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记忆
参观的人多?眼下还是淡季呢
●故居某门卫
旅游旺季还得再过俩月,那时这所故居里每天都能进出好几百人,随时随刻这房子、院子里都人满为患。您说今儿个参观的人多,其实眼下还真是淡季,不信您过一阵儿再来,人多得保您吓一跳。
游客指名要来这里参观
●杨小姐(某旅行社导游)
纪晓岚故居是我们近两年才增加的旅游景点,原先知道的人并不多,后来主要是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播出,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常常是游客主动提出要到这里来参观,所以后来我们旅行社索性将这里作为老北京旅游线路的固定一站。
● 名家后代
老宅的保存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纪清远(纪晓岚第六代孙)
2000年年初,我偶然听说两广路要拓宽,一下子想到路边上的纪晓岚故居可能有"危险"。于是,我先向有关部门咨询,得到的消息是"的确计划要拆除"。我一下子就急了,不单单因为我是纪家后人,更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我决定要为老宅做些事情。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推土机随时可能动工。今天老房子还在,明天也许就会变成一堆瓦砾,我想只有跳过正规程序,直接向时任市长刘淇"上书"了,颇有点"人在刑场,刀下留命"的架势。当然,这么大一件事,光我一个人明显势单力薄,于是近十位专家、学者慷慨挥毫,在我的请愿信上签名。5月21日,刘淇市长收到信,并批示:"此处文物需要妥善保护,道路不必求直,能让则让。"这也就是后来两广路为纪宅拐的一个弯。
但整件事情还没有结束。纪宅的保存如愿以偿,但晋阳饭庄是否还应该在宅内营业呢?为此,我再次上书,重申了保护故居的意义,并建议将饭庄迁出,建立纪念馆,使之成为古迹研究基地和南城的文化亮点。这次的意见也再次得到了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的拥护,甚至宣武区政协主席郑文奇也同时提案建议将纪宅门前的公交车站东移,允许汽车在珠市口十字路口处调头,为即将建立的纪晓岚故居提供便利交通,创造良好环境。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纪晓岚故居景点。
● 游客语录
一位山西口音的游客(溜达了一圈,难以置信地):名气这么大的一个人,居然住面积这么小的一间房?
一位湖南口音的游客(站在门口,做探寻状):要买门票吗?不要钱的话,咱还真想进来看看,要钱就算了。
一位四川口音的游客(一进来就在大厅四处急切地寻找):烟袋呢?烟袋呢?那只大烟袋搁在哪儿啦?
一位南方口音的游客(在纪晓岚画像前):纪晓岚怎么这么瘦啊,也难怪,清官么,胖的那是和珅。
一位东北口音的游客(在纪晓岚雕塑前动情地高呼):纪大学士,我们看你来啦!
一位陕西口音的游客:原来纪晓岚不帅,电视上是假的!
● 政府声音
一个"弯"保了好几处文物
●马成(宣武区政府新闻中心工作人员)
当年,宣武区决定花大代价让两广路拐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两广路一线,纪晓岚故居是一处重点保护文物,除此之外还有三处,分别是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南角的京华印书局旧址、纪宅东边的德寿堂旧址和珠市口附近的基督教堂。出于对这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的综合考虑,两广路不惜在这里拐了个弯。
● 地理与人
纪晓岚(1724~1805),名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祖上在明永乐二年作为充实北方的大户,从南京迁来献县。为清乾嘉时期的大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总纂《四库全书》和撰著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闻名于世,后者以其故居内书斋命名,是其晚年追录见闻之作,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品中较著名的一部。
● 地名溯源
纪晓岚故居: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占地570平方米,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倒座",是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免费对公众开放。故居内设有展室,陈列当年纪晓岚曾用过的器物、诗文墨迹和阅微草堂中纪晓岚的旧物等,并对纪晓岚当年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和晚年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详细介绍。据沧州王敏之先生考证,纪晓岚在这所故宅居住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1岁到39岁)约计29年,后期(48岁到82岁)约计35年,前后共长达60余年。
新京报 Translate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