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亦新亦舊的一代   》 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與教育      南懷瑾 Na Huaijin

  講到中國六十年前讀書受教育的事,除了為讀書做官而“考功名”以外,有人又把中國過去兩千多年來學術文化的範圍,歸納為“記聞”、“詞章”、“義理”三大類。如果從這一觀念出發,我們也可以強調說:兩漢以來的“傳經之學”,大體上是屬於“記聞”之類;隋、唐的文章華麗,是屬於“詞章”之學;宋、明以還,特別偏重“義理”之學。雖然如此,但在六十年前的“傢塾”教育中,無論“義理”、“詞章”,都談不上,充其量,衹能說是教導“記誦”而已。有關人格養成的“德育”,也便在這種“記誦”之學的情形中潛移默化,種下了牢不可拔的種子。當然囉!這種“記誦”教育的方法,以現代教育眼光看來,完全是“註入式”的死讀死記的方法,毫無啓發才智的教育意義。甚之,是把人的頭腦填成“書呆子”式的笨辦法。但從事實來說,並不盡然。當時的時代情況和社會環境,並不如現在的繁華和復雜。所以讀書受教育方面,科類項目也當然不像現在那麽多。當時所“記誦”的,衹是有關“詞章”、“義理”名著的簡篇,而且每天背誦的也不太多。聰明一點的,衹要花上一、二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背誦出一篇文章。其餘的時間,多半於優遊自在中,任性之所樂,讀書、寫字、吟詩、作對,或者作有限度的嬉遊。雖然並無現代體育教育的設備,可是自由活動,或打拳練武,也被認為正當之行為,並不太過管束。當時嚴格執教“記誦”的作用,除了為“考功名”時所必要以外,在舊教育的理論上,認為它有一種“反芻”的妙用。因為從童年腦力健全、思想純潔時開始註入這些經書詩文,雖然當時理解力不夠,但一到了中年,從人生行為的日用上,和人事物理的經歷體驗上,便可發生如牛吃草的“反芻”作用,重新細嚼,自然而然便有營養補益的用處了。即如我們在這一代中,六、七十年來的老少年們,對國傢、民族、社會有所貢獻的,也都是從這種教育方式開始,經過新舊教育的變革中所培養出來的人物。至於完全由新式教育所産生的後起之秀,對於將來歷史的交代,那是以後的事,目前還無法來下定論。
  由傢塾教育的啓蒙到書院
  “傢塾”的讀書受教育,為時並不太久。聰明一點,大約讀了八、九年書以後,“四書”全熟了,應試的八股文也學會了,就可準備應付鄉試考“秀纔”。考取了秀纔再準備會試考“舉人”,這時已到了青年的時代了。但當時在二十多歲中,“舉人”,所謂少年騰達的,也並不太多。從“舉人”再進而考取“進士”的,大多數都是三、四十歲之間的事了。五、六十年以前,現代的教育制度建立以後,還有人把高等小學(相等於現行的國民小學)畢業的學生,當作“秀纔”看待;中學生等於“舉人”;大學生等於“進士”。至於研究院中的博士,就把他比作“翰林院”中的翰林學士了。滿清末代,自戊戌維新前後,有些派到外國去學科學的學生回來,還特意為他們設立了“同進士”出身的洋“進士”頭銜哩!
  至於由“傢塾”讀書開始,或者“十年窗下無人問”的努力自修之後,是不是一定要讀“書院”呢?那是另一問題,因為當時的“書院”,雖然有些是公立的,但並無明文規定讀書必要進“書院”才能取得考試的資格。而且公設或私立的“書院”有的註重“經學”,有的屬於一般性的從師受讀,或者專為進修時文“製藝”、學習八股文章而準備考試的,也各任自由。但是滿清末代的“書院”制度,已遠非宋代開始有“書院”時的舊有精神了。
  舊式“八股文”
  過去讀書受教育,大體簡單的情形,已如上述。我們從現代的觀點,回轉來再瞭解一下被我們唾棄了六、七十年,同時也左右了中國文化五百多年來的“八股文”,它究竟是怎麽樣的呢?我們除了舉出一些實例以作說明之外,然後需要站在中國文學的立場,再進而研究一下舊“八股”與新的“科學八股”,它在教育制度和方法上的得失利弊了。但在此要鄭重聲明,這並未存在“復古”意識,更不是希望在國文教育中提倡舊“八股”文。在這裏衹能說,提起專讀國文的大專同學和一般青少年們的註意,瞭解一下從前的青少年們所作“八股文”的文章技巧,和人格養成的思想教育,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以資反省檢討而已。
