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名傢宅院 》
從"隱於朝"到"隱於潮"
佚名 Yi Ming
● 民間記憶 參觀的人多?眼下還是淡季呢 ●故居某門衛 旅遊旺季還得再過倆月,那時這所故居裏每天都能進出好幾百人,隨時隨刻這房子、院子裏都人滿為患。您說今兒個參觀的人多,其實眼下還真是淡季,不信您過一陣兒再來,人多得保您嚇一跳。 遊客指名要來這裏參觀 ●楊小姐(某旅行社導遊) 紀曉嵐故居是我們近兩年纔增加的旅遊景點,原先知道的人並不多,後來主要是因為《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播出,一下子就火了起來。常常是遊客主動提出要到這裏來參觀,所以後來我們旅行社索性將這裏作為老北京旅遊綫路的固定一站。 ● 名傢後代 老宅的保存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紀清遠(紀曉嵐第六代孫) 2000年年初,我偶然聽說兩廣路要拓寬,一下子想到路邊上的紀曉嵐故居可能有"危險"。於是,我先嚮有關部門咨詢,得到的消息是"的確計劃要拆除"。我一下子就急了,不單單因為我是紀傢後人,更是為了歷史文化的傳承,我决定要為老宅做些事情。 當時情況非常危急,推土機隨時可能動工。今天老房子還在,明天也許就會變成一堆瓦礫,我想衹有跳過正規程序,直接嚮時任市長劉淇"上書"了,頗有點"人在刑場,刀下留命"的架勢。當然,這麽大一件事,光我一個人明顯勢單力薄,於是近十位專傢、學者慷慨揮毫,在我的請願信上簽名。5月21日,劉淇市長收到信,並批示:"此處文物需要妥善保護,道路不必求直,能讓則讓。"這也就是後來兩廣路為紀宅拐的一個彎。 但整件事情還沒有結束。紀宅的保存如願以償,但晉陽飯莊是否還應該在宅內營業呢?為此,我再次上書,重申了保護故居的意義,並建議將飯莊遷出,建立紀念館,使之成為古跡研究基地和南城的文化亮點。這次的意見也再次得到了大批知名專傢、學者的擁護,甚至宣武區政協主席鄭文奇也同時提案建議將紀宅門前的公交車站東移,允許汽車在珠市口十字路口處調頭,為即將建立的紀曉嵐故居提供便利交通,創造良好環境。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紀曉嵐故居景點。 ● 遊客語錄 一位山西口音的遊客(溜達了一圈,難以置信地):名氣這麽大的一個人,居然住面積這麽小的一間房? 一位湖南口音的遊客(站在門口,做探尋狀):要買門票嗎?不要錢的話,咱還真想進來看看,要錢就算了。 一位四川口音的遊客(一進來就在大廳四處急切地尋找):煙袋呢?煙袋呢?那衹大煙袋擱在哪兒啦? 一位南方口音的遊客(在紀曉嵐畫像前):紀曉嵐怎麽這麽瘦啊,也難怪,清官麽,胖的那是和珅。 一位東北口音的遊客(在紀曉嵐雕塑前動情地高呼):紀大學士,我們看你來啦! 一位陝西口音的遊客:原來紀曉嵐不帥,電視上是假的! ● 政府聲音 一個"彎"保了好幾處文物 ●馬成(宣武區政府新聞中心工作人員) 當年,宣武區决定花大代價讓兩廣路拐彎,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兩廣路一綫,紀曉嵐故居是一處重點保護文物,除此之外還有三處,分別是虎坊橋十字路口西南角的京華印書局舊址、紀宅東邊的德壽堂舊址和珠市口附近的基督教堂。出於對這一係列重點文物保護的綜合考慮,兩廣路不惜在這裏拐了個彎。 ● 地理與人 紀曉嵐(1724~1805),名昀,字曉嵐。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獻縣)人。生於士大夫家庭,其祖上在明永樂二年作為充實北方的大戶,從南京遷來獻縣。為清乾嘉時期的大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總纂《四庫全書》和撰著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聞名於世,後者以其故居內書齋命名,是其晚年追錄見聞之作,文字質樸、簡約,有魏晉之風,是明清筆記小品中較著名的一部。 ● 地名溯源 紀曉嵐故居:位於珠市口西大街241號,占地570平方米,清式磚木結構,基本上屬於兩進四合院的建築格局。坐北朝南,臨街大門為硬山頂吉祥如意式門樓,位於整個住宅的東南角。與大門洞相連接的西側南房為四間開門"倒座",是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目前免費對公衆開放。故居內設有展室,陳列當年紀曉嵐曾用過的器物、詩文墨跡和閱微草堂中紀曉嵐的舊物等,並對紀曉嵐當年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和晚年所作的《閱微草堂筆記》有詳細介紹。據滄州王敏之先生考證,紀曉嵐在這所故宅居住的時間分為兩個階段,前期(11歲到39歲)約計29年,後期(48歲到82歲)約計35年,前後共長達60餘年。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平淡裏涌出了波瀾壯闊之美 | 彈劾嚴嵩的陣地 | 鬆筠畫社的搖籃 | 公車上書的開山之地 | 感悟北京 | 思想的審美遠勝視覺的衝擊 | 人頭攢動的"明星"老宅 | 曾經文人薈萃 | 如今遊客如織 | 感悟北京 | 從"隱於朝"到"隱於潮" | 晚清文人理想曾在這裏激蕩 | 老屋墻上不見青磚 | 也曾俯瞰萬日風雷 | 會館裏的鄉土情誼 | 感悟北京 | 宣南會館裏散發的文化味道 | 屋寒瓦陋難掩盛門氣質 | 宅院兩次目睹歷史開的"玩笑" | 老宅院裏也曾天翻地覆 | 梁啓超書齋 | 感悟北京 | 走近文化名門的幽深底藴 | 在滿院墨香裏回首文豪走過的路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