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典藏柏楊·雜文:柏楊妙語   》 談社會(4)      柏楊 Bai Yang

  絶頂聰明 日本人吸收外國文化,吸收的是精華。——註意一件事情,當八世紀他們“大化革新”,全盤接受中國文化時,事無巨細,照單全收,卻揚棄了中國人最自豪的科舉制度,這真是絶頂聰明,使他們免去了由於科舉制度而産生出來的“官場”浩劫。
  傲視群倫 中國人吸收外國文化,吸收的衹是洋大人身上的汗珠,用舌頭舐那麽一舐,就心花怒放,傲視群倫。
  傷心之事 知識分子最大的傷心之事,莫過於書被人藉去如石沉大海,等到自己需要時,呼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
  知識恐慌 一個高水準國傢的國民,求知欲一定十分強烈,當臺灣光復初期,連所謂知識程度較低的女工、下女,在火車上、巴士上,都要拿一本書的那個偉大時代,早已明日黃花。現在大概是已成了文化大國之故,普天之下,衹有正在學堂求學的學生,不得不苦苦地去磨敲門磚,一旦學堂畢了業,就燒香拜祖,誓死跟書不相往來。一個當經理的,或一個當科長的,看看風花雪月的小說,間或有之。如果有人在看進德修業的書,準被疑心神經有點毛病。這就註定了我們知識的永遠恐慌。
  知識低落 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畫像,嚴重性固然在於知識的低落,更在於知識的隔閡,幹每一個行業的人,都真的相信他那一個行業掌握了社會、國傢,甚至人類的命運。都把頭埋在權勢或錢眼裏,認為天下就這麽大啦。
  不光彩 中國雖有悠久文明,可是出版並不發達,“想當年型”的朋友動輒曰:“活字版兼印刷術,都是中國發明的。”但發明歸發明,發展歸發展,一直到十九世紀,洋大人開槍開炮打出了五口通商,中國仍逗留在“刻版”階段,僅這一點就實在不光彩。出版業所以不發達,跟學術的領域太狹有關。中國正統學術,衹限於儒傢思想,越此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
  筆名 唐王朝中葉就有一種雛形的小說問世。到了宋王朝,更多得不得了,大批平話,比現代的流行性感冒小說還要高明。這對那些抱腿之作,簡直是一種異端——雖然讀者老爺多如繁星,但異端總是異端,所以縱有高深的文學素修,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卻是沒膽寫出他的真名實姓(老哥,你可別拍胸脯,你也沒這個膽,我也沒這個膽)。於是,“山人”焉、“居士”焉、“齋主”焉,大量筆名,應運而生。
  沾沾自喜 人們普遍的有一種心理,以能夠被作者送一本書為榮——其實,真的“為榮”,作者還是感激涕零的。最差勁的是,有些自以為不同凡品之士,認為被人送書送得越多,越表示自己的權威龐大,就可以關起門來沾沾自喜,開起門來炫耀曰:“真麻煩,俺哪有時間看?” 劣書 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看一本劣書,看來看去,能看得發瘋。
  比找到一塊錢都難 滿坑滿𠔌的出版物,造成書籍泛濫。聯合國曾經統計,如果人類繼續這麽蠻幹,不出百年,全世界將被書籍淹沒。所以人們想在這樣汪洋書海中,尋覓一本自己喜歡看和對自己有益的作品,簡直比在柏楊先生身上找到一塊錢都難。
  清掃陷阱 我曾嚮《愛書人》雜志建議,每年出版一册當年的“十大劣書”。或更精密地分“十大劣小說”“十大劣詩集”,數目可隨劣書的多少而增減,如“七大劣書”“十五大劣書”等等(最好也出版“十大劣書店”“十大劣出版社”),在文壇上做一點清掃陷阱工作,為讀者老爺指出哪些東西沾不得。蓋陷阱如果太大,讀者老爺花錢事小,拜讀之後,氣出了肺炎,就傷了社會元氣矣。
  高度水準 一個國傢民族的強大,不僅僅是房子蓋得高,工廠開得堂皇。而是在求知欲上和藝術的欣賞力上,也同樣有高度水準。
  三等國民 看一看電視節目,恐怕我們實在是三等國民——至少在藝術的欣賞上如此。《開天闢地》、《醫門滄桑》、《彩色世界》都不能吸收,衹能吸收叫人冒冷汗的連續劇,要說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中國文化如何博大精深;偶爾有個洋大人來臺北一遊,就情不自禁地一口咬定他“仰慕中國文化”,不知道這“文化”在啥地方藏着,真得拜托給我們找出來,讓大傢瞧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談政治(1)庶子的原罪政治市場(1)政治市場(2)政治市場(3)政治市場(4)
政治市場(5)談社會(1)談社會(2)談社會(3)談社會(4)談社會(5)
談社會(6)談社會(7)談社會(8)談社會(9)談人生(1)談人生(2)
談人生(3)談人生(4)談人生(5)談人生(6)談男女(1)談男女(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