  (一)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秦道然
  (破題)聖人不輕於啓發,欲有所待而後施也。(承題)夫夫子固欲盡人而啓發之,而無如不憤不悱何也!欲求啓發者,亦知所省哉!(起講)且學之中,必有無可如何之一候焉。自學者不知,而教者雖有善導之方,往往隔而不入。夫至隔而不入,而始嘆善導之無益也;孰若默而息焉,以俟其無可如何之一候乎!(提句)夫學所謂無可如何者何也?(提比)學者於天下之理,未能盡喻諸心也。而視夫既喻者,又不能不欣慕之也,欣慕之而不得,則憤焉矣。學者於天下之理,未能盡達諸辭也。而視夫既達者,抑不能不遙企之也。遙企之無從,則悱焉矣。(中比)其人而果憤矣乎?將見彷徨於通塞之途,急求之,則已急也。緩求之,則又緩也。欲求諸此而尚恐其或在彼也。當是時,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方無如憤何!而教者則曰:是正其可啓之端,且有欲不啓而不能者也。其人而果悱矣乎?將見遲回於疑信之交,約指焉而難定其真也。博求焉而不得其似也。已知其然而難知其所以然也。當是時,欲晻晻乎言之,又戛戛乎難之。方無如?乎!而教者則曰:是正其可發之機,且有欲不發而不能也。(後比)而無如其不憤也!本無求啓之誠,旋授之而旋棄之耳!且徒負求啓之名,面折之而面承之耳!非特隱誘無由,即顯示亦無由也,安所施吾啓乎!夫聰明不憤不生,精神不憤不振。吾非不欲啓,而無如不憤何也!不然,吾豈樂於不啓者乎!而無如其不悱也!本無求發之誠,相視不相謀耳。且徒負求發之名,相告不相入耳。非特微言無益,即繁稱亦無益也。安所庸吾發乎!夫意見不悱不化,辯論不悱不親。吾非不欲發,而無如不悱何也。不然,吾豈樂於不發者乎?(結比)且不憤而啓,是終無由憤也。若因不啓而憤,亦事之未可知者也。學者日望吾之啓而自思之,憤乎未也?不悱而發,是終無由悱也。若因不發而悱,亦事之未可料者也。不悱而發,是終無由悱也,若因不發而悱,亦事之未可料者也。學者日望吾之發而自思之,悱乎未也。(結句)憤勿但咎其不啓,不發為也。
  本文作者秦道然,年代、籍貫,難以考證。這是他少年時代的作品,是從清代八股文的匯編《初學度鍼》中摘錄出來。所謂“八股”,便是“破題”、“承題”、“起講”、“提比”等的八個方式。如果瞭解了本文全篇的思想,與現在教育學的原理和教育哲學完全吻合,則不能說衹是無病呻吟的考試文字而已。以下所錄的,便是閱者的總評。如說:
  此題之理,在欲學者勉於憤悱,以為受啓發之地。此題之情,在反言以激之;故全神都在四不字,從憤悱轉啓發,正是題理,從不憤不悱轉到不啓不發,正是題情。又從不啓不發,轉到可以使其憤悱,正是題神。神者,兼情理而得之者也。至其就題兩扇,劈分八股,如連環鎖子,骨節相生。不用單句轉接,局法最為高老。中股後接起,皆有藕斷絲連之妙。每股煞腳,搖曳多姿。股中詮發實義,字字透闢細切。無一字一句,不可效法。允為初學津梁、發蒙妙藥。如諸葛八陣圖,知入而不知出。餘綫批已細細指明,萬勿粗心閱過,以為平平無奇也。文所以明道也,代聖賢立言,而不得其意之所存,炳炳烺烺徒然耳。顧生千百載後,欲道千百載以上人之意,已難,況聖賢微妙之言乎!況初握管而效為之者乎!故言文於初學最難言也。初學作文,最患將題含糊誦去,不能逐字洗刷。才高者,辜負才情,不顧題理。質鈍者,縛殺筆底,不透題情。是二人者,其失不同,而為無當於文則一也。夫文之為道,題而已矣。一題有一題之理,一題有一題之情,得理與情,而思過半矣。顧其端,全在從題字中,層層搜剔而出。反正閉合,輕重抑揚,使其來路至精也,去路極清也。前後倒亂,非題理也。步驟逾越,非題情也。衹此一訣,神而明之,知者不易學,愚者不難為。可以探千百載以上人之意焉,可以代聖賢立言焉,可以明通焉。安得謂初學作文,可不自此始哉!
