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      许华 Xu Hua

  如果说从俄国人手中收复伊犁仅仅是有战胜的希望,而不能说有绝对的把握,“胜仗败约”之说略为勉强,那么,三年之后的中法战争,则是中外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胜仗败约。并且,胜仗的主要功绩仍在左宗棠,而李鸿章又是败约的主角。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殖民军不远万里侵略清朝“藩邦”越南、并进而侵犯中国本土所激发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晚清中兴由左宗棠时代进入李鸿章时代的一个
  重要转折,即晚清中兴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的很多军事、外交、政治问题都与此密切相关。这场战争的军事胜利,迎来了其后的十年安宁;这场战争的政治和外交失败,也酝酿出甲午战争及其惨败。
  早在18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制定并实施了变越南为“法兰西东方帝国”的行动计划。1859年,法军攻占越南南部,并于1862年逼迫阮福时王朝签订了第一次《西贡条约》。法国企图利用该条约从湄公河进入中国内地,因河道航行困难未能得逞。
  1871年,法国考察发现,通过红江(今红河)可进入云南。被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普法战争打败的法国人,急于在东方世界挽回面子和战争损失。1873年11月,法国远征军向越南北部发起进攻。法国官员叫嚣:法国必须占领越南北坼这个理想的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受越南政府的邀请,广西原天地会义军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率黑旗军1000多人救援,在河内大败法军。
  但由于越南国王去世,新政府在法方的诱逼下于1874年3月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割断与中国的联系。【与中国1861年的北京政变很相似。】1882年3月,法国再次进攻北坼,越南国主谴使臣入中国求援,在天津哀求李鸿章长达半年多时间,李都无动于衷。二使臣痛哭而归。1883年4月,清廷命李鸿章速赴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李借口往上海统筹全局,不赴任。【甲午惨败的前兆渐显。】
  1884年2月,法国当局将侵越军增补到1.7万人,准备进攻清军据守战略要地北宁。清廷十分惊恐,不断谕饬挑选得力将领加强防备。到战役前夕,清军共58营,2.4万人。中法双方各有优势,旗鼓相当。法军经过一个月准备,于3月7日开始水陆并进。先利用海军声东击西,从清军薄弱环节攻破防线。清军消极防御、调度失措,岑毓英等不战而逃。清军在中法战争初期的主力决战中失败,法军控制了红河三角洲,利用海军机动性对中国形成大面积威胁。
  慈禧太后对根源于主和派的战事失利极为恼怒,将恭亲王等一班主和内阁罢免,拿问徐延续等治罪,让相对主战的醇亲王奕寰、庆亲王奕 进入军机,调湖南巡抚潘鼎新任广西巡抚,命随左宗棠回京三将之一的王德榜招募定边军8营出关增援,启用张之洞大力举荐的老将、原广西提督冯子材。
  法国为修整军队和控制新侵占的北坼地区,让一个权限很低的海军中校绕道天津税务司德璀琳(德国人),与北洋大臣李鸿章联系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清廷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西南各省;立即将英法公使曾纪泽调回。法方还以不及早签约将要求赔偿法国军费、占领抵押进行威胁。李鸿章大力促使清廷接受这些条件,并于5月11日与该法国人签约。
  这时,左宗棠正在从南京赴京入见的途中。他得知条约一事后立即上奏反对:
  “法人得陇望蜀,势有固然……吾华何能高枕而卧?若各国从而生心,如俄人垂涎朝鲜,英人觊觎西藏,葡萄牙据澳门,鹰眼四集,圜向吾华,势将括糠及米,何以待之?此固非决计论战不可也……法人欺弱畏强,实躁急而畏难。近时国内党羽纷争,政无专主。吾华果示以力战,持之期年,彼必自馁。况且虚悬客寄之师,劳兵数万里之外,势难持久,此议和之应从患也。”
  他主动请缨督师,甚至立下军令状:“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
