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媒体人许知远的青春自述: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荒原上的我们(2)
许知远 Xu Zhiyuan
到这里,我终于回到最初引用的T.S.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上了。作为上个世纪最杰出的诗人,艾略特极度尊崇传统。他认为,作家只有把自己放人一个历史体系中,与历史中的其他作家相比较,才具有某种意义。因此,他在1922年的《荒原》中,对于一战过后,整个西方弥漫的精神荒芜现象表现了极度地忧虑。他在这首不朽的长诗中,不断引用着圣经与各种神话,希望借助历史的伟大来拯救精神的空虚。
今天的我们处于更加严重的精神荒原之上。我将王朔、美女作家与网络写手们罗列在上面,正是表明,我们的时代与人类文明已经产生了怎样的断裂,这三者都是藐视历史与规范的典范。尽管,这种断裂绝非从今天开始,也无法立刻结束,但是,我只是想提醒普遍不安的读者们,还有一些可能是陈旧却更为激动人心的作品在等待我们去阅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海南出版社 |
|
|
目录 | 自序:46年之后 | 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啊 一(1) | 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啊 一(2) | 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啊 二 | 一条人文主义狗(1) | 一条人文主义狗(2) | 没有颜色的青春(1) | 没有颜色的青春(2) | 荒原上的我们(1) | 荒原上的我们(2) | 男人快乐原则(1) | 男人快乐原则(2) | 生于70年代(1) | 生于70年代(2) | 优雅的爱情到哪里去了(1) | 优雅的爱情到哪里去了(2) | 暧昧的怀旧 | 砸烂背后的眼睛 | 古登堡、互联网与资讯焦虑(1) | 古登堡、互联网与资讯焦虑(2) | 窥探者的狂欢节(1) | 窥探者的狂欢节(2) | 镜 子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