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跨出中南海-红墙内中国政要秘闻 》
第11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9
顾保孜 Gu Baozi
杜修贤 Du Xiuxian
3.如何对待斯大林,是他们分歧、争论的主要问题。
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作了那个所谓的“秘密报告”。毛泽东看到这份“秘密报告”后十分震惊。这个报告使毛泽东看清了赫鲁晓夫的为人。
后来,毛泽东在他的那篇《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中,就明确指出: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按照这个分寸,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
毛泽东所说的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赫鲁晓夫。
当中苏两国出现裂痕时,毛泽东不得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尽快地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搞上去。也正是此刻,国家的利益、国家的主权比什么都重要。而偏偏这时赫鲁晓夫匆匆来到中国,所要求的事涉及到了中国的主权。这一次,毛泽东没有给他面子,双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来华。毛泽东乘车到南苑机场亲自迎接,参加迎接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候机室等待时,气氛严肃,大家很少说话,不像过去那么轻松愉快。
赫鲁晓夫乘坐的客机缓缓落下,我方党政领导人迎出去。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毛泽东只是同赫鲁晓夫握手致意。随后毛泽东陪赫鲁晓夫直奔中南海颐年堂。走进颐年堂,毛泽东随便问候:
“一路上还好吧?”
赫鲁晓夫点头:“还好。你健康吧?”
“自我感觉良好。”毛泽东已经请赫鲁晓夫坐下,自己也坐下来,说,“尤金向我讲了,你们有那么个意思,但说不清究竟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你自己来了,这很好,我们欢迎。我们一起谈谈好。”
赫鲁晓夫首先埋怨尤金,说他可能没有听明白苏联领导的意思。这次自己来就是为这件重要的事情亲自与毛泽东商量。
究竟是什么事情非要赫鲁晓夫亲自出马不可?
原来前一段时间,苏联方面通过驻华大使尤金请见毛主席,表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意思,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潜艇基地,建个长波电台以便与他们的舰队保持联络,并提出和我们搞个联合舰队。尤金第一次来谈,毛泽东便严肃地问他:
“你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个搞法?”
尤金解释不清。
毛泽东有些恼火,严厉地说:“你讲不清,请赫鲁晓夫来讲!”
尤金回去便向莫斯科紧急发电报告,当得到莫斯科的答复后,再次请见毛泽东,还是说要搞一个联合舰队,以对付美国第七舰队。毛泽东听后很生气,追问苏方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尤金依然回答不清。毛泽东说:
“不行,这事必须弄清楚。请你转告赫鲁晓夫同志,让他自己来讲!”
就这样,赫鲁晓夫决定马上来华。
会谈一开始,赫鲁晓夫就迫不及待把他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大致意思是,根据一项协定,苏联的飞机可以在中国的机场停留加油。现在苏联的远程潜艇开始服役了,而且苏联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而他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此前中国已经提出要求,请苏联把潜艇的设计图纸交给中国,并教会中国同志建造潜艇的技术。现在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美国第七舰队活动猖狂。苏联舰队进入太平洋活动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第七舰队。远程潜艇服役后,需要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等等。
赫鲁晓夫打着手势讲了十几分钟,加上翻译,就讲了有半个钟点。毛泽东神色肃穆地静听。赫鲁晓夫以为毛泽东听得仔细,越讲情绪越高,有些得意。
突然,毛泽东做了个果断而简洁的手势,只说了一句话:“你讲了很长时间,还没有说到正题。”
赫鲁晓夫一怔,随即显出尴尬:“是呀是呀,您别忙,我还要继续讲,继续讲下去……”他强作笑脸,有些不自然,“尤金告诉我了,您很生气。尤金没有讲清楚,我们只是有个想法,想跟你们商量……”
毛泽东不耐烦赫鲁晓夫的遮遮掩掩,绕山绕水,便语锋犀利地直戳要害:“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共同舰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出版社 |
|
|
第1节:前言 | 第2节:序言 | 第3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1 | 第4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2 | 第5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3 | 第6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4 | 第7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5 | 第8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6 | 第9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7 | 第10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8 | 第11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9 | 第12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10 | 第13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11 | 第14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12 | 第15节:不亢不卑的较量 13 | 第16节:同志加兄弟 1 | 第17节:同志加兄弟 2 | 第18节:同志加兄弟 3 | 第19节:同志加兄弟 4 | 第20节:同志加兄弟 5 | 第21节:同志加兄弟 6 | 第22节:同志加兄弟 7 | 第23节:同志加兄弟 8 | 第24节:远亲不如近邻 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