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遗产的历史回眸:后望书   》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1)      朱幼棣 Zhu Youdi

  三门峡水库的败笔远不止于此。
  让我们溯黄河而上,走得更远一些,去寻找和潼关、陕州同遭浩劫的蒲州古城吧。
  这几乎是无人不晓的王之焕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历史上的鹳雀楼建在蒲州城边。一首诗,成就了一个著名诗人。一首诗,定格了一座名楼——这就是蒲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
  在上中学时,便知道横贯山西的“同蒲铁路”。同是大同,晋北的煤都——蒲就是黄河边上的蒲州。但后来,出版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蒲州了。
  蒲州城是怎样被抹去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两位日本学者写的《山西古迹志》上的一段文字:
  “蒲州是山西省西南隅的黄河大转弯处发展起来的城市,县名永济。所谓蒲州,是清代以前以此县为中心统辖着邻近五县的府名。这里南距黄河大转弯处约二十公里。在中条山脉北侧,位于中条山脉所构成的盆地的西端。”
  “进入汾水流域,可以由此窥视平阳和太原。如果想要从北方进据中原,这里也是必须首先要占据的要地。”
  “黄河和渭水文化是首先进入这里再渐渐北上的。这里被视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有其道理的。传说帝舜以前在这里建都,尧也在这一带活动过。帝舜烧造陶器的所谓‘陶器’和他从事耕作的历山,也从很早以来被认为是在此地。”
  1940年,水野清一和日比野丈夫还是年轻的学者,随侵华日军穿过连天的风雪与战火,在日军刺刀的保护下窜至山西考察。1941年元旦那天,抵达蒲州,在枯草丛中隔河窥望了风陵渡与潼关城。滚滚的黄浪永远令这两个日本人畏惧。这片焦黄、广阔土地上的村镇、城市和人民是永远不能征服的。
  这两个日本人当年肯定还有其他目的,就是为侵略战争服务。这从他们对蒲州的战略军事定位就可以看出。
  但值得尊敬的是,战败后,他们一直没有中断对带回的大量资料的研究。考察山西17年后,即1956年,《山西古迹志》在日本文部省的资助下在日本出版。
  他们为什么能“脱胎”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是执著于中国河东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古迹和文化,以及对它的反省与回望?
  今天,读着这两个日本人写下的文字,我还是深深地、沉重地感慨。《山西古迹志》在日本出版的时候,当时正值三门峡水库进入决策阶段,红笔圈入了潼关、蒲州、朝邑、陕州等沿黄古城。次年4月,三门峡水库正式动工。现在,我寻找与千年古城相关的资料时,还不得不买来这本书。
  写到这里,真是百感交集。
  盛夏,汽车在河东的原野上疾驰。永济县是以普救寺、《西厢记》、张生、崔莺莺与红娘闻名的地方。普救寺在导游的小册子中被称为“爱情圣地”。此外,还有近年来重建的鹳雀楼。
  普救寺、鹳雀楼、蒲津渡和蒲州古城的地理方位,在我的心中早已记得娴熟。当公路边掠过几个大土墩和一大片水湾时。我的眼前顿时一亮,连喊:“停!停!”
  我下车大步奔去,果然是蒲州古城址。那一大片水洼即护城河。照相、观察和记录,城墙的夯土、高度与宽度。我找到了立在此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州故城”的石碑。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兴趣、关注、知识和执著,与职业和所学的专业无关。今天的我是一个政府官员,不再是技术员和记者,奔波数千里,就是为了求证一段今人毫不感兴趣的真实吗?
  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写出来。
  蒲州城始建于元魏时期。春秋时属魏,其城濒临黄河,“控据束水,山川会要”,西卫京师,东保三晋,历代为兵家必争。唐代与古都西安、洛阳齐名。唐朝的行政建制中,府是一个特别的概念,即中央直辖政区。唐开元元年,升首都雍州,即今天的西安为京兆府、东都洛阳为河南府。唐开元九年(721年)升河蒲州置河中府。两年后,即开元十一年,升并州置太原府。至此,唐代形成了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和中都(蒲州)的格局,直至安史之乱以后。蒲州的地位极其重要,首任府尹姜师度由皇上直接任命。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颜真卿安史之乱后也曾任蒲州太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为了前瞻的回顾序2 绝种·绝迹·绝唱(1)
序2 绝种·绝迹·绝唱(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1)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3)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4)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5)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1)二、寻找峡谷与陕州(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1)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3)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1)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2)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3)
五、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1)
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2)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3)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1)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2)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3)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