  (二)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八比正格嚮日貞
  節能有守者,臣職剋盡矣。夫人臣非纔為難,而節為難也。臨之而不可奪,殆剋守其節者歟!且夫事未至而談節義,在在可以為忠臣。事既過而論堅貞,人人可以為志士。然矜言氣節之人,未必真能氣節者,何也?曰:以其非臨事也。蓋臣品之邪正,居恆未可深知,獨危急睏頓之時,一生之賢姦莫不分其梗概。學術之真偽,平昔未可遽辨,獨艱難紛集之際,畢生之忠佞,莫不定其權衡。嗟乎!孰是臨大節而不可奪者乎?朝廷養士數百載,豈無責報之一日。及勢至凌夷,而漫無足恃者,功名之士多,節烈之士少也。若人秉忠貞以為懷,故刃可蹈,鼎可甘,獨此百折不回之意,必不可改。此國存與存,國亡與亡者,蓋自匡居坐論時而已决矣。寧於委贄為臣也而忍負之。吾人讀書數十年,豈無自靖之一念。及時至顛危,而頓易其操者,自傢之念重,愛國之念輕也。若人本精白以自將,故傢可亡,身可戮,獨此靖共自獻之心,必不可回。此不為威屈,不為勢阻者,蓋自草茅誦讀而已定矣。寧於登朝緻主也而忍忘之。幸而邦傢徐定,則正色以立朝,而上可告無咎於君父,下可告無過於蒼生。即特立之孤忠,自足樹一代人臣之表。不幸而帝命難留,則從容以就義,而精誠可表於天地,志節可昭於日星。即一己之捐驅,亦足酬數世尊賢之報。持此志也,希賢希聖,已為天壤之全人。勿二勿三,庶幾名教之正士。謂之君子,誰曰不然!
  本文是一篇“八股”小品,但它對於人格的養成教育,以及人品和氣節的思想,也並沒有腐敗到那裏去啊!現在再看當時閱讀本文者的評語。如:
  “字挾風霜,詞奔雷電,他日立朝,風節於此窺一斑——左筆臣”
  “忠貞如鐵石,文信國公之《正氣歌》也——魯木齊”
  (三)存慈則忠單句李課雲
  以忠課忠,忠固不待於使矣。蓋孝慈即上之忠也。上能如此,民之忠顧待使哉。且上欲民之相見以心,上固善窺民之性情也,而不知民早已窺上之性情。上能為人子,民自戴之如父。上能為人父,民自依之如子。此上與下之以性情相見者也,而謂民之忠顧待於使哉。今夫民之不忠者有故矣,非不知元後之猶父母也。然上欲民之視猶父母,曷不念己之尚有父母乎?而鬍為天性之多薄也。非不聞樂衹之歌父母也。然上欲民之感同父母,亦曾問己之果能為父母乎?而鬍為懷保之無聞也。是不能孝也,不能慈也,而第以忠責民乎哉!且夫世亦有能孝而不能慈者,而有說矣。謂取吾儕之衣,以衣其所親。取吾儕之食,以食其所親,是偏私之甚也。而茲則能孝而復能慈也如是,世更有能慈而不能孝者,而民尤有譏矣。謂不能親其所親,何能親其所疏。不能厚其所厚,何能厚其所薄。是無本之施也,而茲則能慈而先能孝也如是,是則無所期於民,而民之寤寐自動也。天下惟是情之容拂耳,上自篤乎義所不容辭。一寢膳之節,而閭巷播為美談。一撫手之恩,而婦孺感而歌泣。直不啻傢人父子之情以相屬也,而誰復自匿其情歟。是則無所迫於民,而民之感通自捷也。天下惟是理之不容誣耳。上自操乎物所不得遁,文告有時違所不忍違者,孝子長吏有時負所不忍負者,慈親更曉於尊君親上之理,不容誣也。而誰復顯悖乎理歟!孝慈則忠,此上與下以性情相見者也,使雲乎哉。
  評語:
  若順從孝慈講到忠字,文勢便平,又局亦不緊。講下倒從不忠跌出孝慈,緊而能醒。詮孝慈處,俱從民心目中看出,則忠字既有根,而所以能忠之故,不煩言而解。凡屬倒綱題,及感應題,皆作如是觀。——次青
  我們讀了這些“八股”文以後,便可發現歷史有今古的差別,文章體裁的作法,也有時代的不同。但是青少年們的思想和心理,並沒有因為歷史時代的不同就有太大的差距啊!衹有經過不同的教育方式的薫陶,各自發展成不同的意識形態而已。例如本文對於忠孝養成的觀念,便指出須由“慈愛的教育”作根本,才能培養出忠孝的氣節,這是古今中外不易的定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變遷的時代與不滿的心理西方文化的影響大時代的小故事
美國文化帶來的迷惘望子成竜孝和愛舊八股與新八股
從處變自強說起六十年來教育的變和惑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與教育新舊教育的變革
值得反省的代差與教育教育與文化的中空尊師重道武俠小說與社會心理教育
老文學和新文藝人性與人欲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