
[13]鹹平二年原本作『鹹平元年』,誤。鹹平元年無閏三月。其事在鹹平二年閏三月丙戌。茲據《長編》捲四十四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歐陽守道序 | 四庫未收書提要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一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三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四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五下半捲原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六(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七(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八上半捲原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九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一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二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三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四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五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六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七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九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