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学感悟集:论语力   》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      于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解读经典,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这样一番体悟,我想,不是一个年头,一段经历,一个文凭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许这一生中永远在成长,永远在感悟,我今天谈的是今天的感悟,20年后,30年后,还有那个时候的感悟,21世纪是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人心容易迷惑,大家要追寻简单的真理,国学开始复兴。《论语》讲的就是"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另外,我们正好赶上大众传播时代,现在有《百家讲坛》这些途径,让一些有研究的学者,真正用自己的感受去体悟、去激活象牙塔里的东西,通过大众传播这个平台,还原到每个人心里去。媒介时代是外在原因,跟多元时代人心呼唤的内在原因,碰在一起,内外相合生成这种现象。作为一名传媒学者,我的学问一刻没有间断过。而向大众讲《论语》、《庄子》,也是我的使命。《百家讲坛》的定位是面对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要求15岁的中学生能喜欢,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为了炫耀学问,去和大家讲版本考据,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面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大众传媒首先要尊重大众。
  传播是形式,古典文化是内容。作为治学的学者,我在大学研究传媒。作为文化传承者,我在《百家讲坛》平台上讲读《论语》。在我身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不矛盾,相互激活。
  我的成功不是思想、学问的胜利,而是传播策略的胜利。我研究传播,传播本身有准则,电视传播非常松散,是先天的冷媒体,想让冷媒介抓住大众,就要讲究传播策略。你不能讲大学里的儒文化渊源、版本的考据。到大众传播平台上,我信奉"道不远人",也就是真理离人心不远,要找到身边的小故事去诠释经典。《论语》简单朴素,流传千古,但它本身没故事,跟三国不一样,不利于传播。我的传播策略,就是要在故事情节中,让大家感悟道理,让老百姓活在经典之中,从内心完成唤醒,而不是外在灌输式的接受。
  我的书之所以交给中华书局出版有这个因素。我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是搞国学出身的,他对我这个独生女儿走这条路,影响很大。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以后,整理书稿的时候,找到我的出版社有十几家,加上找到央视的,有将近30家,都想要这个书稿。中华书局的同志跟我说得非常坦诚,他们说,我们是一个百年老店,学术实力是可以信任的,只是市场营销做得不太有经验。我们以前从来没做过这样的畅销书,营销能做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是我们很希望能拿到书稿。后来我想了想说:第一,于情,你们是我的父字辈,出于尊敬,要选你们;第二,于理,作为一个学古典文学的研究生,我是读着中华版的书长大的,在中华书局出一本书,对于我们这个行当的人来讲是一种荣誉。从心理上,我对这样一个百年老店充满了信任。
  得知我的《〈论语〉心得》要在日本出版,我十分高兴,《论语加算盘》打造了日本经济强国,日本人崇拜孔子,活学活用了《论语》。这本书经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翻译,在讲谈社和诸位努力下得以在日本问世,首先我向孔健、矢吹俊吉局长、柿岛部长、竹石健、笹岡等人表示衷心感谢!
  但是我想,这一生我会让经典活在生命之中,让经典活在当下,给我力量,让我自己的生命在经典里面不断成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1)第2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2)
第3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3)第4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4)
第5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1)第8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2)
第9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第12节:于丹《论语》扶桑行(1)
第13节:于丹《论语》扶桑行(2)第14节:于丹《论语》扶桑行(3)
第15节:于丹《论语》扶桑行(4)第16节:于丹《论语》扶桑行(5)
第17节:于丹日本讲座(1)第18节:于丹日本讲座(2)
第19节:于丹日本讲座(3)第20节:于丹日本讲座(4)
第21节:于丹日本讲座(5)第22节:于丹日本讲座(6)
第23节:于丹日本讲座(7)第24节:于丹日本讲座(8)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