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外建築的文化脈絡:追逐建築   》 西方的誘惑(1)      劉元舉 Liu Yuanju

    第一代建築師的歸來
  其實,我並不怎麽喜歡日本文學,包括先後兩位榮獲諾貝爾文學奬的川端與大江,但是,我卻十分敬佩日本的另一位作傢井上靖。我欽佩他的原因在於他筆下再現的中國歷史題材的作品。比如《楊貴妃》、《天平之甍》。是中國的歷史使他變得渾厚起來,也是中國的疆域使他的思維衝出了島國的羈絆。他的《天平之甍》中是這樣描寫洛陽古城的:
  “洛陽市容,真是名不虛傳的大唐兩都之一。日本留學僧感到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城市規模與奈良大不相同,繁華氣象也不可比擬。這是東周的皇城,也是東漢、北魏、隋代的京師,歷史古老,非日本可望項背。”這些留學僧們去長安城轉了一天之後,每個人談了各自的看法。
  “榮睿端端正正地坐着,微微挺起胸膛昂然說:‘我看這個國傢現在已發達到了頂峰,這是我最深的印象,花已開到了最盛的時候了。學術、政治、文化、恐怕以後就要走下坡路了。’”
  “我衹是覺得這兒生活着那麽多人,其實這些人跟佛教、政治、學術全沒關係,他們憑着生物的本能,吃飯、睡覺罷了。”  這就是通過井上靖的筆傳遞出當年日本留學僧對於盛唐的看法。他們懂得了這座最了起的城市將會因此而衰落。這裏邊有着日本人的精明之處,也有着中國文化的衰敗之處。能夠在繁盛時期看到衰落的預兆,這是難能可貴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有那種危機感。
  歷史上日本確實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極深,尤其是在建築上。奈良這座具有古典意味的城市至今也能夠絲絲縷縷地感受到一種遙遠的唐風。許多學者在研究日本文化現象時認為日本是“雜種文化”,他們有着驚人的兼收並蓄能力。
  我們這個洋洋大國也曾熱衷於吸收外來的文化,特別是世紀初以來,我們有着大批的有志之士邁出了國門,踏上尋求真理尋求知識文化之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人說,中國文學有兩個支係,一個是日本派,一個是歐美派。日本派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歐美派以錢錘書、傅雷等人為代表。這兩派對文學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日本派強調文學的社會意義,而歐美派則更多地認為文學的生活情調。不管這個說法是否精闢,起碼它概括了某種現象。文學界是這樣走出去的,建築界呢?
  二十年代時,中國一批年輕人先後走出國門,來到了美國的費城。在那座城市的第34街有座賓夕法尼亞大學。他們是趙深、楊廷寶、染思成、陳植等。中國人有種從衆心理,我不知道那時候前去那裏的學建築的這幾位建築界名傢是否出於這種心理,但是,相互的影響則是無庸置疑的了。比如楊廷寶。他本來是可以學美術,聞一多曾極力勸他;他也可以學物理,他考取了一百分的好成績,老師也勸他學物理,認為他很有物理方面的天賦。但是,他何以選擇了建築?因為莊俊--這位1914年從美國留美歸來的年輕教師。當楊廷寶走進了莊俊在工字廳的那間辦公室時,一下子就被一張繪圖桌所吸引住了。桌面上擺放着許多精彩的建築畫令楊廷寶稱羨不已。他由此認識到了繪畫與建築的關係,他想到了達芬奇,想到了米開朗琪羅,他也想到了父輩的期望,從而確定了最高的人生追求--去美國學建築。
  楊廷寶並不是第一個來到美國學建築的。第一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建築師是莊俊。他於1888年生於上海,1910年考上清華庚款留學生第二屆預備班,被派往美國留學。他到美國就讀於伊利諾大學建築工程係。在他之後,是趙深、楊廷寶、董大酉、梁思成、陳植、童 等。這些人屬於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他們所共同走上了一條到美國求學建築的道路。一個歷史和文化最悠久的民族到一個最不歷史最不文化的國度裏取建築真經,這很有意味。
  從中國到美國的路很遙遠,但是,對於這些驕子而言,還是夠順利了。衹有楊廷寶這位中原大地的質樸兒子在告別家乡父老前往美國時,留下了幾多感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目錄尋找建築文脈(1)尋找建築文脈(2)
尋找建築文脈(3)尋找建築文脈(4)尋找建築文脈(5)
尋找建築文脈(6)尋找建築文脈(7)尋找建築文脈(8)
尋找建築文脈(9)西方的誘惑(1)西方的誘惑(2)
西方的誘惑(3)西方的誘惑(4)西方的誘惑(5)
西方的誘惑(6)西方的誘惑(7)西方的誘惑(8)
廣州有個佘俊南張錦秋之於西安(1)張錦秋之於西安(2)
建築學巨擘陳植(1)建築學巨擘陳植(2)建築學巨擘陳植(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