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井开凿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原名洪涌井。这种外形呈“A”字形的塔式井架,自贡人称作“天车”。天车是一种木制井架,由杉木以竹篾绳捆扎连接成巨大的支架,耸立井口用于采卤、治井、淘井。
天车主体一般由数百根质轻、滤水性好、耐磨防蚀的杉木排列捆扎,组成若干外圆中空、从低到高逐渐收小的木柱。然后安装“天滚”滑轮,再配置各种构件。整座井架立放井口,不仅有很强的荷载能力,而且有很强的抗震和抗腐蚀能力。
天车是将地底深处盐卤采汲上来的提卤工具,一口盐井有一座天车,是自贡井盐文化典型的象征。自贡最早的天车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最初天车是独脚的,以后发展成两脚、三脚,天车的稳定性随之增强,天车也越来越高,达德井天车高达118米,创造了采卤井架的最高纪录。
自贡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上,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在19世纪到20世纪井盐生产鼎盛时期,自贡到处天车林立,雾气蒸腾,蔚为大观。20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保存完整的盐井有1000多口,天车也有近千座。
东源井位于自流井气田西端,坐落在自贡贡井区扇子坝大塘山。
因为井架是在山背后,在寻访它时我还费了一番周折。在跨过一片熬盐的灶房废墟后,沿着阶梯下到山腰,就看到了19世纪末凿成的东源井。只见工人们正在修理井具,那些家什看起来好像有了很长的历史。
东源井百多年来产卤不断,产卤的同时也产气,一到井口附近就能闻到浓烈的煤气味。天车下是一个正在生产的古老作坊,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手工制盐工艺。偏棚里遗留着明清至民国初年盛行的人力与畜力汲卤的木制大车,这些都已是历史的陈列品了。
在使用机械之前,采卤以人力与畜力为动力。因为畜力需要量巨大,据民国三年统计,自贡盐场有水火井960眼,推卤用牛就有两万头,这还不包括凿井、车水、运输及补充备用牛在内。遇有自然灾害发生时,破产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人比牛还多,市场上人力反比畜力的价格低廉,所以盐井不时雇用廉价工人进行人力汲卤。
东源井早在清咸丰年间开始创办,当时仅下好石圈子就停下了,直到清光绪十五年(1889),又由多股盐商合伙集资复淘加深,于1935年最终建成。在钻井过程中,一边钻井,一边生产,前后历时长达46年之久。完钻井深达到935.88米(现井深948.22米),获得了大量的天然气。
东源井是天然气井,井中有工匠发明的康盆采气技术。康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在古代和近代的低压天然气开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这样一个结构简单、设计精巧,功能多样的康盆采气装置,凝聚着勤劳先辈的智慧和巧思,在天然气开采中具有降压、安全、气水分离、排液、配气、方便作业等功能,可以边产气边采卤,甚至井下作业。
它的工作原理是,天然气从井筒喷出,进入康盆,体积膨胀,压力随之降低。康盆上小下大的截锥体形状,有利于天然气进入后的扩散与流动。由于井口静压的存在,天然气在康盆内降压后向周围窜流。因输气管连通康盆与灶房,而灶房位置高于井口地面,输气管形成从康盆至灶房方向向上的斜度,天然气与空气的密度不同引起压力差,使向康盆周围窜流的天然气因压力差而流入输气管。井口之上的空气从上碓臼进入康盆,避免了天然气从井口溢出。
随着灶房点火燃烧,使气体急剧膨胀,造成更大的负压。这种低于四周压力的负压,产生强大的抽吸力,加速了气体流动速度。空气从上碓臼进入康盆的量相应增加,同时从阴笕亦有少量空气进入康盆,空气的连续进入,天然气的持续喷出,一同在康盆中混合,形成强大的旋转状的混合气流,输气管成了气流的唯一通道,源源不断地流往灶房燃烧。
强大的气流使能量转换,动能增大,压能减少,这些都在康盆中出现了负差因素。压能进一步向动能转化,使天然气从井筒更畅通地流入康盆,同时配入更多的空气,并保证了天然气不从井口地表溢出,这就使康盆采气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