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乡在纸上:一个村庄的历史和命运   》 第11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1)      潦寒 Lao Han

  6
  我在一个雨天拜访了铁吨的父亲。我见到他时,他正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坐在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见我过去,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我问铁吨被杀前的一些情况,他只是嗫嚅地说,他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儿子被人杀了,案子一直没有破。他一直认为,铁吨是被和他嫂子通奸的那个男子杀的。
  我尽最大的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愤怒,倾心的和这个老人交谈。并且,把我童年经常躺在他炕上睡觉的事都和他讲了出来,他才慢慢地缓了过来,说了句"怎么活得越来越不如人"。泪,混浊的泪,从愁苦的眼角缓缓地淌了下来。
  "现在,我本想让大儿子书成给我端碗水喝,没有想到,书成又因为和一个神经病女人有关系,被关起来了。我养活了四个儿子,最后,连一个端水喝的人都没有。命呀!""我的命也够贱的,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为什么还能活着。儿子一个个都没有了,自己这条老命,还像狗一样的活着。"
  我觉得已无话可说。对于这个老人,我连安慰的话都想不出来,只能默默地,沉痛地愤怒地离开,虽然我走时的步伐是缓慢的,而心灵,有一种逃荒的感觉。
  7
  这件事,我一直都放不下,一连好长时间,我都思考痛苦这个词。我又读了一遍余华写的《活着》,想从他那里面读出一些生命的含义来。没有想到,我对比了铁吨父亲的命运和福贵的命运,竟然是惊人的相同。可见,命运与时代无关,痛苦与时代无关。
  我没有放弃追究痛苦这个词语的根源。《现代汉语词典》对痛苦一词的解释为"身体或精神上感到非常的难受"。我想了想,对这个笼统的解释深感不满。对于铁吨的父亲来说痛苦这个词用在他身上,觉得有些肤浅。他的痛苦,已经深植入心灵,在灵魂深处,有着一片烙伤的疤痕,一片火红的已停止淌血的伤疤,并且,被生活表象掩饰起来,以猪狗般的生存境遇,苟活着。虽然,有时他需要忍耐,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无奈。
  那个夜晚,我又整夜的没有睡,一直在想痛苦这个词汇,它除了肉体上、精神上这些早已被人们叫得变质的形体外,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识。我又开始反思铁吨的父亲的命运,先后从丧孙、丢儿媳、丧子、丧妻、被羞辱,忍受不公平……
  真正的痛苦源于心灵,归于麻木。当我彻彻底底地体味出这句话时,已感觉到我满脸是泪,哑然无声。
  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
  自由,意味着责任。
  --萧伯纳
  真话太珍贵了,所以我们需要说许多假话来保护它。
  --邱吉尔
  1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受教育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在多年的束缚下又进入一个自我解放的高潮。于是我从书本上学的多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牛郎织女》《孔雀东南飞》等类型的文章。老师在讲课文时,唾星四溅地鞭挞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白蛇与许仙的自由相爱的纯洁性和法海的无是生非。对爱情的讴歌和传统婚姻形式的蔑视,进而能引申为谁对自由恋爱发出不同意见就是封建意识在作祟,就是反对爱情的始作俑者,就是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恶势力,应当砸烂、倒掉,而且考卷上出现"雷峰塔象征着什么"的试题。如果回答是封建礼教,满分,否则,一律判错。
  有一次作文续写《牛郎织女》,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赵桂平开篇这样写道:"砰,砰,砰,三声枪响,象征着封建势力的王母娘娘被正义的子弹结果了狗命。"那种笔调,那种语气,哪里像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的作文,倒像是写对杀父仇人的战斗檄文。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情况下被老师们,被现行的教育形式灌输得一个个精神斗士一样。那时的小脑子把爱情幻想得纯洁无瑕、洁白如玉。如果能被一个人爱着,那种幸福感简直就是上了天堂。恰在那时校园内流行"汪国真诗歌热",情窦初开的孩子们在这种小情小调的主导下,情诗满天飞。黑板上、校园的墙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后来被曲解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私奔故,两者皆可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春风文艺出版社
第1节:序一:为责任而写作第2节: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第3节:高高的栗木门楼(1)
第4节:高高的栗木门楼(2)第5节:高高的栗木门楼(3)第6节:高高的栗木门楼(4)
第7节:高高的栗木门楼(5)第8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第9节:纸上的痛苦(1)
第10节:纸上的痛苦(2)第11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1)第12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2)
第13节:传统的覆灭(1)第14节:传统的覆灭(2)第15节:忍耐与善良(1)
第16节:忍耐与善良(2)第17节:与生俱来的高贵(1)第18节:与生俱来的高贵(2)
第19节:家乡的人命案(1)第20节:家乡的人命案(2)第21节:家乡的人命案(3)
第22节:在嬗变中没落(1)第23节:在嬗变中没落(2)第24节:在嬗变中没落(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