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全方位健康素食讀本:完全素食手册   》 第11節:完全素食手册(10)      蘭茨 Lan Ci    辰子 Chen Zi

  7. 撈起後,放入鋪有吸油紙的盤子中,將油瀝除,再擺入盤子中,旁邊準備適量的蘿蔔泥,醬汁則盛入器皿中。吃的時候,將蘿蔔泥放入醬汁中,再夾取天婦羅,蘸取醬汁一起食用。
  牛蒡茶凍
  材料:
  牛蒡幹200剋、特調天然膠一大匙、水300剋、砂糖180剋、果膠30剋、枸杞5
  做法:
  1. 牛蒡幹先以水洗淨,加入水煮沸,加入枸杞小火煮10分鐘,去雜質;
  2. 加入砂糖、天然膠、果膠等煮沸後,裝入耐熱容器充填、封膜、靜置冷卻,進入冷藏庫冷藏即完成製作。
  鬍蘿蔔
  鬍蘿蔔,又稱紅蘿蔔或甘荀。以肉質根作蔬菜食用。原産亞洲西南部,阿富汗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公元十世紀從伊朗引入歐洲大陸,十五世紀見於英國,發展成歐洲生態型。十六世紀傳入美國。約在十三世紀(元朝),鬍蘿蔔從伊朗引入中國,發展成中國生態型。並於十六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
  鬍蘿蔔屬半耐寒性,喜冷涼氣候。為長日照植物,中國多於夏秋播種。
  【營養推演】
  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葉酸、鐵、鉀、鎂、硫、銅
  【瘦身指數】80%
  容易發胖的人,大多是因為代謝能力低,循環功能不佳,讓多餘的脂肪及水分纍積在體內,日積月纍就成了肥胖的元兇。鬍蘿蔔含有豐富的鬍蘿蔔素及維生素B1、B2、C、D、E、K、葉酸、鈣質及食物纖維等,幾乎可以比美綜合維他命藥丸,建議每天多喝一點鬍蘿蔔汁,提高新陳代謝,自然地降低體重。
  【飲食禁忌】
  鬍蘿蔔有紅、黃兩種顔色,黃的比紅的鬍蘿蔔營養價值高,一般在鼕、春兩季上市。優質鬍蘿蔔集中表現為"三紅一細"。"三紅"指表皮、肉質(韌皮部)和芯柱均呈橘紅色;"一細"是指芯柱要細。
  人們對鬍蘿蔔的習慣吃法是生吃、切成絲涼拌後食用,或者是切成片同其他蔬菜炒食,殊不知,這都不符合營養原則。
  鬍蘿蔔素是脂溶性物質,它衹溶於油,不溶於水,衹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在人體的小腸黏膜作用下轉變為維生素A而被吸收。因此,做鬍蘿蔔菜時,要多放油,不要生吃,生吃不易消化吸收,90%的鬍蘿蔔素因不被人體吸收而直接排泄掉。烹製鬍蘿蔔的時間要短,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發緑的鬍蘿蔔頭,味道苦,應削掉。
  科學合理的食用方法是:鬍蘿蔔應烹煮後食用。要保持其營養的最佳烹調方法有兩點,一是將鬍蘿蔔切成塊狀,加入調味品後,用足量的油炒;二是將鬍蘿蔔切成塊狀,加入調味品後,與肉類燉燒。
  【特別貼士】
  現代醫學研究,鬍蘿蔔富含維生素A(鬍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鐵、鉀、鎂等多種營養成分,另含果膠、澱粉、無機????和多種氨基酸。各類品種中,尤以深橘紅色鬍蘿蔔素含量最高。此外,鬍蘿蔔還含有揮發油,油內的主要成分有蒎烯、左旋檸檬烯、鬍蘿蔔醇和細辛醛等。老百姓稱鬍蘿蔔為"小人參"。
  鬍蘿蔔中維生素A的作用是維持正常的視覺,防止眼睛乾燥、夜盲癥、白內障,肌肉、內臟器官萎縮,生殖器退化,維護上皮細胞組織的正常結構,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此外,科學家們還證明,體內維生素A含量低的人比有較高維生素A水平的人,患癌癥的危險性超過兩倍。在西方一些國傢,一些人為了防癌,把含維生素A的鬍蘿蔔係列食品當作每日必食的補品。
  鬍蘿蔔中所含的維生素A與動物性食品(如肝髒、蛋黃、魚子、全脂乳品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相比,不但資源豐富,而且便宜,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的老年人需要維生素A,因動物食品中含有較高的膽固醇,不宜從中攝取,而從蔬菜、水果中,特別是從鬍蘿蔔中攝取,最為理想。
  鬍蘿蔔還富含纖維素,纖維素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多糖。它有助於預防結腸癌,減少闌尾炎、痔瘡、靜脈麯張等病徵。纖維素對維持人體的血糖的平衡用途也比較大,有助於糖尿病的治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完全素食手册(1)第3節:完全素食手册(2)第4節:完全素食手册(3)
第5節:完全素食手册(4)第6節:完全素食手册(5)第7節:完全素食手册(6)第8節:完全素食手册(7)
第9節:完全素食手册(8)第10節:完全素食手册(9)第11節:完全素食手册(10)第12節:完全素食手册(11)
第13節:完全素食手册(12)第14節:完全素食手册(13)第15節:完全素食手册(14)第16節:完全素食手册(15)
第17節:完全素食手册(16)第18節:完全素食手册(17)第19節:完全素食手册(18)第20節:完全素食手册(19)
第21節:完全素食手册(20)第22節:完全素食手册(21)第23節:完全素食手册(22)第24節:完全素食手册(2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