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滿族民風民俗詳解:圖像中國滿族風俗敘錄 》
1風味獨特的飲食(2)
富育光 Fu Yoguang
太陽糕 是一種江米面蒸糕,用竹簽串上,竹簽上有江米製的彩色雞和其他飾物,吃時蘸以白糖,好看又好吃。過去,多在農歷五月初一吃。
涼糕 以江米面為薄皮,內用白糖、瓜子仁等為餡,團成圓形,似元宵大小。端陽節前後,充滿街市,現已成為東北著名小吃。
酸湯子 是滿族喜歡的面食。其做法是把玉米水泡磨面,濾掉渣滓發酵,等有酸味時,用漏鬥擠成麵條狀,煮熟即可食用。其味微酸,形似一種叫“酸漿子”的野菜——俗稱“酸薑子”。有時發酵過大,略帶酸臭味,故名又稱“臭米子”。酸湯子在遼寧、吉林叫“子”。吃起來,佐以各種鹵汁,滑嫩爽口,東北城鄉,還設有子館,因其物美價廉受到各族群衆歡迎。
滿族菜餚
在遠古的滿族先民時代,飯菜混吃,主副食並沒有明確的分界,如豬肉、魚類和各種獸禽肉是當時的主要食糧。隨着滿族經濟文化的長足進步,滿族菜餚異軍突起,把中國菜推到一個新的高峰——滿漢全席。
漬酸菜 《奉天通志?禮俗三?飲食》載:“東邊各縣、地……及至秋末,車載秋菘,漬之甕中,名曰酸菜。”秋季,滿族喜用白菜腌製酸菜。說起酸菜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阿骨打的大妃為女真兵籌軍糧,受傷而死,躺在一罐蔬菜旁。由此,女真人學會了用白菜漬酸菜,大妃也被女真人尊為漬菜女神。酸菜脆嫩酸甜,可炒,可做湯,可下鍋,可做餡使豬肉不肥膩,成了滿族的美味佳餚。
下豆醬 滿族下豆醬歷史悠久,渤海時,山柵城之豉(琿春一帶生産的豆的釀造物,最早的“豆醬”)已馳名東北亞。一般用糊熟的黃豆做成塊,放在大缸裏發酵一個月即成。以醬作原料,可以做成許多美味的菜餚。依山者,把各種山珍野菜做成醬菜;近水者,把鮮魚做成魚醬;而肉醬、雞蛋醬,更是傢常便菜。生菜蘸醬,是滿族沿襲其先人的習俗。
肉類菜餚
肉類菜餚在滿族菜譜中占主導地位,其中禽獸野味占相當比例,其主要做法為“扒”、“火+靠”、“燒”、“烤”、“烀”、“臠”等。“扒”、“火+靠”,是東北土語,意在燉煮肉食、蔬菜時,加火蒸發,使湯水慢慢耗掉,使菜味更濃香,色調更美觀,這是滿族先人在長期山林狩獵中發明的一種野外烹飪法,它使各種難熟的獸肉(熊掌和鹿、狍、野豬的“蹄筋”)成為宴席中珍饈,這是滿族對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大貢獻。風味獨特的肉類菜餚選介如下。
熊掌 《清稗類鈔》記載了滿族燒製熊掌的方法,是用泥土封固後入火炙酥,然後敲掉泥,皮毛隨泥脫落,白肉紅絲,美無比。也可用石灰水沸湯剝淨,布纏煮熟而食。相傳食後口中三日留香。
晾肉 滿族先民在狩獵中所獲獵物一時吃不完,便將獸肉切成薄片,放在陰幹處風幹,即成晾肉。晾肉多用野豬、鹿、狍子肉製成,後也用傢豬外脊肉製。一般吃法是將晾肉切成細絲,放在鍋內放上少許白糖略炒後,用鮮湯沒肉,放入薑絲、蔥絲等調料,用文火燜至湯將盡時,淋上香油即成,其色呈紫紅,甜鹹適度,越嚼越香,現已成承德一些飯店的一道名菜。
禽席 滿族百禽皆食,雁、青鵏、山雞、沙雞、天鵝、野鴨都可入席,其中烤老鵏、烤大雁、炸鐵雀都是名餚。
壇燜肉 是滿族烹製野生動物的一種方法。相傳,攝政王多爾袞在承德喀德河屯行宮時,常獵野羊、狍子、虎等各種野獸,用壇燜製而食。近世滿族,常用腌好的豬肉塊裝入壇裏,放入高湯沒過肉,加料酒、????、白糖,並壇口放一碗,內放少許小米和水,將壇燒開後,文火燜燒,至壇口碗內小米成粥狀即成。壇燜肉原汁原味,肥而不膩,濃香酥爛,深受老年人和兒童喜愛。
烤鹿肉 是滿族的傳統食品。在部落時代,滿族先民在野外舉行盛大的柳祭、水祭、火祭、天祭,多用鹿血作為祭品,是時,烤生鹿肉就成了美餐。《紅樓夢》中就有賈寶玉和史湘雲用鐵爐、鐵絲、鐵叉生烤鹿肉吃的描寫,這是滿族貴族的一種嗜好。其實,烤鹿肉原是滿族先民“天火肉”(用篝火燒烤的獸禽肉)的一種。
烤小油豬 原是滿族先民祭天大典中的一項供品。其做法是,用泥土將小乳豬整個包住,放在柴火裏燒一夜,直至泥土成黑色,用木槌敲開,那時小乳豬滾圓焦黃,把蹄摘下,將腸掏空,把蔥、蒜等調料放入肚中,直蒸到調料味道都進去,纔算完成,其味美酥軟,是難得的美食。此佳餚傳入宮中,成了清宮御膳中的烤乳豬。著名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就是從烤乳豬移植過來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前言(1) | 前言(2) | 1衣着(1) | 1衣着(2) | 2發式 | 3靴鞋 | 4帽子 | 5佩飾 | 1風味獨特的飲食(1) | 1風味獨特的飲食(2) | 1風味獨特的飲食(3) | 1風味獨特的飲食(4) | 1風味獨特的飲食(5) | 2飲食習俗禮儀 | 1滿族先民的住宅(1) | 1滿族先民的住宅(2) | 2滿族的住宅 | 3建房、居住習俗 | 1狩獵 | 2捕撈與海獵 | 3農耕 | 1交通(1) | 1交通(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