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花間一壺酒   》 第11節:放下筷子駡娘      李零 Li Ling

  很多知識分子,特別是人文學者類的不識時務者,難免失落,竟然撫今追昔,推中國之情,想世界之理,見賢而思齊,窮且益酸,非跟外國教授攀高低,以為他們是坐在社會的寶塔之上,說什麽國運不昌,全在不能重用知識分子,特別是懂科學技術,代表第一生産力的知識分子,讓聰明人來管理國傢--像人傢外國那樣。
  然而,我認識的歐美學者,他們說,由專業知識分子特別是用他們的專業思想來治理國傢,是很危險的事情,全世界的政治傢是另外一種行當。所以,我以"太史公去勢"為喻,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講什麽叫"大勢已去",什麽叫"大勢所趨"。我的結論是,知識分子早就被"割球騸蛋",全世界都如此(見拙文《太史公去勢》,收入我的《放虎歸山》)。
  當時我太壁上觀,總以為校園裏的蠢蠢欲動,社會上的蠢蠢欲動,主要是基本形勢看不清。國傢對農村是黃老政策,聽其自生自滅,城裏不是。城裏的改革是幹什麽?
  是砸碎鐵飯碗,不吃大鍋飯。改革的矛頭所嚮,那不是明擺着的嗎?首先就是咱們這些吃國傢飯(過去叫"吃供應")的人。第一是國營企業的工人,第二是政府部門的辦事人員,第三就是知識分子。
  所以,正是這些人,他們抵觸最大。他們對改革之名,是企足引領以盼之;對改革之實,是牢騷滿腹以駡之。當時叫"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駡娘"。駡完之後,還把問題歸咎於改革的遲緩和不夠徹底。
  那時大傢都很幼稚,誰都不去思考,誰也不願思考,改革的代價是什麽,改革的風險在哪裏,改革的利益怎麽分配,獲益者要不要受節制,受害者要不要被保護,他們還以為,這都是改革以外的事,和改革作對的事(現在的任何工程上馬,都得有成本計算和風險評估,不能認為是工程以外的事)。
  就像農民怨農産品價格太低,城裏人卻嫌賣得太貴,誰急了都會說,這是改革不夠徹底,自己打自己嘴巴子,是那個時期的特點。
  距上面兩篇文章的發表已經十多年了,有人以為,國傢有餘錢,可以朝學校投一點,很多聰明人,特別是技術專傢類的聰明人真的出來替我們管理學校,大傢的工資長了一點,彼此的差距大了一點(現在這是不帶負面含義的詞),少數身居要職,官員兼教授,教授兼官員,政治為金錢挂帥,金錢也為政治挂帥的人,通過改組兼併,建設基地(人人爭當基地分子),承包課題,腐敗了一點,學校更趨時趨勢,跟社會潮流(包括全球化的不正之風)更貼近靠攏了一點,就是改革的最大成績。然而,我說的"弊政",結構性的"弊政",其實一點也沒改,非但不改,還變本加厲。
  他們覺得,既然蚯蚓、蝎子、黃鼠狼都公司化了,怎麽改革的春風就吹不進去,還留下這塊死角幹什麽,學校不是福利院,還是老闆說了算,裁人下崗,乃是勢在必行。所以也就難怪,現在被革除的不是學校中的"弊政",反而是我提出的"問題"。有錢燒着,下一步幹什麽,就剩磨刀霍霍嚮牛羊。這是大傢等了十來年,纔水落石出的結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說校園政治第2節:給不合理制度"火上澆油"第3節:"博導"是國際醜聞
第4節:給少數人"錦上添花"第5節:書不是白菜第6節:渾身都是寶
第7節:饑餓是最好的廚師第8節:"經典化"就是為擺脫危險第9節:學校不是養雞場
第10節:校園目睹之怪現狀第11節:放下筷子駡娘第12節:大人有錢你有命
第13節:清官上面有皇帝第14節:發展不是沒頭蒼蠅第15節:犧牲大傢的學術生命
第16節:不說人話專說鬼話第17節:沒有學問,光點鈔票第18節:大國不學外語
第19節:"愚兵投險"的禦兵之術第20節:知恥近乎勇第21節:改革就會有犧牲
第22節:用不着妄自菲薄第23節:要講兼容並包第24節:馬年說伯樂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