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笛聲何處   》 豐收的世紀(4)      餘秋雨 Yu Qiuyu

  由於《一捧雪》在思想構成上這種復雜狀態,給後代改編演出戲劇傢帶來極大麻煩。這出戲那麽有名,那麽具有戲劇性,而且又有反對姦臣惡吏基本衝突,很難不進入後代搬演劇目範圍之內;但是,衹要歷史在前進,民主精神不泯滅,人民就無法從根本上容忍莫誠義僕精神,戲劇傢也無法不進行改編。例如,莫誠替主人一死時,竟自認是一件喜事,大笑三聲,還說什麽“烏鴉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馬有渡江之力,這犬有救主之心。畜生尚且如此,難道小人不如禽獸乎”?這些話實在叫人聽不下去。不是覺得莫誠矯情
  作偽,而是在這裏我們分明看到了另一種黑暗,一種延綿於心靈領域千百年可怕黑暗。正是這種黑暗,使得封建上層官僚間財物爭奪禍及一個下層貧民,使他自願作出犧牲。也許,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許多政治事件縮影吧?這些段落,後代改編者當然要加以刪削,有改編者甚至更進一步,把莫誠寫得很不情願死去,甚至對主人莫懷古也非常仇恨。這種改編,用意不錯,但在藝術上卻大多是失敗,因為這需要為劇本輸入一種全新主題,但原劇結構卻是指引着原先主題,這就産生了新主題與原結構之間抵牾。如果再隨着新主題需要來改寫戲基本結構,那就成了另一個戲,不能再叫做《一捧雪》了。看來,這裏衹有兩條出路,一條是顧全原劇主旨,進一步強化莫傢和嚴傢衝突,盡力減削愚忠色彩;一條是藉用原劇人物、故事,反其道而行之,寫成一出以控訴奴隸主義罪惡為主旨新戲。第三條道路———不動整體結構,靠個別部件徹底更新來輸入新鮮觀念,看來是行不通。
  《千鐘祿》表現了明代最上層一場政權爭奪戰,即寫了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後建文帝在程濟陪同下化裝成和尚逃亡故事。這個戲同樣在揭露黑暗政治同時宣揚了一種十分露骨愚忠思想。為了人們認為正統帝王安全,那些忠臣義士卻可以以身傢性命為代價來進行救護。辛勞不足惜,流血不足惜,殺頭不足惜,棄傢毀傢也不足惜,一切衹為了一個皇帝,一個並不能指望他能對社會和人民帶來任何好處皇帝!許多宣揚忠君觀念戲,往往把君王設計成一個巋然不動崇高偶像,寫人們如何放棄個人利益趨奉於他;而《千鐘祿》則別出心裁地讓君王處於顛沛流離睏厄之中,因而在偶像身上具備了一些活人氣息,又讓處於戰亂中人民苦難陳示在他眼前,使他與社會生活産生了較切實聯繫。這樣,愚忠思想就與對黑暗政治不滿拌和在一起了,儘管追根溯源,這兩者還是有根本聯繫。這種拌和,在藝術風格上卻組合成了一個雄渾格調,這也是李玉劇作基本格調,以下這段唱詞就是建文帝在路上目睹種種慘境時唱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即便從這段唱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玉整體劇作風格,雄偉氣概,悲怨情懷,開闊眼界,謹嚴格局。他也寫過一些成功喜劇,使他名字留給人總體感受卻是蒼茫鬱憤。
  以李玉為首蘇州劇作傢群中,朱素臣《十五貫》、朱佐朝《漁傢樂》、葉時章《琥珀匙》、丘園《虎囊彈》、在當時和以後都享有較高聲譽。這些劇作傢,地位不高,卻常懷憂國憂民之思;文化不低,卻深知劇場演出實際需求。在他們筆下,題材頗廣,卻總以寫歷史和現實政治事件為主;兒女之情也有涉及,但興趣並不很大。他們為政治鬥爭激烈和殘酷所震動,為政治領域裏是非惡邪之爭所吸引,因此,他們筆端,常常顯現出政治歷史濃度。由於受封建觀念深深蒙蔽,他們所認為是非,往往並不是這一歷史事件真正癥結所在;然而,他們表現這種題材巨大熱情,卻成功地為中國戲劇文化帶來了更高社會層次、更大衝突規模、更廣感應範圍。清代最出色兩大戲劇———《桃花扇》和《長生殿》,就將在這個基礎上,在又高又廣社會層面上開拓題材。它們政治氣度和社會典型意義取得,是與蘇州劇作傢們大量創作經驗積聚分不開
  在這群蘇州劇作傢後面,我們看到了戲劇理論傢和戲劇活動傢李漁。蘇州劇作傢們沒有留下他們生卒年月,難以對比,若與更前一輩人比較,那麽簡單說來就是:正是在湯顯祖、瀋璟去世前後,李漁出生。李漁戲劇創作趕不上他理論建樹,但作為一個在戲劇界極為活躍、頗有魅力人物,他《笠翁十種麯》還是廣為人知。李漁寫劇,為是給自己家庭戲班演出;而演出,又着重於消遣性娛樂性方面,順便宣揚一點封建道學。這就决定了他劇作淺薄、庸俗、嬉鬧基調。這樣劇作,在動蕩社會環境中不反映黑暗現實和人民心聲,因而既談不上深刻社會意義,更談不上切實社會功用,與蘇州劇作傢們激情呼喊不可同日而語。在他創作後期,似乎又想把封建道學更多地塞入嬉鬧淺薄才子佳人故事之中,結果越發糟糕了。
  李漁在自己最欣賞《慎鸞交》一劇中藉主角華秀口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緒論
不可思議社會性癡迷(1)不可思議社會性癡迷(2)
上層文化高濃度介入美學格局的多方滲透
魏、梁改革(圖)豐收的世紀(1)
豐收的世紀(2)豐收的世紀(3)
豐收的世紀(4)豐收的世紀(5)
豐收的世紀(6)世紀的豐收(1)(圖)
世紀的豐收(2)世紀的豐收(3)
世紀的豐收(4)世紀的豐收(5)
世紀的豐收(6)世紀的豐收(7)
世紀的豐收(8)世紀的豐收(9)
世紀的豐收(10)世紀的豐收(1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