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让紫禁城流动起来:营销北京   》 第11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9)      李继诚 Li Jicheng

  在东京中野良子家中
  我们自然而然地谈到了人性和交往的道理。她说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只要他是真诚善良的人,你就该近距离接触,还要学会容忍朋友的小毛病。我说是的,宽容是交际中的"太极功",一招一式看似轻柔,却内蕴着以柔克刚的深厚功力。针尖对麦芒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宽容却能感动人心,化干戈为玉帛,变隔膜为亲近。这是一种不易达到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交际艺术,内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学原则。我们谈得很投机,俨然是知心朋友。我们都是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在这方面,有许多共同语言。我们相信,寒冬
  过去,就会春暖花开。最近,中日关系回暖,中日国家领导人圆满地实现了互访。我国前外交部李肇星部长在谈到中日关系时说"大道无遮拦"。良子,我们该乐观起来。你先后50多次访华,不愧为中日友好的"民间大使"。我要说一声:谢谢你!真由美。
  让传统与时尚握手
  我想强调的是,传统文化本身是世代传承的产物,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总是有所继承,又有所革新的。按照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说法,继承的一面叫做"通",革新的一面叫做"变",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辩证的结合。列宁指出:"只有确切通晓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造成的文化,只有改造这种以往的文化,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对沿袭已久的民间文化,也有个更新改造的问题。
  有一次,我去看北京高碑店的高跷,人物扮相中有男扮女装的丑婆子,看了总觉得不舒服。我让他们改,他们起初不愿意,说"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呀"。于是,我就请京剧院的化装师给他们设计了新的扮相,结果面貌一新,他们互相看着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后来这些踩高跷的农民在伦敦街头一亮相,就引来一片喝彩声,BBC还邀请他们去演播室做直播节目呢。
  如何守护住我们民族文化的命脉?我想,关键是让年轻人和我们一起行动。我们组织的活动,不仅有青年人,还要带上孩子,比如北京蓝天幼儿园艺术团、史家胡同小学文艺队、高碑店儿童高跷队,就是我们队伍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喜欢上了传统文化活动,事实上也承担起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神圣职责。另外,也要有点时尚的东西,我们带的"流动的紫禁城时装表演队"、"非凡女子民乐组合"、"红樱束女子鼓乐组合",玩的都是民族的东西,但糅进了现代手法和时尚的元素,显得英姿飒爽,充满青春的活力和动感。就像我们所要展示的北京和整个国家的形象: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既是沉静的,也是活泼的。
  新民乐走向国际
  实际上,社会不仅需要少数文化阶层欣赏的"阳春白雪"、新潮一族喜欢的前卫艺术,更需要大多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我国文艺理论家郭绍虞认为,艺术有两种美:一种是含蓄朦胧的美,如食橄榄,让人在咀嚼中回味;如游江南园林,九盘十八曲,别有洞天。还有一种是明了外露的美,如登西岳,望黄河如带,蜿蜒万里,了了分明;如临东海,波涛浩杳,尽收眼底。我觉得,前一种应该是"阳春白雪",后一种才是"下里巴人",才是大众艺术。
  通过文化节的实践,我明白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不是老百姓没有文化追求,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让老百姓喜爱的方式。一年一届的文化节在京城掀起了一个个欢乐的浪潮,先后有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同时也是旅游者,在我们北京的街头与北京的市民一起歌舞,一起娱乐,一起狂欢!这个节日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地球村村民的距离,也从时间上实现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时尚的对接。
  以人为本:零距离接触
  在我看来,旅游文化节就是北京市民自己的节日,他们是这个活动的主体。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这个活动的最高理念。
  尽管直接参与巡游表演的人不会太多,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是真正的参与者。这种户外的活动,不像剧场演出,台上表演台下看,在街头,在广场,大家是近距离接触,甚至是零距离接触,演员和观众一直在互动。观众站在都市大街的两边,强烈感应着巡游表演的情绪,欢呼叫好,拍手扭动,演的看的,完全融汇在欢乐的氛围、沸腾的场面之中,一起享受着快乐!我们在平安大街搞巡游时,东城区和西城区组织得非常好,他们安排了不少中学生站在主席团附近的区域里,孩子们见德国人来了,就用德语道一声好;见法国人来了,就用法语道一声好;见日本人来了,就用日语道一声好!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顿时拉近了我们和外国演员的距离。他们觉得我们中国真正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他们感到中国人平和善良,很好接近。不少演员会主动走过来,拉着孩子们照张相,交换纪念品,做短暂的路边交流。
  一次在平安大街巡游时,一个英国高跷手实在走不动了,就出列靠在墙根上小憩。他自己无法解开鞋带,队友又不在跟前,这时一个北京大妈走上去扶住他,还帮他解开打了死结的鞋带。这位高跷手第二次参加活动的时候,特意展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谢谢你中国"五个醒目的大字。
  英国高跷队在北京的每场演出中都打出这样的标语
  每次巡游演出结束后,我们都要组织外国团队深入北京的基层单位去演出,去接触普通的老百姓。有一年,我们到了工业大学,一直进入到学生宿舍去聊天,演员们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用餐,晚上又跟学生们一起联欢演出。还有一次,我们到了大兴县的梨花庄,一进村头,苏格兰的风琴团就被村里等候多时的腰鼓队包围了,村民们和苏格兰人混杂在一起,唱啊,跳啊,整个村子沸腾了!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说,他活了这么久,只见过两次外国人。第一次是小时候,日本鬼子进了村,抢了东西,临走还放火烧了村子。这次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外国人,给我们带来的是歌舞,是欢乐!看来世道真是变了!我们带外国戏下乡,让郊区的农民开了眼。有的村子要求村民至少要学会10句英语,有的还找二外的大学生进村给村民辅导英语。一次,法国的一个学生表演团体下乡时,他们的一个孩子生病了,村民们熬了鸡汤给他端去,好多人争着照顾这个学生。还有两个团员赶上过生日,村民知道了,就用乡下的生日礼仪为他们祝福。他们认为这是一生难忘的经历,回去后的第二年,这个团的人又搞了一个聚会,大家不约而同地穿上中国的服装,聚会时放了录像带,大家一起回忆美好的北京之旅。有个人拿出一个小本子给旅友看,上面贴满了从北京带回去的车票、购物票等;连普通的票券都成了珍贵的收藏品,可见他们对北京的印象是何等深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团结出版社
第1节:前 言(1)第2节:前 言(2)
第3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第4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2)
第5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3)第6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4)
第7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5)第8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6)
第9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7)第10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8)
第11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9)第12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0)
第13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1)第14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2)
第15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3)第16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4)
第17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5)第18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6)
第19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7)第20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8)
第21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19)第22节: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20)
第23节:走出去:北京风情舞动世界(1)第24节:走出去:北京风情舞动世界(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