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两千年中国历史中的风云变局:喋血的权杖(精选) 》
三 丧钟为谁而鸣(2)
王觉溟 Wang Jiaoming
使者面无表情地说:“臣奉诏对将军执行刑法,不敢以将军之言转告皇上。”
蒙恬最后仰天高呼:“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一代名将就此喝下毒药,含冤自荆
政治上与军事上的潜在威胁都消除了。21岁的胡亥名副其实地成了大秦帝国的新主人。他看着伟大的父皇嬴政给他留下的这片大好河山,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赵高说:“人生在世恍如白驹过隙,我既然君临天下,就想充分满足耳目声色之所好,穷尽心思欲望之所乐,上安宗庙下安百姓,永久地享有天下,直到我寿命终止。我的想法行得通吗?”
此刻的赵高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他复仇计划的第二步——杀秦子孙。
赵高说:“请陛下注意,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都有所怀疑。陛下刚刚登基,这帮人心里都愤愤不平,我恐怕会产生变乱,总是胆战心惊,唯恐没有好下场,陛下如何享受快乐?”
胡亥大为惶恐:“那怎么办?”
赵高说:“树严刑,立峻法;灭大臣,远骨肉;尽除先帝之故臣,安置陛下之亲信。如此,陛下方可高枕无忧,纵情享乐1
胡亥笑逐颜开:“好计策1
随后的日子里,秦朝宗室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十二个公子被屠戮于咸阳,十个公主被分尸于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所有财产全部充公,受株连治罪者不计其数。
看着大屠杀中飞溅的血光和四处滚动的人头,赵高心里只想着四个字——快意恩仇!
劫后余生的宗室成员日夜活在巨大的恐怖之中,胡亥的一个兄长公子高想逃亡,可又怕被族诛,彷徨无计,只好上书二世,唯求自裁。他说:“先帝在世时,臣去皇宫,就赐给我饮食;离开皇宫,就赐给臣车舆;御用的衣服,臣得到赏赐;御用的马匹,臣也得到赏赐。而今先帝宾天,臣本应殉葬,却没能做到,这是为人子的不孝,为人臣的不忠。不孝不忠者,没有面目活在这世上,请允许臣追随先帝,但愿能葬在骊山山麓,请陛下垂悯1
胡亥拿着上书给赵高看,笑着说:“有这么急着寻死的吗!?”
赵高回报给他一个同样灿烂的笑容:“人臣忧死而不暇,就没有心思谋反了1
胡亥当即准了公子高的请求,并赐十万钱作丧葬费。
法令日益严苛,群臣人人自危。二世胡亥又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是故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天下饿殍遍野,百姓怨声载道。
赵高复仇计划的第三步——“亡秦天下”开始启动了。
他成功地促使胡亥施行了暴政,同时也就成功地把恐惧、仇恨和叛乱的种子播撒到了帝国的四面八方。赵高知道,这最后一个环节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庞大的。要让那些恐惧、仇恨和叛乱的种子破土而出需要时间。
可赵高有的是耐心。
三十年都等了,还在乎多等三年吗?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亡秦的第一把烽火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点燃。他们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声呐喊是草根阶层的政治宣言。它从此激荡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成为一代又一代无产者用暴力换取资源再分配的勃勃动力和精神指南。
陈胜、吴广率领九百名戍卒攻克了大泽乡,随后一路西进,接连攻陷铚县(今安徽宿州市西南)、酂县(今河南永城市)、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柘县(今河南柘城县)、谯县(今安徽亳州市)、陈县(今河南淮阳县),战车发展到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数万人。
一时间,各地民众纷纷诛杀当地官吏,响应陈胜。越来越多仇恨和叛乱的种子顶破了秦帝国貌似坚硬的冻土。
赵高笑了。
他听见亡秦的丧钟敲响了。
当东方的使者十万火急地赶到咸阳向二世奏报时,胡亥顿时大发雷霆,马上把这些使者扔进了监狱。他并不是因为有人造反而生气,而是因为有人把造反的消息告诉他而生气。有这样一个皇帝跟赵高配合,大秦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后来又有东方的使者到,胡亥偶尔也会问起造反的情况。使者们说:“没人造反,只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而已,早就被地方官逮捕肃清了,没什么值得担心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絮言(1) | 序言·絮言(2)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 |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1) |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2) |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3) |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4) | 三 丧钟为谁而鸣(1) | 三 丧钟为谁而鸣(2) | 三 丧钟为谁而鸣(3) | 四 一语成谶(1) | 四 一语成谶(2) | 四 一语成谶(3) | 五 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1) | 五 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2) | 一 一个计划在缓缓酝酿(1) | 一 一个计划在缓缓酝酿(2) |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1) |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2) |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3) |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4) | 三 赵王府的上空晦气盘桓(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