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记 》 我是湖南人 》
第11節:什麽是血性?(3)
王紀卿 Wang Jiqing
中國歷史上,因戰爭而發生人口遷移的大規模“填湖南”的事件多達七次。由此可以推想,湖南人的血統和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懂得了湖南人的歷史變遷,也就找到了湖南人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根源。三苗給湖南人留下了好鬥的種子和被壓迫者的反抗精神,開墾蠻荒之地的艱辛鍛煉了湖南人霸蠻的意志,屈原為湖南人提供了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從屈原那裏遺傳下來的貶官文化,經過歷代貶官的繼承和發展,在湖南形成了一種催動人們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
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就不難理解,湖南人為什麽自近代以來會將霸蠻的性格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糅合在了一起,構成湖南人所具有的血性,成為驅動大批湖南人成材的動力。
湖南人的血性不是說說而已。湖南的省會長沙,是一個充滿着血腥的城市。翻開中國的歷史,任何一次大的震蕩,都沒缺少長沙這個角色。但長沙在血雨腥風中始終昂揚着頭,長沙不承認自己的悲壯,喜歡別人恭維它的頑強。在這裏,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狂言:中國幸虧有個湖南,湖南幸虧有個長沙!毛澤東的那首《沁園春·長沙》,使長沙聲名遠揚。
長沙的頑強,數不勝數。
1179年,辛棄疾任長沙知府,時值金軍大舉南犯,山河破碎。辛棄疾發出了“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呼聲。長沙人用陌生的眼光疑惑地註視着這位文人——他能守住長沙嗎?事實說明,他率領“飛虎軍”抵抗金軍,成為維護南宋政權的重要軍事支柱。
1275年,元軍圍攻長沙。潭州軍民在李市的率領下,展開了一場悲壯的保衛戰。三千長沙的守軍大戰數萬元軍,百分之百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堅守了好幾個月,盼不到援兵,城池危在旦夕。李市端坐熊湘閣,令部將瀋忠將他的全家老少集中在一起,積薪焚屍,然後自刎而死。元軍雖然惱怒於長沙的頑強,但也懾於湖南人的勇猛,城破後,悉心安撫,約束士兵,不許濫殺無辜。
長沙之所以頑強,之所以不畏強暴,不怕流血,因為它是湖湘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地。有屈原,就會有賈誼,就會有王船山。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構成湖湘文化的基石。中國近代以譚嗣同和陳天華為代表的大批湖南志士或引頸就義,或投水自盡,就是三閭大夫的風範遺傳。
嶽麓書院進一步豐富了湖湘文化,這座千年書院,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就是清華、北大也難望其項背。幾乎三分之二的近代湖南志士從嶽麓書院畢業,或參加革命以後來此係統進修,或流連於它的邊緣受到熏陶。嶽麓書院北宋時就是中國的四大書院之一。四川綿陽人張軾在這裏執教,還專門跑到福建武夷山將他的好友朱熹請來,朱、張會講,一時轟動;朱張渡,愛晚亭,詩意盎然。最後朱熹也愛上瀟湘大地了,六十三歲還奔長沙而來,出任荊南路安撫使兼潭州知府。
有人說長沙的嶽麓山上盡是一些墳墓。而這座山之所以聲名遠播,就是因為這些墳墓。這些墳墓是國寶,其中安息的人物,是近代史上湖南所有的精英:黃興、蔡鍔、焦達峰、陳開新……
這裏不僅僅是革命者的歸宿,也是湖湘人物的出發點。“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一支支湘軍、一批批輓救清朝的中興名臣,如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燾、羅澤南……他們從嶽麓山下出發,將九州攪得天翻地覆。
如譚嗣同、唐纔常、熊希齡……他們從嶽麓山下出發,慨然北上,去從事維新變法。
一批批辛亥革命的元勳,如黃興、蔡鍔、宋教仁、劉道一、劉揆一、秋瑾、陳天華、焦達峰……他們從嶽麓山下出發,去從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而王闓運、楊度、譚延闓等人,也從嶽麓山下出發,要使君主立憲製奏出近代中國風采的交響。
一批批共産主義者,如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任弼時……在這裏學習、鍛煉、辯論、思索、探討,到湘江中流擊水,開創出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無論是共産黨還是國民黨中的傑出湖南人,無一不在長沙,在嶽麓山下、湘江之畔,接受湖湘文化的洗禮。近代湖南的仁人志士太多太多,他們都是湖南的驕傲,長沙的驕傲。
