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文壇刀客”點評文化名人:誰紅跟誰急   》 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阻隔(5)      韓石山 Han Danshan

  還有人物關係。當故事在倪吾誠和妻子、小姨、朋友之間展開時,情節波瀾起伏,作者的才華得到淋漓的發揮。死而復生去瞭解放區後,平輩的關係不復存在,維係故事發展的是倪吾誠與倪藻的父子關係,失去橫的依托,作品也就難以為繼了。整個續集五章全是人物命運的交待。除應了傳統文學觀念的“有始有終”四字外,衹能說是贅疣。
  充分估價了《活動變人形》的藝術價值和社會認知價值後,我衹能說,中國最有現代文學意識的作傢,寫出的最有現代意味的長篇小說,就是這個樣子。真不知道那些說《活》是史詩是奇峰的評論傢,是誠心的尊奉,還是開作傢的玩笑?
  它的最大的業績不是史詩,而在對後來者的示範和啓迪,我說的是酣暢淋漓的感情的宣泄。
    六
  由短篇而中篇練好了他們手中的筆——既已寫出了那麽好的中短篇,還寫不出同樣好和長篇麽?回過頭,我們來收拾了這個卓識。
  從推理上說是這樣的,卻未必是事實,至少眼下還不是。
  短篇作品(不僅是小說),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有其深厚而優良的傳統。數千年的封建禮教和文化鉗製,更長時間的艱難而平庸的社會生活,不能嚮外進擊,衹能嚮內發掘,層層深入,遂鑄成了我們含蓄而精細的文化心態。表現在藝術上,便是詩詞散文之類的短篇製作特別精美而發達。
  王元化在《關於東西文化比較研究》一文中說:“中國的詞比較含蓄,這種含蓄孕育的內容很多,但是它抑製了感情奔放,抑製了感情宣泄。”這話是對的,但反過來說,就更對:深層文化心理的作用或作祟,我們這個民族就不善於作那種噴薄式的宣泄。感情的抑製,有助於意境的生成,雖可達到極緻,畢竟是小而化之,因此那些小的製作纔特別精美。流風所及,現代的散文,當代的短篇小說,也還差強人意。
  這精美更多的是意境而不是形象和結構。這或許與漢語的特質有關。以字為詞、字詞不分、一詞多義的漢語,本身就宜於製造意境,由含混而生成的意境。而現代文學,講究的是個性的強烈,形象的豐厚,結構的宏大與協調,在這一方面,就不能不讓西方語言出一頭地。
  由文化心理與語言特質造成的中國文學的這一缺憾,一到長篇小說上便表現得特別明顯。我們常炫耀也確實值得自豪的四大文學名著,其精美處往往是些局部,又由這些局部的連綴和敷衍,做成數量上的長篇。說它們是長篇,倒不如說是許多短篇的拼接。《三國演義》大多是些互不相幹的戰例。《西遊記》的降妖,彼此大同小異。《水滸》的人物隨手拋棄,事件也多各自獨立。《紅樓夢》被譽為藝術的峰巔,一到衆姐妹搬進大觀園後,那一個又一個宴飲和詩會,真的不嫌厭煩?
  嚴格地說,這幾部長篇,都不是靠着宏大的結構成一整體,而是靠着人物和事件的繁多填充而成。別的不說了,僅以《紅樓夢》而論,人物和事件之多令人眼花繚亂。清代曾有人統計,說有448人,最近的統計為975人,其中有名姓者若幹,無名姓者若幹。事件呢,怕也在數十件上。我真不知道這樣的統計在文學研究上有何意義。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我們除了這個還有什麽?對於文學作品來說,這究竟是優長還是缺憾,將來怕會看得更其明白。
  從現代小說的觀念看,這四部作品中的任何一個大點的事件和事件中的一組人物,都可以做成一部長篇小說。你說這僅僅是技巧?太膚淺了,更多的還是文化的阻隔,如長城,如故宮,如那像故宮一樣繁冗像長城一樣長的竜。
  文化觀念的製約,不光决定了古典長篇小說的模式,也壓抑了現代長篇小說的生機。“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多少有才華有抱負的作傢,盤馬彎弓,氣衝鬥牛,要在長篇小說這一領域建立自己的不朽功業,除少數僥幸以外,大都仰天長嘯,飲恨而終。偉大如魯迅,天才如鬱達夫和瀋從文,都始終沒躍上長篇的臺階。當代的名傢如孫犁,如林斤瀾,雖有長篇或勉強可稱為長篇的作品在(林的《矮凳橋風情》自認為屬長篇一係),但他們也難逃此厄運。不錯,現在我們每年有數百部長篇出産,可你能說長篇僅僅是個長的篇幅?果真如此,交響樂該是許多小調的合奏。
  心病還須心藥醫。王元化的話是對的,既然傳統文化抑製感情的奔放和宣泄,使我們的文學衹善於出産那種精巧的小玩藝兒,要出産長篇小說這種大玩藝兒,其解救之道,衹能是破除傳統文化的阻障,實現感情的酣暢淋漓的宣泄。
  還得說到王蒙的《活動變人形》。縱然有那麽多的缺憾,平心而論,它還要算作當代頗有現代意識的長篇製作,至少他以他的巨大的才華,在作品的主要部分,達到了酣暢淋漓的境界。這對當代的作傢,不能說不是有益的示範和啓發。
  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彼此在文學藝術上各有優長和短缺。我們要發展我們的文學,創作有現代意義的長篇小說,應當繼承中國文學的優秀傳統,如意境,如純情,而摒棄它的消極的一面,如人物和事件的繁復,如“從盤古以來說到而今的傾嚮”。還應當學習和藉鑒西方文學的優長,如感情的宣泄,如個性的強烈,如結構的宏大,作為改造和發展我們文學的利器。不必忸怩,人傢比我們強,至少在長篇小說的創作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誰紅跟誰急》自序韓石山酷評王朔王朔為什麽批評金庸韓石山酷評王蒙
王蒙:是又怎麽樣“掄圓了”寫的風險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阻隔(1)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阻隔(2)
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阻隔(3)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阻隔(4)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阻隔(5)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阻隔(6)
韓石山酷評劉心武劉心武的心態(1)劉心武的心態(2)韓石山酷評餘秋雨
餘秋雨散文的缺憾餘光中是桿秤嗎為餘秋雨說句公道話韓石山酷評餘傑、摩羅、孔慶東
倒着走的“魯迅”們(1)倒着走的“魯迅”們(2)韓石山酷評錢鍾書錢鍾書的“淫喻”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