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時代最大絆腳石的人生傳奇:晚清有個李鴻章 Biggest stumbling block to the legendary times of life: there is a late Qing Li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2)      趙焰 Zhao Yan

  輾轉一番之後,我們來到了離於灣村數公裏的祠堂郢村。這裏,算是李鴻章的出生地。李鴻章位居直隸總督之後,曾有一個在當時極負盛名的風水先生來此地勘察,當他步行到離祠堂郢村5裏路左右的“少荃湖”一帶,嚮祠堂郢村那邊一看,當時就說不出話來——衹見不遠處一脈長長的山丘,看過去一條完整的竜脈清晰可見,而祠堂郢村,正好在竜頭,一個山坡的左邊,像一個張開的竜爪。風水先生一下驚呆了。後來,他逢人便說,難怪李鴻章成為國傢的重臣,成為皇帝和太後的左膀右臂,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
  祠堂郢村比於灣略大,有50多戶人傢,大多已不是李姓了。但他們對李傢當年的情景,卻代代相傳,知道不少。一個當地居民聽說我們是來看李鴻章故裏的,熱心地趕過來給我們介紹:這裏是當年李傢祠堂所在地,這裏是當年李傢的書屋……據說,前幾年,還有一個老人知道李鴻章出生時胎盤埋的確切位置……與於灣一樣,現在的祠堂郢村也是破落不堪,李傢當年的老宅所在地一片荒蕪,祠堂前的放生池,也成為了雜草叢生的野塘。同樣遍布村落裏的,是當年屋捨的斷壁殘垣。當年,這裏一片繁華堂皇:村裏不僅有着李傢老宅、池塘,還有大片的土地和祖墳地。現在,一切都消失了,仿佛一切都沒有存在過,就像曾經的一個夢一樣。
  李鴻章和他龐大的傢族從這一塊土地上獲取的東西太多了,也正是由於這樣的透支太多,似乎自李傢發跡的那一天起,這塊土地就耗盡了它的所有,變得窮睏而麻木了。當年有着“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鴻章的老傢了。也許,對於這塊土地,李鴻章的確負債纍纍。不衹是過去,還包括現在和將來。
  在村落正中,我們看到了那口非常著名的古井。這口井在明清時的《合肥縣志》以及後來的李氏傢族的碑刻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有許多文章在寫到李傢時,都提及這口井給李傢帶來的好運。這口井始於明朝,是一個姓熊的官員組織挖鑿的,所以一直稱為熊磚井。據說,正是這口井給李傢帶來了鴻運———從李鴻章的傢世來看,先世本姓許,祖居地在現在鄱陽湖湖口一帶,而後纔遷居合肥東鄉的。到了李鴻章八世祖許迎溪這一代,許迎溪與同莊李心莊既是姻親,又是好友。李心莊無子,便請求收養許迎溪的次子慎所為嗣。由此,許慎所便改姓李了。直到現在,當地民俗仍有“許李不通婚”的規矩,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傢人。
  李鴻章的祖先們一直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即使到了第六代也即李鴻章祖父李殿華時,傢境依然窮睏。到了年終,上門討債的人如過江之鯽。從第七代李文安開始,李傢開始發跡,三代中竟有四人考取了進士,還有很多人考上了舉人、拔貢、秀纔……據說,這是因從李文安開始,李傢搬到了熊磚井邊,天天喝着這口井裏的水,沾染了井的神奇。現在,這口井仍然在用,從井口往下看,井中的水似乎很深,也很清。但大理石的井欄已殘敗不堪了,這麽多年村民們一直扯着繩子從裏面汲水,井欄上已明顯鎸出了幾十道深深的痕印,而且明顯地缺了一塊,遠遠看去,就像一件破敗的玉器。據說,李鴻章發跡後,有一位廬州知府為了沾上李傢的“官氣”,偷偷地鑿下了井欄上的一塊石頭,回去雕刻成官櫻現在,井的周圍,居住着的都是與當年的李傢毫不相幹的農民,年輕人平時在城裏打工,村裏的婦孺老少,則仍在這裏種田,養着雞鴨魚豚,說着同樣口音的合肥話。不遠處,有一片樹林。據說,當年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就葬在熊磚井以北的那片樹林裏。但現在,當年的墳墓已蹤跡全無了。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李傢發跡過程中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李傢到了李鴻章誕生那一年,在當地,已是富庶人傢了。李文安在中年之後中舉,這在當地來說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了。李文安共有六子,分別為瀚章、鴻章、鶴章、藴章、鳳章、昭慶。這個舊式的知識分子雖然資質平平,但卻有着相當好的大局觀,而且在教育子女上有着獨到之處。長子李瀚章一直跟隨曾國藩,李鴻章發跡之後,李瀚章也曾官至兩廣總督;李鳳章棄官從商後,生意做得非常之大,在全國各地,有無數地産和財産;至於鶴章和昭慶,後來的人生道路也是一個從商,一個從官,也算是好的結果。李文安雖然沒有等到這一天,但他在地下有知,對這一切,也該是釋懷於胸了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楔子(1)楔子(2)楔子(3)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1)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2)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3)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4)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5)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6)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1)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2)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3)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4)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5)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6)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7)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8)第三章 曾門弟子(1)第三章 曾門弟子(2)第三章 曾門弟子(3)
第三章 曾門弟子(4)第三章 曾門弟子(5)第三章 曾門弟子(6)第三章 曾門弟子(7)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