在清末亂世和隨後的革命年代,傑出的湖南人都是鬥士型的,如同外國小說中的牛虻。他們推崇意志力,主張人定勝天,做事喜歡講個人主動性,反對擺睏難講條件。所以,外省人又送給湖南人一句話:“湖南人天生就是打天下的主”。
有血性的湖南人自然是尚武的。他們崇尚的是武林中的俠者風範。黃興和蔡鍔身上,都有維護正義的俠氣。湖南人愛讀《刺客列傳》,愛讀武俠小說。少林寺在河南,武當山在湖北,湖南雖沒有武林名門正派的聖殿,卻成了全國最大的武術基地,基本上縣縣有武館,市市有武校。
湖南人的武功是否一流,沒有見過權威的鑒定。金庸筆下的洞庭派和衡山派,似乎武功未臻化境,行事也不很光明正大,但那衹是小說罷了。要說實在的情況,既然清末湘軍打仗也要靠拳腳和刀槍,而湘軍又是那麽善戰,湖南人的武功應該是說得過去的。不管怎麽樣,湖南人好習武、好從軍,是祖輩相傳的習慣,與外省人“好男不當兵”的觀念大不相同。瀋從文仿效托爾斯泰棄武從文,衹是一個特例。湖湘子弟應徵入伍,是一傢人的榮耀,往往要擺酒慶賀,在湖南人眼裏,當兵習武與考上重點大學同樣光榮。
湖南人的尚武精神主要是在軍隊中實現的。“無湘不成軍”的美譽絶非浪得虛名。從清末湘軍到民國的湘軍,直到革命的湖南人締造和指揮革命的軍隊,這個斷語得到了歷史的映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史記載了湖南人尚武精神的輝煌。毛澤東說過:“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無數湖南人跟着他打天下。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首批授予中將以上軍銜的高級指揮員中,十大元帥中湖南人占了三位,十位大將中湖南人占了六位。五十七位上將中,湖南人占了十九位,一百多名中將中,湖南人占四十五位。
打仗要流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因此,湖南人用鮮血書寫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壯麗的篇章。
譚嗣同用鮮血寫出了戊戌變法的慘烈,黃興、蔡鍔、宋教仁、陳天華、禹之謨、馬益福、劉道一、劉揆一、楊毓麟、焦達峰等湖南人,用鮮血書寫了推翻帝製、捍衛共和的麯折和艱辛,以至於有“廣東人革命,浙江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的說法。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任弼時、林伯渠、李富春、鄧中夏、李立三、何叔衡、陶鑄、鬍耀邦、郭亮、楊開慧、嚮警予等湖南人,為了建立新中國,有的嘔心瀝血,有的獻出了生命。近代以來的湖南,幾乎傢傢有烈士,人人有瘡疤。
戰爭與革命以流血為象徵,記載了湖南人的血性。戰爭年代過去很久了,湖南人已不再流血。但湖南人並沒有懈怠,沒有鬆垮,沒有在燈紅酒緑中浮躁,也沒有在安寧舒適中消沉。他們的血性仍在,仍然支撐着頑強拼搏的精神,驅使湖南人在和平的環境裏成纔,在非暴力的領域裏施展才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書海出版社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湖南少年歌 | 第3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 | 第4節:湖南人的尊嚴(1) | 第5節:湖南人的尊嚴(2) | 第6節:湖南人的尊嚴(3) | 第7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1) | 第8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2) | 第9節:什麽是血性?(1) |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 | 第11節:什麽是血性?(3) | 第12節:風水育人才(1) | 第13節:風水育人才(2) | 第14節:風水育人才(3) | 第15節:不重名利重功名(1) | 第16節:不重名利重功名(2) | 第17節:不重名利重功名(3) | 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 第19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2) | 第20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1) | 第21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 第22節:霸蠻和靈泛(1) | 第23節:霸蠻和靈泛(2) | 第24節:霸蠻和靈泛(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