  抵京后,左宗棠发现紫禁城内外风气萎靡,很不正常,便联合主战的醇亲王奕寰等舒张正气,其“胜固当战,败亦当战”的豪言壮语被舆论传扬,京城内外顿然豪气萌生。
  7月14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将军舰调驻马尾、基隆等地。李鸿章指示其亲信钦差大臣张佩纶【其职权近似于甲午战争中的丁汝昌】和船政大臣何如璋等【其职权近似于甲午战争中的旅顺“隐帅”龚照 】办理福建海疆事宜,严禁各港口防军阻止。
  8月5日,法军舰队突袭基隆,被淮系大将刘铭传率部击退,法军舰队主力转回马尾港。李鸿章不仅拒绝了张佩纶等的增援要求,还禁止其对已经向中国开战的法国舰队进行拦阻,听任其与外国舰船混杂在一起靠近中国舰队。更严重的是,张佩纶进而不顾将士们的反对,将中国舰队集中到一起——将士们非常担心出现三国时赤壁之战那样的“火烧连船”惨剧。
  8月23日下午2时,法舰对长期提心吊胆、高度警戒下疲惫不堪的清军发起突然袭击,左宗棠、沈葆桢千辛万苦创建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大多数海防炮台被毁。这就是著名的马江惨败。26日,在海军主力被一举摧毁之后,清廷当局不得不表态宣战。
  遭到如此巨大损失之后,李鸿章不以自己促成的国耻为耻,反而夸耀法军的胜利,说这证明中国海军不堪一击,只有议和。这种论调遭到左宗棠等的大力反击,慈禧太后认为左言之有理,并为其气概所鼓舞。在左宗棠的坚决要求下,清廷同意这位73岁的老将亲自到福建前线督师。
  王德榜在左宗棠的支持下,毅然克服淮系上司潘鼎新的不断阻挠,配合冯子材、刘永福等接连取得镇南关(今友谊关)大捷、谅山大捷和临洮大捷。清军将士乘胜追击,决心与越南义军一起,一举收复北宁、河内,把法军驱逐出越南。29日法军谅山大败之后,欧洲震惊。31日,法国茹费理政府垮台。
  不幸的是,当中国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终于扭转战局的时侯,李鸿章等在英国人赫德等的怂恿下,派出赫德手下的一个英国税务员金登干代表清朝政府,于4月4日在巴黎签订了《中法停战条约》。7日清廷便宣布停战。
  停战诏书飞抵前线,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等大为震惊和愤怒,纷纷表示反对,前线将士更是以剑砍地,冯子材、王德榜等纷纷上书请战,并要求处死议和者。
  但是,在列强的极力干预和上层主和势力的强大压力下,20日,李鸿章仍代表清廷签署了《中法天津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云南、广西各开放一处通商;中国日后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法军撤出基隆和澎湖。
  主和派把这个条约视为李鸿章的重大外交成就,因为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条约。李鸿章也因此进一步把持了晚清中国内政外交的大政方针。
  但更多的将士和历史学家认为,中法条约无疑是一系列大胜仗下的严重败约:中国不仅因此白白遭受侵略,白白损失了福建水师和福州船厂,伤亡了大量将士,耗费了大量军费和物资,还失去了“藩邦”越南,更深重摧毁了自己的海军和国防基矗
  中法条约签订后10日,左宗棠上疏复命,并以治病为由辞去一切官职。【余:左辞官错误!既知不战之害,更应坚持到底。辞职只能加快主和势力膨胀,主战力量则被削弱得更快。大厦将倾!黄:此端一开,豺狼虎豹蜂拥而入。】第二年9月5日(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极度悲愤中去世。他临终遗言:
  “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在临终前接连上疏,希望专设海防大臣,统一海防事权;特别强调“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建议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以资镇摄。【刘邦在《大风歌》中仰天长问:“安得猛士守四方?”;左宗棠至死不忘国家长治久安。“壮志未酬身先逝,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2)
内外交困(1)内外交困(2)
内外交困(3)借师助剿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